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十八)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02

   释  解      

卫国大夫僎曾经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公叔文子的举荐,被提升为卫侯公室的大夫。这样,原本是公叔文子家臣的僎和公叔文子同登卫侯公朝了。老师听到这件事之后说:“公叔文子真是个尊卑平等、忠君无私的贤德之人啊,这件事自然就可以配得上'文’的谥号了。”

03

   释  字     

《说文》:升:十合也。从斗,亦象形。识蒸切。段注:“十合”各本作“十龠”,误,今正。《律历志》曰:“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作“十龠”则不可通。古经传登多作升,古文叚借也。《礼经》注曰:“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今之《礼》皆为升,俗误已行久矣。按,今俗所用又作“陞”。经有言升不言登者,如《周易》是也;有言登不言升者,《左传》是也。
《广韵》:升:十合也。成也。又布八十缕为升。识蒸切。
汉字“升”金文从斗,上象受物之器,下象其柄,林义光《文源》:“升、斗所象形同,因加一画为别耳。”一画象升旁耳形,是指形似斗,而有旁耳的量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按:古吉金文升字,“横看与古斗字象形绝似,惟中多一划,状其有物耳。考本书手部抍,或从登作撜,此升、登声通之证。升字古读如登,与斗、登语转相同。二器为用无殊,升、斗实即一语。后世因方音不同而分为二字二音也。挹水之器,有大有小。小者为升,大者为斗,古皆读登,即今语所称水登子也。太古以此挹水,亦以此量物。挹水量物,皆自下而上,故引申之,上登为升。至于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乃后起之制,非初民所知,不足以推原造字本意也。”本义为挹水器具,或指量物的器具,或作量词使用。引申指由低向高的移动,表示登上、提高、进献等义。

04

   素说     

前二章通过子路和子贡之问,让人们体悟为政者当施仁爱于天下,彰显仁者“外王”的广大周遍,而不是展示自身守礼、从节而拘泥于“内圣”的心性。本章通过公叔文子举荐家臣僎为大夫一事,让人们体悟行政者忘分荐贤、忠君无私的胸襟和气度,从而把握行政的尊卑平等的仁之善。
卫国大夫僎曾经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公叔文子的举荐,被提升为卫侯公室的大夫。这样,原本是公叔文子家臣的僎和公叔文子同登卫侯公朝了。老师听到这件事之后说:“公叔文子真是个尊卑平等、忠君无私的贤德之人啊,这件事自然就可以配得上'文’的谥号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注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的断读,应该是“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不是“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即不是“臣大夫”。其记述是:原来是公叔文子家臣的,现在成了大夫的僎。从这一语句中,明显是僎已经成为卫侯公室的大夫后的记叙。有人错误理解成“臣大夫”,即指在家臣中级别较高的臣子。而在春秋之时还维持着在国君之下的卿、大夫、士三等,大夫还不是一般官职者的称呼,将大夫之家的家臣称为大夫是明显的违礼僭越。因此“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必然是在其已经成为大夫之后的记述之言说。邓林在《四书补注附考备旨》中注曰“既曰臣,又曰大夫,自其后曰言也。僎是名。”二是“可以为文矣”不是孔子说“等公叔文子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而是说,单单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给公叔文子谥号为“文”了,因此,给公叔文子谥号“文”是名副其实、名行得配相当的。邓林在《四书补注附考备旨》中补曰“文子得谥为文,初不为荐僎事。夫子于既谥之后,闻其尝有此事,故追论之。只极取其荐贤,非解谥法。” 另外,要注意本章中孔子对于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公叔文子同样做了卫国的大夫这件事,明显是赞美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决决不会得出孔子不满的含义,因此孔子的“克己复礼”已经不是维护什么教条和固定的等级秩序,而是已经具有尊卑平等的唯才是举的仁德之善的思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