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院里寻羊记 历数宝鸡出土的“羊”文物

 songsgt 2015-03-12
博物院里寻羊记 历数宝鸡出土的“羊”文物
发表时间:2015-02-10   来源:宝鸡日报

    羊年到,羊年说羊。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山羊、绵羊,也不是喜羊羊、美羊羊,而是文物上的“羊”元素。羊是吉祥的化身,文物上的“羊”元素也有吉祥的寓意。羊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宝鸡出土的“羊”文物。

    尽善尽美的折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文物数千件,其中,含有“羊”元素的文物首推折觥。折觥 1976年出土于扶风庄白村,长约 38厘米,高约 28厘米,重约 9千克,是西周时期的盛酒器。这件青铜器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前端的羊头造型最为传神,鼓目,粗鼻,尖牙,一对刻有纹饰的犄角向外卷曲。整个器物纹饰以狞厉、繁缛见长,设计独特、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作为盛酒器,觥有多种多样,为什么折觥是羊的造型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研究室工作人员李丹告诉记者,商周时期,人们在祭祀活动中,常常用牛、羊、猪作祭品,在一片钟磬鼓乐声中,将这些牲畜宰杀或掩埋,这些用以祭祀的动物就叫“牺牲”。在古代,“羊”与“祥”同字,是吉祥的化身,人们以羊为牺牲祭祀,祈求神灵赐降吉祥,以羊为造型的折觥,便是这一心愿的具体表现。

    在古人心目中,羊是善良而美好的,这也符合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主张。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养羊。商周时期,折觥等以羊为造型的青铜器,也反映出人们与羊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尽善尽美的理想追求。

    守护提梁的盘羊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记者还看到了两件伯各卣,在提梁的两端,各有一个盘羊头。这两件伯各卣为西周时期的盛酒器, 1976年出土于渭滨区竹园沟弓鱼国墓地。与折觥相比,伯各卣上的羊头更为形象,圆眼睛、高鼻梁、小耳朵,一对盘角大而卷曲,由羊头向下向前延伸至羊脸两侧。伯各卣周身纹饰非常华丽,记者注意到,在盖和器身上,也均有类似盘角的造型,而在提梁之上,还有两个比羊头小的牛头造型,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更加立体。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伯各卣,不少提梁卣上也有羊头造型。 1988年出土于麟游县后坪村的父乙卣,提梁两端各有一个小羊头,羊眼突出,羊嘴平圆,羊角盘成圈; 1976年出土于扶风县庄白村的商卣,提梁两端的羊头为直角,顶部平,根部粗,上面刻有简单的纹饰; 1976年出土于扶风县庄白村的丰卣,提梁两端的羊头造型更为抽象,但在器身中部有非常明显的盘羊装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研究室工作人员郭晶告诉记者,羊是祭祀中最常见的牺牲,因而被视为崇高且神圣的动物,把盘羊头造型设计在提梁卣上,既反映出古人对羊的敬重,也表达了古人祈求羊守护保佑的心愿。

    凶兽化身的饕餮

    饕餮是古代神话中龙的九子之一,《吕氏春秋》描述其“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古人认为,饕餮是一种贪食的恶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而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饕餮作为一种重要的纹饰经常出现,考古学者和文化学者认为,狰狞恐怖的饕餮纹,象征着至高而威严的权力。

    饕餮纹中的饕餮千姿百态,通常是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如虎的头、牛的脸、羊的角。其中,或盘绕卷曲或带有环纹的羊角,往往是饕餮最易辨识的特征之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器身上就有非常明显的饕餮纹。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县贾村镇,高约 39厘米,重约 15公斤,体侧有四道扉棱,周身有饕餮纹饰。何尊是西周贵族何祭祀先祖的青铜礼器,其 122字的铭文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继承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此重要的器物,纹饰当然与众不同,何尊上的饕餮,眼睛大而圆,且有一半突出在外,犄角粗壮外鼓,向下盘卷一周,凝视时,给人以神秘、庄严之感。

    为什么饕餮大都长着向下盘卷的羊角呢?李丹解释说,羊是古代最常见的动物,而羊角又是羊最醒目的部位,千百年来,羊角逐渐抽象为羊的代表,从饕餮纹一直沿用至今。

    象征财富的陶羊

    羊不仅作为吉祥的象征,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作为财富的象征,出现在秦汉时期的陶制品中。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近开展的《陶语诉春秋》展厅,有一组三只陶羊格外引人注目。这三只陶羊,每只不过手掌大小,两只站立,直角体瘦,好似山羊,一只跪卧,盘角体肥,好似绵羊。三只陶羊旁边,还有陶制的鸡、鸭、猪、牛等禽畜,如果忽略其比例,这片展区仿佛一个小型的养殖场。

    那么,陶羊等陶制禽畜是做什么用的呢?李丹告诉记者,这些物品都出自汉代墓葬,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他们将墓葬的形式,设计得与住宅的形式相仿,并将生前的物品陪葬,以便在死后继续“使用”。而在古代,鸡、鸭、牛、羊、猪等禽畜都被视作财富,尤其是羊,几乎全身是宝,深得古人重视和喜爱。因此,当人去世后,便用这些禽畜来陪葬。用陶羊而非真羊陪葬,可见墓主人财富有限,而这些陶羊做工粗糙,更印证了墓主人较低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器上的“羊”,是依附在器物之上、作为装饰而存在的,并不具有使用意义,换言之,各类青铜器上,有“羊”更好,没“羊”也行。而陶羊则不同,它如同今天我们常见的泥塑羊,作为完全独立的艺术品而存在,这也反映出古人日渐丰富的生活情趣。(记者 陈亮   祝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