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医叶天士杂治十法(子弹不在多,关键在打准)

 txw40 2015-03-16

?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


小编导读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求因,意思是说要想治好病,必须找准病因,只有这样才能效如桴鼓。叶天士在治病过程中,五花八阵,但亦能切中病因,正所谓:子弹不在多,关键在打准。


景岳《新方八阵》中设因阵,即病因疗法。杂治十法,似与景岳因阵意义相同。凡临床常用,叶氏案中常见,似有治法存在,即先归属上面七项,凡不宜归属以上七项的即在此项中列入,这里只举十法,其实何止此数。

1.轻去喘胀法(《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朱案》)

【主治】肺经气分窒塞。喘胀并作,大便不爽,溺短混浊,口渴,舌红,以及湿热留着气分以致肿胀者。

【处方】苦杏仁9g,飞滑石9g,薏苡仁9g,通草6g,枇杷叶去净毛6g,茯苓皮9g,淡豆豉9g,黑栀衣6g

【体会】方后叶氏自注:此手太阴肺经药也。肺气窒塞,当降不降,杏仁微苦则能降,滑石甘凉,渗湿解热,苡仁、通草淡而渗气分,枇杷叶辛凉开肺气,茯苓用皮,谓诸皮皆凉,栀豉宣其陈腐郁结,凡此气味俱薄,为上焦药,仿徐之才轻可去实之义。凡湿热喘胀因于上焦气分者,此方甚效,叶注已详,毋庸再赘。

2.利腑减胀法(《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颜案》)

【主治】膀胱腑气不行。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腹满跗肿。

【处方】白茯苓12g,建泽泻6g,猪苓6g,川椒目6g,制川朴6g

【加减】脾虚便溏者,加白术;中寒痞塞,浊阴盘踞者,去川朴,加附子、干姜;恶寒身痛者,去椒目,加桂枝、生姜、防己;烦渴,舌赤者,去川朴,加寒水石;咳喘,面肿者,去川朴,加杏仁、桑皮;兼湿热者,加海金沙。

【体会】此为五苓散之加减。五苓开太阳之腑以利小便,因不兼表证,故去桂枝,欲其走之速,则去白术。茯苓行阳以利水,猪、泽行阴以去水,椒目下气而行水,川朴去满而减胀。凡腑阳不得舒展,水气潜踞,咸宜服此。

3.运脾消胀法(《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某案》)

【主治】脘腹胀满,食下胀,或早食难化,晚食作胀,临晚跗肿等。

【处方】生白术9g,制川朴5g,白茯苓9g,淡干姜5g,陈皮3g

【加减】胀满不食者,去白术,加人参;寒甚足肿者,去厚朴,加附子;湿甚不渴、不饥者,加草果;面浮,咳喘者,去干姜、白术,加杏仁。

【体会】《内经》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言脾土虚寒,水湿积聚则胀。方中白术合厚朴,一通一守,可治虚胀,苓以渗湿,姜以驱寒,陈皮以理气,气行水亦行也。

4.疏补化积法(《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疳门》)

【主治】儿科积病,腹大,肢体消瘦。

【处方】人参3g,白茯苓5g,大麦芽6g,焦山楂6g,陈皮2g,姜半夏3g,胡黄连3g

【加减】脾虚泄泻者,去麦芽、焦山楂,加白术、益智仁;能食,发热,体实者,去人参,加青蒿、川连;有蛔者,去人参、茯苓,加使君子、乌梅、川椒。

【体会】此为疏补兼施之法。参苓通补中焦,麦楂消磨积滞,陈夏理气化痰,积者多内热,故胡连以清积热。积除热去,脾胃健运,气机通调,则疳胀可愈。

5.利腑通淋法(《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叶案》)

【主治】下焦阳气不化。淋浊,溺短涩痛。

【处方】乌药5g,益智仁5g,川萆薢9g,赤茯苓9g,远志肉5g,琥珀末6g(分吞)

【体会】乌药、益智理下焦阳气,赤苓、萆薢助泌清别浊,远志通心肾之路,琥珀化瘀通淋,合而用之,通阳化气,利水通淋。凡腑阳不行,小便淋浊点滴,涩痛难忍者,此方立效。

6.清利火腑法(《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某案》)

