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八卦掌转圈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转圈是较为特殊的训练方法,当深入八卦掌高层后,会发觉在练功中只要全身各部位拧转到位,自身会不由自主地走起圈来。所以,当八卦掌的架势正确定型出来之后,练拳时会自觉带动出一个行动力来。 在走单换掌时,尤其要掌握好这个拧裹之势,身体要随势而走。八卦掌架势中形成了前进的势和拧转的势,实际上是劲在走。最初是身体产生势,到后来则是整个势在带动身体。八卦掌的特色,是极端的拧转,要把中心缩的越小越好。八卦掌是求变的,要产生变,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缩小,中心越小,变动就越快,可变的范围就越大。气势一摆开,就好像一张网。八卦掌力主先求内壮及身心平衡,尤其强调外勇是纯乎于内,透过内修产生自信及武技。看似简易的绕圈,能产生一种旋涡,让习者将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过自身与天地往来。这种拧转的作用,可根据习练者心意产生螺旋能波的同时,也可反过来带动其形气。在高级阶段,此旋涡可同时飞腾于天并沉降于地,并产生威力惊人的杀伤破坏效果。旋转是发挥力量的最佳方法,不论坚如钢铁或柔弱如水,一经旋转,即产生无穷威力。钢铁旋转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气旋转造成的旋风也威力无比,水旋转产生的漩涡则更加恐怖。身体就像流动似地旋转走圆,在挡避招式的同时,反向之袭去。球状或弧状能承受更强的压力,也可通过螺旋积极的转换或偏转能量。要精通这种技巧,每个动作应该用意而不用力的完成。 转圈有快慢之分。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功夫,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炼气,逐步体会阴阳虚实的转换(胯),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八卦掌讲究行桩,慢练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八卦掌的横。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八卦走圈须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胯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转圈将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统一成极简单而内涵又极丰富的练功方法,增加功力。练套路虽可增加功力,但绝不能代替转圈。八卦掌的特点通过转圈的习练都可达到。首先身架要合规矩。手与脚的劲力从腰而来,腰圆则活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要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要裹裆,就须屈膝;若要屈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将上述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这就是“严守四坠”。转圈的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只是转着大圆圈,身架自身没有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的话,练功是没有意义和效果的。大圆走圈运动称公转,自身拧旋裹紧称自转。走圈公转时,身架自转拧旋度一定要达到要求,方能达到长功增劲的标准。长期转圈苦练几个单式掌,可练出走中的发力,即走中打的能力。 八卦掌走转时讲究左右平衡,特别是内功心法中讲究左右转的圈数应该基本相当,否则导致左右半身气血循环失调,左右半身会一边冷一边热,叫阴阳掌,是不正常的。八卦掌靠转圈来发展平衡力和敏感度,基础走圈也是发展速度和力量的基础。 通俗地说,八卦掌就是教人送劲。八卦转掌像推磨,八卦掌早年就叫“磨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楞楞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叫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人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送留”。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干变万化。