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八)

 txw40 2015-03-18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八)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谓胃承气汤。

胡希恕注:发汗后表解则寒热当已,若发汗后而反恶寒者,则已转变阴寒虚证;若不恶寒但热者,则已传里为阳明实证,此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冯世纶解读】此述发汗太多,表虽解,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可导致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阴寒虚证,也可造成调胃承气汤的阳热实证。究竟是阴寒虚,还是阳热实,当凭有无恶寒发热而定。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当发汗,但发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亡失,胃中水分被夺,因致干燥而不和,故烦躁不得眠。若欲得饮水者,可少少与饮之,使胃中滋润即愈。

若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为水停不行,表不得解的为证,宜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按:里有停水,发汗则表不解,此和前之桂枝去(芍药)茯苓白术汤条的道理同,可互参。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除,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乏水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只留于胃肠,因致隨渴隨饮的消渴证,此时与五苓散利其尿,使水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治。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右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胡希恕方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均利小便,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用为方中主药,以解烦渴也。复用桂枝,不但兼以解外,而且降气冲,使水不上犯而就下,故亦能治水逆也。

【冯世纶推荐处方】 猪苓10克,泽泻12克,白术10克,茯苓12,桂枝10克。

上五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对本条及五苓散的注解皆简而明,又一次论述外邪内饮的治则,宜细读。本方证应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注:此以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故表热不解而脉仍浮数,若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按:烦渴后,应有小便不利四字,不然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将难区别,以详见上条,故略之也。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里有停水者,虽发汗汗出,而表热不解,若脉浮、微热、小便不利而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承前五苓散条而言者,渴与不渴为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主要鑑别点,因并提出,以示区别,证详于前,故此略之,否则,若伤寒汗出而渴者,即以五苓散主之,不渴者,即以茯苓甘草汤主之,便不可理解了。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故治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而悸烦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上四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茯苓甘草汤亦治外邪内饮证,故该方证当归属太阳太阴合病。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注:中风发热,即发热自汗出的太阳中风证略词。病已六七日,虽服桂枝汤,热仍不解而烦。有表里证者,即指有上述发热而烦的表证,又有下述饮水则吐的里证言。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胃有停水,故水入则吐,此名为水逆,宜五苓散主之。

胡希恕按:此亦因蓄水在里,虽服桂枝汤而表热不解,并激动里水而致水逆证,可见无论伤寒或中风,若里有停水,必须兼逐水而表始得解也。

75.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胡希恕注:当未诊脉,即见其人叉手自冒心,便意识到必曾发汗过多,因致心悸喜按证,因而教试令咳,而竟不咳者,更证明其两耳聋已无所闻了,故可肯定其为重发汗,津血大虚,因致其病如此也。

胡希恕按:昔年曾亲见此证,略述始末,以供参考。日伪时期,钱商黄某,患伤寒久治不愈,最后邀我往诊,患者神昏不语,如醉如痴,饮食二便均不知,苔白厚失润,脉细数。视其服过药方,虽有辛温辛凉之差,但多属发汗之类,知为虚热重证,因与局方至宝丹先治沉昏,服后稍差,已知开目视人,余证仍如前,改与白虎加人参汤,神识逐有好转,但仍不欲饮食,食即欲呕,又改与小柴胡加石膏汤,诸证均好转,但其人仍痴呆,问话不知答,此时乃知耳聋无闻也,因使续服前药,前后月余,幸得全治。

【冯世纶解读】精气夺则虚,滥用发汗药(不论辛温还是辛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提示医者审证必须仔细,不可滥用发汗药。

75(续).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胡希恕注:发汗后,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因为病中尤其汗后胃虚,亦宜少少与饮之,若饮水多,水停于胃,上压胸膈,阻碍呼吸,势必作喘。此即《金匮》所谓“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者是也。

发汗后,病不解,仍发热,医不详审所以不解原因,而竟以冷水灌之,则益使邪热不得外越而上壅于肺,故亦必喘。

胡希恕按:发汗后,不是无故饮水多和以水主灌之,均是承以前诸条而发挥者,故作如上解。又以水灌之,即以冷水浇身,为古时解热的一种治病方法。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胡希恕注:水药不得入口,指水和汤药不得入口,入口则吐的意思。发汗后而水药不得入口,即上述的水逆证,此亦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所致,故谓所治为逆。若误为表不解,泥于先麻黄后桂枝而更发其汗,则激动里水,必使吐下不止。

胡希恕按:水逆更发汗,必致吐下不止,仍属是水之为患,书中未出方,我以为仍宜五苓散,学者试探讨之。

76(续).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胡希恕注:反覆颠倒,即展转反侧之谓;心中懊憹,指心中烦闷不可名状的样子。

大意是说,发汗吐下以后,津液已虚而遗热未除,攻冲头脑,遂使虚烦躁不得眠。若为证剧者,更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上证,中虚而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胃不和而呕逆者,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二物均属苦寒解热药,而有止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憹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栀子6克,香豉10克。

上二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于栀子豉汤加缓急迫的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急迫者。条文中的少气,当指呼吸短促,实亦不外急迫的为证也。

【冯世纶推荐处方】栀子6克,甘草6香豉10克。

上三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于栀子豉汤加大量止呕逆的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胡希恕按:诸栀子剂,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注文,但实践证明,栀子诸方并非吐剂,尤其本条所述,为发汗、吐、下后的虚烦,更无复吐之理,当是传抄有误,应去之。

