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是如何通调人体津液的?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2-21
人体津液贵在流道。
通调津液的治疗原则,贯穿了《伤寒杂病论》全书。前贤对《伤寒论》“保胃气”、“存津液”之法讨论甚多,对通调津液之法则研究和讨论甚少。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系统研究,拟就该书有关通调津液的治疗原则,作初步总结和讨论。
通调津液是《伤寒论》的重要治则之一,它是为津液输布和运行异常而设,目的在于恢复津液运行之常。现根据六经的浅深层次,将《伤寒论》中所包含的通调津液的各种治法归纳如下。
1.开表发汗、宣泄津液
病在表,由于邪气阻滞,多有津液郁遏不通的病理,通过发汗,可腰理开,营卫和,津液畅通,外达于肌表,从而托邪外出,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指水气病,腰以上肿者,亦可采用汗法,使潴留于上部在表之浊津,从汗液排泄,即“开鬼门”之法。
《伤寒论》立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其病机为风寒外来,卫阳被遏,津液郁滞,有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等表现。方用麻黄辛温发汙,宣肺平喘,桂枝一助麻黄发汙,一与麻黄相伍,宣通郁阳,使津行无滞,杏仁降肺气以利津液之布散,甘草调诸药,合而“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2.宣发郁阳,散达津液
寒伤于表,卫阳郁遏,气不布津,津液停聚则为痰饮,津不外达则见无汗。阳郁化热,水热迫肺,可见汗出而喘。对于此类证候,仲景立麻杏甘石汤以治之。若系太阳病轻症,因阳气拂郁在表不能发泄,而致面赤、身痒者,伸景立麻黄桂枝各半汤,取庥、桂之小量,辛温以发越拂郁在表之阳得小汗乃解。正如吴瑭所云:“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
3.散寒化饮,顺布津液
此法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设。《内经》云:“形寒饮泠则伤肺”。水寒相搏于肺,故于呕发热而咳,水气内溃,所传不一,则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等或然之证作矣。
代表方为小青龙汤。寒邪在表,当用麻桂之辛温以散之;水饮内停,肺寒气逆,故以辛热的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饮降逆;然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恐有肺气耗伤之虞,故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诸药合用,共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故。《金匮》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
4.实卫行水,舒展津液
肺的宣发功能对水津的敷布以及将代谢后的汗液排出体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风湿,风水、皮水、溢饮等病均与肺失开宜有关。《金匮·痉湿病篇》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然汗出恶风,说明表虚卫气不固,肺卫气虚,则舒布、宜发之力弱。此时若单纯用汗法以解表祛湿,则风湿不去而表气更虚。治疔应益气实卫,行水祛湿。防己黄芪汤用黄芪、白术、甘草,使卫阳复振,肺之宣发有节,以增强其祛湿外出之力;防己辛苦大寒,长于行水,祛风湿;姜枣调和营卫。方后注云:“服后当如虫行皮中”。此即卫阳振奋,水津畅行,风湿欲去之征。
5.利尿渗湿,通泄津液
通利小便,使潴留于体内的水湿,从前阴而去,为积极有效的祛邪手段之一,此即《内经》“洁净府”之法。在《伤寒论》中此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等甘淡渗湿利水的药物为主。气化不行者,可加桂枝;若阴伤者,加阿胶。如五苓散、猪苓汤,二方分别主治太阳蓄水证和水热互结兼阴虚者。另一类是用牡蛎、泽泻、海藻、蜀漆、葶苈、栝蒌、商陆等咸寒苦辛之品宣泄水气,如牡蛎泽泻散,该方主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体现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法.
6.调理枢机,升降津液
6.1调理少阳之枢
少阳包括胆与三焦,胆化水谷而行津液,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病及少阳,常导致枢机不利,决渎失司而津液输运异常
少阳提纲证之“咽干”,小柴胡汤证之“或渴”,均属邪客少阳,枢机不利,三焦运转失职,津液难以上奉所致,所以皆主以小柴胡汤。233条“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白者”,亦为少阳三焦津液不行之征。“上焦之治节不行,水津不能四布”,“痰饮溢于上焦”,故呕而苔白。三焦郁结,津液不得下滋胃府,则不大便。正如柯琴所言:“是上焦无开发之机…中焦废转运之枢……下焦失决渎之任也,皆因邪气与正气相搏而然”。枢机不利,气郁津凝,为少阳病理之。因此,治当和解少阳,疏利枢机以升降津液。正所谓“与小柴胡汤和调三焦之气上焦得通而苔白去,津液得下而大便利,胃气因和而呕止,三焦通畅,气机旋转,身戳然汗出而解也。
6.2调理脾胃之枢
脾胃乃升降之枢纽是维持津液正常流通的重要环节。
脾胃的升降取决于中焦之气的健旺。若脾胃气虚,则升降失调,津液的输运亦受其影响,或“干呕、吐涎沫,头痛”或“心下痞軛,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或“自利不渴”,以上分别为水津上逆、下趋、中阻的不同情况,“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吴荣萸汤、生姜泻心汤、理中汤三方均用人参、甘草、大枣,补其脾胃之虚,助中宫运转而斡旋其中。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者,以吴茱萸、生姜温肝暖胃,散寒降逆;寒热错杂,气机塞者,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阳不足者,用干姜以温中,虽然三方所主之证不同,但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的病机相同;调脾胃、复升降的治法相同;参、草、枣之用药相同。如是中州调和,脾升胃降,津液方能“如雾”、“如沤”、“如渎”矣。
7.行气解郁,调畅津液
