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的这篇日志没有任何政治倾向,请大家不要泛政治化。我一向认为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多读读历史,而不是读各种有政治倾向的政治学书籍。(我知道,如果不是最后提到了台湾,也许不会有这么多的转发:对台湾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对不起了,我不想讨论这个,我也从来不看各种政治类书籍,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凡是跟现实政治有关的跟帖我都会删掉。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我对都得的另一篇小说《柏林之围》(Le siège de Berlin)感兴趣,在百度贴吧上偶然搜索都得,发现有人对他的《最后一课》的批评已经进入了百度词条中,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仅此而已。原来结尾关于台湾的部分,来源是wikipedia,仅仅讨论一个历史现象而已,没有任何政治立场。为了避免可能的争议,我已经举了别的大家原来不太熟悉的例子。 我欢迎对法语、世界历史、文学、地理感兴趣的同学与我交流。 相信很多人看过都得的小说《最后一课》。在初中的时候,我为这篇课文流泪过,我相信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 后来,随着我对世界历史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阿尔萨斯——洛林的前世今生:阿尔萨斯——洛林原本就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是勃垦地伯爵的领地。末代勃垦地公爵大胆查理战死后,他的独生女玛丽嫁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从此洛林公国就归属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从法王路易十三时代开始,法国就不断地向这个方向扩张,通过三十年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等军事行动,法国在1767年正式吞并了阿尔萨斯——洛林。 阿尔萨斯人和部分洛林人都说属于德语的一种方言,于是1870年法国普法战争战败后,德国就强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德语部分。都得的小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 这段历史在网上很著名,相信不少同学也看过。按照这个说法,阿尔萨斯——洛林有史以来就是德国的领土,是法国通过侵略战争获得的。因此,《最后一课》中描述的场景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这段历史确实是真的。但我现在想说的是,都得的小说也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怎么会这样呢?难道阿尔萨斯人做了700多年的德国人,没有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吗?怎么会认为”我们的祖国“是法兰西? 的确,阿尔萨斯人,从966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一直到路易十四时代,都(至少在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管辖。而到1871年,阿尔萨斯属于法国管辖的历史不过100多年,阿尔萨斯人的母语仍然是德语方言。然而,民族归属感有时候是不能用时间来计算的。 实际上,在966年到1767年,阿尔萨斯人(和大部分人一样)是没有民族情感的。统治他们的君主可以通过联姻不断的变化,可以是说法语的人、也可以是说德语的人。对于阿尔萨斯的农民来说,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他们只关注如何按时像领主交税而已。他们作战并非为了自己的”民族“,而仅仅是为了那军饷养家而已,民族主义在那时是不存在的。 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在欧洲获得了霸主的地位。法语作为一种欧洲精英阶级的通用语言,就跟今天英语的地位一样,是任何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阿尔萨斯——洛林的上层阶级,包括逐渐崛起的资产阶级和市民,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人一样,对先进文化自然有一种仰慕感。于是,他们开始在交流中使用法语而不是自己的母语,自然而然地,在政治和文化上,他们把自己认同为法国人而不是德国人。他们广泛地参与巴黎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而不是去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吞并洛林不久后,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废除了各种封建特权,这使得阿尔萨斯的资产阶级和市民们更加认同法国,而不是政治制度落后的普鲁士、奥地利。最明显的例子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就是在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诞生的。 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浪潮。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了“民族”的概念,才有了后来意大利和德国统一的思想基础。 在法国国民议会批准《凡尔赛条约》的时候,来自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议员们泪流满面,他们宣誓:“阿尔萨斯和洛林人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保留做法兰西民族一份子的权利。“法国的各界精英中包含了大量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比如法国总理和总统庞加莱(就是数学家庞加莱的堂弟)就出生于洛林,著名的Schneider重工业巨头(邓小平在这里做过苦工,现在的Schneider Electric仍然是全球最先进的电力公司之一)也是阿尔萨斯人建立的(Schneider本身是一个德语姓)。合约签订以后,阿尔萨斯洛林的精英们全部选择离开,回到法国大家庭中,这造成了阿尔萨斯——洛林几十年的文化真空。 因此,从人们有民族意识开始,阿尔萨斯洛林人就认为自己是法国人,而不是德国人,即使他们的母语是德语的方言。 都得的小说也确实合情合理:韩麦尔老师的民族认同是法国人,但法语并不是他的母语,也不是小弗朗士的母语,所以需要教小弗朗士法语。 可见,历史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法国的Savoie地区原本属于意大利的前身萨丁王国、波罗的海地区的德意志人效忠于俄罗斯帝国并且在帝俄军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大家熟悉的“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定律的楞次就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全民公投决定归属英国等等。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世界各国历史&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