【冯世纶推荐处方】栀子6克,生姜15克,香豉10克。

上三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探讨三方证的六经归属:三方药以栀子为主药,即主治阳明里热,加甘草、生姜,温中健胃,是治里虚寒,故两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胡希恕注:发汗表不解,本宜桂枝汤更汗解之,若又下之,则邪热内陷,若烦热胸中觉窒塞者,栀子豉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后,即烦热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述食道阻塞,而胸中烦闷者即是。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少阳病不可下,今大下之,故身热不去,反使邪热内陷,而心中结痛者,为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胡希恕按:心中结痛,即心脏部感觉支结痛,由此观之,则心包炎有用本方的机会了。

【冯世纶解读栀子汤诸方因“有得吐者,止后服”注文,后世注家未识其误,又未结合临床,因把栀子豉汤视为吐剂,如成无己的《伤寒明理方论》以《内经》附会,认为“若发汗吐下后,邪乘虚留于胸中,则为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从药物看,从临床看,栀子豉汤不致吐,其治虚烦是属里阳明热,与承气汤实烦相对而称谓为虚烦。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在表而误下之,邪热内陷,因而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胡希恕按:本方治烦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虚满而不烦者有别。又大实满大便不通而烦躁者,宜承气汤以下之,则非本方所能治,须知。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厚朴(炙,去皮)四两,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栀子解热烦,厚朴、枳实消胀,三药协力,故治心烦闷、腹胀满而卧起不安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栀子6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

上三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已指明,本方与小承气汤仅大黄之差,故本方证当属阳明里热证。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本不宜下,而以丸药大下之,更属非法,身热不去微烦者,虚热而烦为栀子证。大下伤中,当有或呕或利证,因以栀子干姜汤主之。

胡希恕按:方中伍以干姜,当有下利或呕之证,此辛苦合用,亦有泻心汤义。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故治身热微烦而呕逆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栀子6克,干姜6

上二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本方主治里为上热下寒之证,六经归属当为太阴阳明合病。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胡希恕注:栀子为消炎解热药,故凡用栀子为主的配剂,若病者久有微利,乃属虚寒,慎不可与服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虽发汗出而表不解,故其人仍然发热。水停心下,则心下悸;水上犯,则头眩;至于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正如《金匮》所谓:“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者是也,宜以真武汤主之。

胡希恕按:苓桂术甘汤证,只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头无时不眩;苓桂术甘汤证,只身为振振摇,而真武汤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前者水气轻,还未陷于阴证,而此者,水气重并已陷于阴证了。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既以茯苓、白术利水于下,又用生姜散饮于上。附子振兴沉衰,与茯苓术为伍且治湿痺。芍药缓拘急并治腹痛,故此治心下有水气、小便不利而陷于阴证者。若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或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其候也。

【冯世纶推荐处方】茯苓12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1530

上五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谓本方为治心下有水气而陷于阴证者,阴证在表还是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未明确,即未明确六经归属。

解读本条,必须联系第28条和第316条,即原是太阳病兼有水饮之证,胡希恕先生反复强调:治不兼驱水但发汗,使津液大虚而陷于阴证。这时判断是否证在表,要看具体症状,28条的“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本条的“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316条的“少阴病,二三日不解”,都是说有表不解。本条的表证因汗出多而陷于阴证,即呈少阴表证,故解表仅能微发汗,同时必用附子强壮沉衰,故治疗不能用麻黄、桂枝发大汗,只得用生姜小发汗,并佐以附子强壮发汗,解少阴之表。同时因有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等为里有寒饮,即属太阴,治用苓术佐附子强壮利水,故本条之方证,即真武汤证,可明确为少阴太阴合病证。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胡希恕注:咽喉干燥者,为津虚内热之候,发汗则伤津助热,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胡希恕注:久患淋病的人,谓为淋家。淋家则津液虚组织枯燥,再发其汗,则必便血,所谓夺汗者亡血是也。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胡希恕注:疮家久失脓血,虽有外邪身疼痛,亦不可发汗,汗出益损其津血,组织枯燥,则必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胡希恕注:久病衄血,谓为衄家。衄家血亡于上,汗出则头部津血益少,血不充于面,则额上陷;脉失柔润则紧急;血不足以栄养目系,故直视不能眴;心血不足,故烦躁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胡希恕注:素有吐血、便血以及外伤大出血者,皆得谓为亡血家。亡血者,多虚无汗,故不可发汗,若强发亡血家汗,势必使其虚极而陷于阴寒,则必寒慄而振也。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馀粮丸。

胡希恕注:久患自汗盗汗之人,谓为汗家。汗家津液素虚,若重发其汗,更使津虚血少,必致心气不足、恍惚心乱;尿道失润,故小便已而阴疼,可与禹馀粮丸。

胡希恕按:禹余粮丸方失传。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胡希恕注:病人里有久寒,复发其汗,虚其胃则益冷,蛔被寒迫而上于膈,故必吐蛔。

胡希恕按:以上七条,详述发汗的禁忌,须记。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胡希恕注:本当发汗从外以解的病,而反从里以下之,此为施治之逆;若先发汗以解表,后审其里有未和而下之,则治不为逆。本当自里以下的病,而反自表以发汗,此为施之逆。若先下之以治里,而后审其外有不和,而微汗之,治不为逆。

胡希恕按:先汗后下的病常有,为太阳阳明并病,而表未罢者,须先解表,而后议下。但先下后汗的病很少见,即仲景书中亦无此例,假如表里并病,而虚寒在里者,虽有表证,当先救里而后治表,此确多有,仲景书中亦颇常见,或本先下之,为本先温之的传抄之误,亦未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