津液的升降出入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密切。“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而肝的疏泄对气机之运行作用非轻。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滞阳郁,不能达于四末,可致四肢逆冷:气滞而升降失司,则水津布散失常。水津不升而下降,则见泄利,水津不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心悸或小便不利。其病机既属肝郁气津而津液布救失常,故治当疏肝解郁,行气导滞。逍遥散是其代表方剂。若气滞痰阻于咽喉,还可形成“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以半夏厚朴汤,解郁、散结、化痰,气顺痰消,则咽中异物之感可除。
8.涌吐痰涎,畅顺津液
疫浊壅滞于人体上部,可用涌吐之法,因势利导以祛除病邪,符合《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如瓜蒂散,由于痰饮实邪阻滯胸膈,阳气不通,故用瓜蒂、淡豆豉、赤小豆酸苦涌泄之品,吐出胸中频浊邪气,使胸阳得伸,其病可愈。
9.涤饮逐水,疏导津液
此法为水饮停聚于胁下而设。
水饮之邪随气升降,无所不到,而且变化繁多,临床上除了出现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等主要症状之外,还可兼见下利,呕逆,教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短气等或然症。水饮停聚于胁下,已侵及三焦有泛滥之势,非一般渗利之药所能取效,故当用十枣汤以泻水逐饮。十枣汤药(芫花、甘遂、大戟)。其性峻烈迅猛,一鼓而破,使水饮之邪溃泻而下,用肥大枣10枚,煎汤调服,以顾护胃气,使邪去而正不伤。
10.开源导流,分消津液
少阳三焦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所,三焦上连于肺,下属于肾,外通肌表,內接胃肠。若水湿停于少阳三焦,当须宣肺利水,上下分消,使表里之气齐通,水湿之邪尽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融发汗、利水于一炉,主治湿热阻遏少阳三焦而发黄之证。一面用麻黄、杏仁、生姜开通腠理毛窍,宣肺达表;一面用赤小豆、麻黄、连翘、梓白皮以利水除湿,清热解毒,既开鬼门,又洁净府,俾源清流洁,而病庶可解。
11.清热祛邪,流通津液
禀赋素盛之人,感邪后,邪气入里化热;或汗、吐、下之法不当,邪热内陷,邪热若与体内素有之水饮痰湿相合,即成为水(痰、湿、饮)热互结之候
治疗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清热一是祛除水饮痰湿之邪,二者应同时兼顾,不可或缺。这类方剂如大、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等。大陷胸汤主治证为“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乃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膈,故用泻热、逐饮破结法。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此属痰热互结,当清热涤痰开结。张兼善云:“水结宜下;收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楼、半夏等。”可谓一语中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代表方,邪热内陷,影响脾胃升降,津气痞塞而致心下痞。同时,浊阴上涌下迫,故可兼呕而肠鸣等症,半夏泻心汤姜、夏、芩、连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达恢复中焦升降,消痞除满之目的。
12.活血化瘀,畅行津液
《金匮》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给活血化瘀药治疗津液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气病篇》有“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蒲灰即蒲黄,为一活血利水药,此为用活血药治疗水气病的最早记载。主洽黄疸的茵陈蒿汤亦体现了此法。胆汁乃“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亦属津液类。胆汁的排泄受肝之疏泄的调节。如湿热熏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瘀血阻遏,则胆汁排泄不利,外溢肌肤而发黄。《金匮》谓此为“脾色必黄,淤热以行”。“一个淤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说明淤是导致发黄的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治疗发黄的关键就是活血化淤,使胆汁得以正常排泄。大黄是茵陈蒿汤中唯一能入足厥阴血分之品,行血导滞以破淤热之蕴结胆汁畅行无阻,自无发黄之扰。“茵陈、”清热利湿以消除致病原因。药虽三咪,但针对了病因和关键病机,故疗效显著。
13.温阳化气,布行津液
阳气是津液运行的动力。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主水”,脾肾阳虚,则液津之运行、布散无力,水饮痰湿之患由是而生。当治以桂枝,附子温阳为主,在温阳的同时,可辅以利水渗湿的茯苓,转输脾津的白术等,体现了标本兼顾的原则。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是其代表方剂。前方主治因脾阳虚弱,水饮内停,冲逆于上所致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之证,故君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后方主治因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无所主,泛滥妄行”之“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证,故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肾阳,使水有所主而阴霾自散。
总之,由于津液输布运行异常的病机广泛存在于六经病证中,所以通调津液就成为贯穿全论的重要治则。《伤寒论》112方,具有通调津液作用的处方48首。仲景所创制的麻黄汤,大、小青龙汤,大、小陷胸汤,苓桂剂,真武汤,十枣汤,小柴胡汤等通调津液名方及所体现出的通调津液的多种治法,给后世以极大启迪并至今在临床上得以常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