分享

古代什么样的人可以得谥号为“文”?

 陆英图书屋 2021-05-23

各位群友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宪问》第18章。这一章,记孔子阐释为什么可以给公叔文子“文”的谥号

我们先看原文: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音zhuàn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僎:是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升诸公”的“诸”字,是“之于”的合音。公,指公朝。“升诸公”,就是僎由家臣升为公朝的大夫与公叔文子居于等地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起升到公朝。孔子听说此事后,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朱熹作注说“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谥法亦有所谓'锡民爵位曰文’者。”可见,“文”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孔子为什么说可以给公叔文子“文”的谥号呢?公叔文子把自己的家臣举荐到朝廷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这在当时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下非常难得的,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爱惜贤才的美德堪称楷模和典范。孔子认为,有此美德,就可以获得“文”这样一个崇高的谥号了。孔子的话,反映了他重视“举贤才”,主张贤臣治国的思想。正如张居正所说“荐贤为国,乃人臣之盛节,以人事君者,所当知也。”

公叔文子是卫国的贤达,很有风度,名气也很大。论语·宪问篇13章记载,孔子听有人说公叔文子的特点是“不言、不笑、不取”,表示怀疑,于是向卫国人公明贾打听是否真的如此。公明贾告诉孔子,这是传话的人说过头了。公叔文子不是不言,而是“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不是不笑,而是“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不是不取,而是“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听后,对公叔文子十分赞赏。

本章所记,是孔子对公叔文子的又一次评价。

附:

原文

14·19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公②。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①僎(音zhuàn ):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②升诸公:升为公朝的大夫。诸,之于。公,公朝。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起升到公朝。孔子听说此事后,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