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哲学基础与系统科学探讨“审证求因”

 二月石桥 2015-03-10
“审证求因”是中医学在诊疗过程中探求疾病病因的颇具特色的思辨方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病因学与中医诊断学之间的桥梁。近年来,关于对“审证求因”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查阅相关文献,运用古代哲学基础、现代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对“审证求因”作深入探讨,以冀进一步梳理其渊源脉络,探索其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关于审证求因的概念源流探析:首先从字义出发,对“因”、“证”作深入探讨,明确“审证求因”概念,强调应充分考虑时令、环境、体质等非直接致病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并澄清其与“病因辨证”、“审症求因”之间的概念异同。此外,还运用文献学方法探讨“审证求因”术语的由来,研究中医审证求因方法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发现审证求因方法最早源于易学思维,其萌芽于秦汉时期,宋金元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趋于成熟。
   关于审证求因的哲学基础剖析:主要探讨古代哲学思维对审证求因方法的影响。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重要的诊病查因方法是在古代哲学思维如整体宏观思维、形象类比思维、恒动变易思维、直觉体悟思维等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其中以整体宏观思维最为根本。本文分别探讨了上述哲学思维的涵义,并深入分析其在审证求因过程中的体现,由此而进一步深刻理解审证求因方法的合理内涵。
   运用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分析中医审证求因思辨方法:中医学阴阳自和的人体观与阴阳失和的疾病观,决定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论原则,即是要顺乎人体阴阳自和的系统规律。审证求因,就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探求疾病病因的具体系统方法。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取表象信息,然后将其视为一个症状变量系统求得导致疾病的本质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认为审证求因是针对于疾病的可变性与动态性而产生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疾病的整体观方法,能够弥补仅从实体变异认识疾病的不足,有其突出的理论意义及临床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