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 : 博士就可以多生吗?

 每日一篇 2015-03-12


作者: 侯虹斌

是否放开全面二胎,应该是这次两会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了。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接受采访时说:“让所有夫妇都能生育两个孩子,不光单独家庭可以,公民都应享受二胎这种相同的生育政策,从而形成人口结构比例的良性循环。建议高学历者可以生三胎以调整人口素质。”他还提出更具体的建议,建议夫妇双方有一人为博士的,可以不受生育名额限制生育第三胎甚至更多,并享有国家一定的补贴,以优化国民人口素质。

有人说代表怎么能提倡违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呢?这种质问没有道理,因为两会本来就是邀请各界代表来讨论各种国家大政方针的,其中当然包括对一些既往政策的调整和改动;这就是与会代表的责任所在。不过,其倡导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却是应当讨论与甄别的。

孔维克这个论调有两层意思。我们先来谈谈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批评的“允许博士生三胎”的建议。这并不是今天才有人提出来的,我印象中“博士可生第二胎”最早是《中国青年报》在1993年4月1日一个整版的“愚人节新闻”中出现的,很多人都把这当真,甚至还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在这些年里,这种误解还陆陆续续出现过多次。

这当然不是真的,而且,博士可以多生、甚至寄望博士多生来优化人口结构,于法、于理、于科学,都没有依据。这是先预设了博士有好基因、有文化,下一代必然会继承这种好基因和有文化。但是,亲兄弟还各有长短,性格各异呢,亲本基因和子代并没有固定的关系;而且,有文化与是否懂教育、会教育,又是两码事。

再说,把是否有高学历与是否有好基因等同,同样荒谬不已。社会形态千姿百态,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再退一步,就算不是佼佼者,莫非就能断定基因不优秀?联想到此前舆论都在嘲笑女博士是嫁不出去“灭绝师太”,怎么现在忽然又恭维起她们,变成有资格当上可生育三个的生殖机器呢?

显然,这是一种极为急功近利的“按需生育”。

【女人的子宫是国家资源?】

“按需生育”的人口策略古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越王勾践为了发动复仇战争,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因为打仗需要人丁,需要炮灰。汉惠帝六年,诏曰:“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晚结婚,交五倍的算赋。唐太宗贞观元年下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到了岁数,政府要你结婚就结婚,女人的子宫是根据国家的需求来安排的。

只不过到了今天,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壮丁,而是知识人口,所以就增加了一个“学历”要素来优先培育。

假设说,用博士学位来筛选“好基因”不够科学,是否只要能找到一个更完美的指标,就可以保证优秀人才多生娃,不优秀的少生娃,低等阶层的不生娃呢?——想必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孔维克的提法关键错误在于,生育权是基本人权,任何遴选部分“优秀人种”可以额外繁衍的思路,与“文革”期间“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还有纳粹的优生理论没有什么区别。

时至今日,再以培养“雅利安婴儿”和“优秀人种”的思路去优化人口结构,已经为千夫所指了。

多年来,强制性计划生育已造成了人口结构失调,老龄化加剧。现在为了扭转这个趋势,调整人口结构成了当务之急,又不得不逐渐放开生育。作为一个补偿性的措施,前几年已经开始了放开“双独”(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生育二胎,后来又放开“单独”(夫妻有一方为独生子女)。但结果呢,符合“双独”或“单独”二胎政策者的生育意愿很低。从各地数据来看,申请人数大大低于预期。比如,根据北京卫计委统计,去年全市申请通过审批不足三万人,而实际在两三年内可生育的又将大大低于此数。由此可见,此前官方预测北京市将因此平均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约5.42万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孩最好》,木版年画,黄鹂作,1978年。)

【生育的选择权应当回归个人】

这又回到问题的原点了。正因为生育权本应是基于人的自愿自觉;在经受了长期的计生宣传的熏陶之后,这种意愿已经被大大压抑;不是施舍一下“好了,从现在开始你可以生了”,那些被恩准的人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去生孩子的。以此看来,不要说逐渐放开二胎,就算是全面放开,这种生育意愿也需要很多很多年才有回缓的可能。

如今,身边符合“生二胎”指标但坚决不再生的朋友不少,选择“丁克”、一个也不生的也越来越多。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养不起。为什么养不起?有一篇在2013年曾广为流传的文章,算了一下北京养一个孩子的最低费用,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一个家庭在经济上至少要支出50万元左右,这还是在物价不涨得离谱,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而且,还没有算上择校、留学等费用,也没有算上旅游、出国游学等当下中产家庭常备的项目。

比金钱更重要的,还有时间、精力和爱。人生这么复杂,世界这么辽阔,爱自己都不敷使用呢,何来那么多的感情,分给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这些才是最稀缺的。

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能让两代人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不是人人都愿意奔着这种成就去的。尤其是被寄望于“多生育”的“高素质阶层”,他们的人生选择更丰富,更有自主权,往往正是生育意愿最低的阶层。

那又怎么样?没有人可以强求他们。

说到底,生育权的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素。每个人考虑的权重都不一样,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想不生就不生,想生一个就生一个,想生几个就生几个;我们要为孩子负责,更要为自己负责,生育情况应该由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经济能力、人生规划来安排。

问题是现在连生不生孩子都不能自主决定,都需要服从国家的需求和恩赐。当初因为国家不需要那么多人口强制实行的计生政策,到了今天又因为国家调整人口结构的需要来安排生育。

我知道有不少人认为,有些贫穷地方的人越生越穷,他们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规划负责、没有资格多生;但他们过得穷、过得差、没有资格规划自己的人生,可又有谁有资格规划他们的人生,是你吗?谁有资格制定一个“优等阶层多生、次等或‘劣等’阶层少生或不允许生”的便捷方式?

“雅利安婴儿”的噩梦应该永远地过去了。

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文化、经济条件等全面提升。要每个人都形成的责任意识,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无法可以越俎代庖,只能让时间来平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