【主治】心热下移于小肠。小溲不利,拘急热痛。

【处方】细生地15g,潼木通5g,淡竹叶9g,赤茯苓9g,瞿麦9g

【加减】湿热下注,溺痛者,去生地,加萆薢、茵陈、海金沙。

【体会】此为导赤散之加减。小肠合心,亦名赤肠,为心经火腑。小肠热动,上为口糜,下为淋痛。方中生地清心养阴,木通、竹叶清利火腑,赤苓、瞿麦通淋止痛,去导赤散之甘草,恶其守中滞湿也。

7.固卫扶阳法(《临证指南医案·汗门·某案》)

【主治】卫阳式微。下肢怯冷,自汗脉细。

【处方】炙黄芪9g,熟白术9g,熟附子6g,炙甘草3g,煨老姜9g,南枣12g

【体会】芪、术、甘草以固卫,附子扶阳,卫不固者中必虚,故姜、枣以安胃和中,诸药俱熟、炙、煨者,欲其柔和之义。凡表虚阳衰而阴寒盛者,此法最宜。如阳微阴弱,阳火依恋,面亮汗油,阳气欲脱,则宜参附加童便,或参附加五味子、龙骨、牡蛎等味,摄敛其阳,始克有济。

8.回阳救脱法(《临证指南医案·脱门·陈案》)

【主治】目瞑口开,面亮油汗,小便失禁,阳飞欲脱。

【处方】人参9g,熟附子6g,童子小便半盏(冲)。

【加减】喘咳,身热,汗出,阴阳枢纽不固者,去童便,加五味子、黄芪、白术;脉微肢冷者,去童便,加白术、炮姜、甘草;脾肾阳微,肠鸣腹胀,泄泻者,去童便,加炒菟丝子、胡芦巴、茯苓;脉右涩左弱,忧思积劳伤阳,盘踞中宫,单胀者,去童便,加干姜、茯苓、泽泻;面亮戴阳,呃逆者,去童便,加丁香、柿蒂、茯苓、生姜。

【体会】此治虚脱之证。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更顾阳气,阳潜阴固,庶免虚脱。参附汤乃补虚回阳救脱要方,加童便引阳入阴,俾孤阳下潜。

9.安神摄汗法(《临证指南医案·汗门·某案》)

【主治】阳明胃弱,厥阴来乘,当丑时倏然汗出,少寐多梦。

【处方】人参9g,真龙骨9g,白茯神9g,炒枣仁15g,炒白芍9g,炙甘草3g,水煎,吞送蒸熟五味子30粒。

【体会】胃弱之体,丑时汗出。子为初阳,丑为二阳,遇阳旺之时汗出者,因相火乘旺,而肝肾之阴失恋则汗出,即与阴虚盗汗同义,此亦推时知病之法。人参、龙骨、茯神入心行阳以安神,枣仁、白芍泄肝以摄汗,协甘草酸甘化阴,另吞五味子者,纳阳于阴之义。余幼年每丑时汗出,先君辄与此方而痊。

10.肃肺理气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主治】肺气阻痹引起诸病,如咳逆,胸闷,呕恶,脘痛,吐血等。

【处方】枇杷叶去净毛9g,苏子霜9g,瓜蒌皮9g,广橘红5g,苦杏仁9g

【加减】食下气噎,胸痛,脉涩,血阻气痹,噎膈初起者,去杏仁,加桃仁、降香汁;嗽逆痰血者,去瓜蒌、橘红,加旋覆花、苡仁;怒动气逆,作咳气窒者,去杏仁、蒌皮,加钩藤、桑叶、茯苓;肺燥气逆咳嗽者,去橘红,加梨汁、川贝;咳伤肺络出血者,去杷叶、蒌皮、加旋覆花、桃仁、冬瓜仁;肺胃不降,咳嗽,呕恶者,去蒌皮,加旋覆花、竹茹;气郁胸闷者,去苏子,加桔梗、通草;气阻脘痹而痛者,去瓜蒌,加枳壳、桔梗。

【体会】此肃降肺气之方为叶氏治疗肺气阻痹,当降不降,变生诸病常用之方。方中蒌皮、橘红宣肺气之滞,杏仁、杷叶肃降肺气,佐苏子以下气,或加平肝之品,或入行血之药,加减变化极多。昔人云,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降,则周身之气无有不降,实为此方立法依据。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方发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俞岳真著,俞行整理)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