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部六病”与“阴阳五行 ”

 guoguoli 2015-03-10
     作者:一吐了之
  读《山西省著名中医临床经验选粹》,学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术思想,方知“三部气血统”,“六病脉定证”。气血即是阴阳,三部即是五行;六病是六经之邪,脉证反映正邪之争。

  刘绍武老先生学术思想的主题是【整体气血论】,书中指出:
  【人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是地球上最高形式的生命体。构成它的两类物质:一类是动态性的气血,周流不息,弥散周身,外动而内静,为用而中有体,达到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类是静态性的框架,结构恒定,功能专一,外静而内动,为体而中有用,形成了机体的局限性和特异性。这两类物质动静相依,体用互补,如河洛二象(波粒二象说),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运动和生理功能。 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机体的统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异名同类,功能上表现为高度统一性。】

  整体气血论是“三部”的纲领,是分之为三,合而为一的一气化三理论的应用。离开动态性的气血论三部,三部是僵硬的肢解之体。只有气血流通三部,三部方有生命的活力。若问气血何以是【动态性的,周流不息,弥散周身】?又为何【气血的循行,达到机体的统一】?这便是中医的阴阳之道。

  人通天气,气即是阳。天一生水,水即是血。阳为火,主动;血为阴,主静。血有形藏于无形之气内,气无形寓于有形之血中,气动血动,气行血行。肾为水脏,乾天一气藏于二阴之中,阳为元阳,以阳主阴。心为火脏,坤地一阴含于二阳之内,阴为元阴,以阴主阳。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心得水则凉,肾得火则温,阴阳交融,气血循环,周流不息。
  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水升火降,化生中土,脾胃当立,二气分为三气。水谷入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与阴阳二气相依而行,即三阴三阳六气,升降出入,循行上下,营养百骸,百体无病。所以,气血就是阴阳,气血循行,就是以元阴元阳为动力的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方使阴平阳秘,达到机体的统一。

  书中“三部”是指:【“人体横向划分为表、枢(半表半里)、里三部。纵向划分则成上、中、下三焦。三部的划分重在系统的功能性和独立性;三焦的划分突出了整体和系统的相互关联性通过三部和三焦形成了机体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
  由此可知,“三部”与“三焦”相互渗透。三部的【功能性和独立性】是以三焦的【整体和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即没有【整体和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无法显示三部的【功能性和独立性】。因为【机体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经络府俞构成的生命整体系统,是由阴阳气血的循环发生作用的,而阴阳气血的循环又是以三焦为道的六经升降运动。,

   三焦之上焦,以心、肺立极,心肺与大肠和小肠为表里;中焦以脾、胃立极,脾胃互为表里;下焦以肝、肾立极,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可见三焦是脏腑齐聚之地,怎样划分“三部”?只能【重在系统的功能性和独立性】。
  气血之根在下焦,元阳居于肾阴之中。膀胱为肾之表,《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元阳运行,自下而上,气化膀胱,水精四布。肝含少阳之气,恶燥喜暖,得水精之气温润,肝气欣欣向荣,生发向上。

  气血之养在中焦。中焦脾胃所居,喜得肝、肾之气温熏,以养脾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脾胃化生和传输水谷精气上行,以养三焦之气。
  气血之用在上焦.心主营血,肺主卫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肺气一行,心血随之,外充皮肤肌肉,内充筋骨脏腑。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营周不休,如环无端。

  三焦而论,肾居下为水脏(水性润下),心居上为火脏(火性炎上)。肝气升发属木,肺气燥降属金,脾脏居中供养四方。五脏相连,五脏之气承袭,势呈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相。“行”者,气也,阳也,阳化气行于三焦。“形”者,血也,阴也,阴成形化生五脏。 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故,“心藏神”,主身之血脉;“肺藏气”,主身之皮毛;“肝藏血”,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瀡。”此便是“三部”之【表】,之【枢】的功能。经云:“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也。”此便是“三部”之【里】的功能。
  由此可知, 阴阳是气,气生五行。五行化形,以形化气。形气转换, 便是阴阳与五形的功能。气血周流,以生脏腑。脏腑气血,以养筋骨皮毛肉,这便是“三部”的功能。所以,阴阳是气血,“三部”是五行。

  如果说“三部”是机体之生理,那末“六病”则是机体之病理。
  书中指出:【“机体发生病变,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的反应性称为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反应性称为阴性病。表部有表阳病,表阴病;里部有里阳病,里阴病;半表半里部有枢阳病、枢阴病。”】
  若问,何为【正】?《金匮》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显见【正】为通畅周流的阴阳气血。何为【邪】?【邪】即是病,经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可知,【邪】 来自“六气”。邪伤正,表现为伤气伤血,阻滞气血通畅。气血行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六经分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名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沉,名曰一阴。”三阴三阳互为表里,阴阳气血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形立于表,表里相成,运行不息。所以,【六病】是【正邪】在三部相争的证状。【六病】即是“六经”之病,也是【正邪】在【三阴三阳】六经相争的证状。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气血在人体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六经气血流经寸口,“六病”脉博,变见寸口。【思维功能是气血作用于脑的具体体现,“脑得血而能思”。如果机体经常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功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诸多“综合证”。整体辨证可分为寒凝于下,血涌于上、气滞于中、血郁于胸四种形式,变见于寸口,分别形成覆、溢、聚、紊四脉。】“六病”以溢脉证、聚脉证、紊脉证、覆脉证为辨证规范,四脉定寒热虚实而治之。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六病”以脉定证。其脉,即经脉。三阴三阳,互为表里,手、足十二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其证,经脉之证。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即气血运行于十二经脉遭受障碍的证状反应。所以,以脉定证,既是中医阴阳学说,也是中医气化理论的临床体现。

  故,“三部”不出五行之理,“六病”仍在阴阳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