尤为可贵的是,八卦掌练法与道家功夫相表里,其功架拳势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掌之妙用也。 几年八卦纯功,必然产生体内体外的变化,力也渐渐的不同。开始练的时候,不知道松是什么,不懂为什么松能打人,随着功力的增长,泄去自身的拙力,产生内家拳的力。最初产生的刚力是硬力,不能说是真正的刚,打人疼,乃伤人的力,不过也算是渐渐入门了。然后把硬力松开,产生柔化的力,可以发人,随着功力的加深,可以达到发人数丈而不伤。分尺劲、寸劲,渐渐的已经懂力了,所谓化刚为柔。功力再长,便又出现真正的刚力,非前硬力可比,所谓化柔为刚。至于能不能达到刚柔相济,纯以神行,那就要看悟性。这些力的产生,都是以整体力为基础的。 八卦掌走转的形式虽看似简单,但让人感觉内在却有无穷的变化。相传,前人练习八卦掌功夫,用铁制钱串连,做成一件铁上衣,每于练习八卦掌套路时穿上,重达数十斤的铁上衣穿在身上,在练习套路时仍能灵活自如,随着左右旋转,铁上衣犹如伞一样忽而转开,忽而闭合。或双手各持一个二三十斤重的石球(铜铁金属球也可)转掌,尤其变换掌势时,用掌指暗劲将球含吸扣住,掌心时有翻转而能使球不落地,此为“以收练放,以吞寓吐”的内家练法。如此内外兼修,可获奇技。如周身窍节既能柔如胶皮,又能坚如金钢,使人无法撅动。用八卦步与人游斗,夺机走势、飞腾变化如人无人之境,充分体现走乃拳术之基也。与人游斗,百战不疲,精神倍长,唯善走者。否则,虽有拔山之力,擒虎之勇,一遇强手,三五回内不得手,便易气喘如牛,则心败于彼矣。夫善技者能发若未发,打若未打,皆得益于走若未走也。身步之妙,当从动静合一中求之,八卦转掌之要旨即在于此。初练八卦转掌时觉得是人围着树转,转掌行功日久则觉得是树在围着人转,身体内外之景况与前豁然不同,即使在斗室内与人交手,亦有天空海阔、游刃有余之感,盖因身步自如,动止如一矣。先行非接触的走位练习,纯熟后,训练把对手看成是一个活动的八卦坐标,对手不同的进攻形态是这个坐标中八卦的变化。同时又要明确自身的八卦坐标的变化,相对于我与彼战态的相对状态。 拳诀中所说的“走为先”实为身法,练到忘记步法手法,欲进则身已进,身即进则手足自然进。走打打走,闪走走闪,闪打打闪,片刻不停留,步法在夺位、换位至关重要。讲究动中打,一动就打,一打就走,不给对手以固定的点,功技与打法同时训练,八卦之技便在于求走中之变。不管掌势之变或是架势之变,还是风格之变,甚至是传承之变,一个“变”字尽可说明。 八卦掌走转时需要真正做到将肩胛骨沉下去,肌肉不紧而筋骨有力,腰如轴立,再练到肩胛骨全松,再到肩胛骨紧,再到肩胛骨能动,再到肩胛骨与周遭其他关节似乎能完全脱离,再到肩胛骨能接到下部劲气并送至肘至手且全身匀整。如果感觉一伸手全身之劲都能到手,而通身匀整放松,气力平缓,则是已经体会到八卦掌浑然一体的感觉了。 练八卦掌走蹚泥步时身体容易后仰失重,故行功时尤须注意体会脚步平起平落,如履薄冰的感觉。而八卦掌用时所走的步法为急步,也称自然步,走法是微将身向下沉,脚不用平起平落(即有亮掌),如同平时走路一样,是用时的实战步法。摆扣步是八卦掌重要步法,脚向外为摆,脚向内为扣,走法上与急步相似,它也是八卦暗腿的源头。因每逢起脚摆扣可以变点、蹬、踩等各法,或锁住敌腿部令其失重仆倒,或不能后退。 其实,八卦掌要领、小诀窍说的再多,也逃不脱内家拳最根本的原则。即内家拳劲力的养成必须先求一个形正,解决力的动力传递问题。形正必然气顺,周身上下一气贯通,走转其实已经在内在中解决劲力的蓄发了。八卦掌内功来源于丹田内转,八卦掌上乘功夫还得靠走转。走转是练内叻,练的是身活劲活,在变化走动中把气调均匀才是上乘,走转是周身的配合及劲力的掌握。 初习八卦掌,在练习八卦定式转掌的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专项的养气桩功和单式操练法,以尽快体会到八卦掌的气、劲、功意。以下简介几步桩功养气和单操运式的过渡练法,供读者参考。 1、采取八卦掌的定劲桩松静站立,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胸部放松,将气提到中脘。于吸气的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的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而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诸如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等,使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做到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需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人地之感。每一动作力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 湖北 邓付凤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