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煌 ◇◇◇ 编辑/九九 作者简介:黄煌,江苏省名中医。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在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传统方面有突出贡献,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九九有话说:实在祸不单行,本宫伤未痊愈,又感冒了。不说了,大家看文章吧。 *********************************************** 人参与黄芪均为传统补气之上品,常被不加选择地运用于气虚诸证。其实,二者的运用有着相当严格的区别。 人参益气生津,用于气虚津液不足证。适宜患者多为脾胃虚弱、气液不足的偏瘦型体质。 黄芪益气利水、固表止汗,用于气虚水液泛滥之证。适宜患者多为形体肥胖的痰湿型体质。 而且二药应用的腹征不同:前者多为方舟状腹,后者多为蛙状腹。 1、一亏一滥看水液
黄煌教授认为,机体水液的代谢情况应当成为运用人参与黄芪的重要参考。 ★ 人参,益气生津,适于汗吐下太过、温热病后期及久病摄入不足,津失化源所致的气虚津液不足证。 其症轻则烦渴多饮,重则精神萎靡、头昏眼花,察其舌必干燥少苔,脉多沉迟无力。 如《伤寒论》中主治多汗伤津之桂枝新加汤、白虎加人参汤,以及主治误吐误下之“寒格”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用人参即是针对吐下伤津而设。 ★ 黄芪,益气利水、固表止汗,多用于气虚之水液泛滥诸证。 仲景谓之水气病,其表现多种多样,或为在表之黄汗,或为肢肿之皮水,不一而论。 黄芪所主者,均以汗出与浮肿为常见。其汗量多,远较桂枝汤证为甚,常湿透内衣,周身如浸水中,所出之时,或昼或夜,或于小劳之后,或于进餐之中;其肿多为凹陷性,晨起颜面肿甚,暮则下肢肿,轻则微凹,重则没指。体内水液过多,故其人多口渴而不欲饮,尿少而便塘,或先干而后溏。 观《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不难见仲师用芪之心法。
黄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验证,认为: ★ 人参所主之气虚,总以形单而肉削、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松薄而欠润泽为特征。 由外揣内,其人必脾胃虚弱,气液不足,故先贤谓“瘦人多燥”,《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即以人参配麦门冬益气生津,主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虚”者津亏,“赢”者瘦也。 ★ 黄芪所用,恰与人参相反。其人必形体肥胖,外观特征为面色黄白、或黄暗、或黄红隐隐,均缺乏光泽,目无精彩。其胖乃虚胖,多肌肉松软,皮肤潮湿。因此黄教授形象地谓之“盛水的皮囊”。外表虽胖内里实虚,故平素常感身体困重乏力,动辄气喘汗出,易受风而感冒。 《金匾要略》血痹篇所载之“尊荣人”即是此类体质的真实写照。
所谓“心下痞硬”,是指患者胃脘部有闷胀堵塞的不适感觉,医者以手按压剑突下,虽有压痛、抵抗感,但无反跳痛。 此种心下痞硬,多伴饮食不振、少气乏力,仲景常以人参配甘草、大枣治之,如旋复代赭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都含此药对,所主均有“心下痞硬”。 此种腹证多见于舟状腹者,其人瘦弱,腹陷如舟,皮下脂肪少,腹肌也因此而反应强烈。 黄芪所用者,以腹部膨隆、状如蛙腹、脐窝深陷为特点。此乃皮下脂肪过多地堆积于脐周所致,故按之既无胀痛感,也无抵抗感。 《金匾要略》防己茯苓汤用黄芪利水消肿,主治皮水。仲景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其腹如鼓”即当视为此种腹证的旁注。
★ 人参,多与半夏相伍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与麦门冬相伍治气津两虚者,与石膏、知母相伍治身热、大汗、口渴多饮者。 ★ 黄芪则多与防己、茯苓、白术配伍以利水消肿。 二者虽都可与桂芍相伍,黄芪伍之以治多汗兼肢体麻木;而人参伍之则主治大汗后身疼痛,其人未必出汗,且无肢体麻木。 至于参芪之间,则不宜合用。观仲景之方,参芪亦罕有相伍者。
但若是药证相对,又何必多此顾虑而加理气之品呢?由此可见,人参与黄芪的运用是不能不加选择的。 ================================ 喜欢“最美中国方”今天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热爱中医、注重健康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微信“最美中国方”。可选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 请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里查找“最美中国方” ② 或者点击本文右上角按钮后,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