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纸上谈医

 johnney908 2015-03-18

  

一说“三”,没谁抢得过三才。 “三生万物”,“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衔头太大了,似乎就是中华文化的最高指示,谁敢说不? 嘿嘿,他们都说三才,我想了半天,好像是,毕竟不是,按经文顺序,不清清楚楚地写着“天、阳、阴”吗?

一)              什么是天呢?天者,天也。 《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矣。 此《素问》成书以降从未注清之疑惑,有请光临看官不必急于领会究竟。 谈到天,好象是阳啊,《易说卦》却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中也有阴?多着。 修正若说这里的天、阳、阴三者相对于后文的那两个五为阳,可能要被骂“故弄玄虚”,“有意义吗?”。这关系到对阴阳核心的理解,核心问题明白了,就不会有复杂的困惑,更不会把事物理解得复杂化。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苍天之气”不只是本篇的特有内容,是《素问》头三篇经文共有的重要内容,可惜敝人无法讲清楚,对不住了。

二)              对阳的理解,中医人似乎都讲得头头是道。放下纷纭,总体上讲,动而循圜道的便是阳。那么,这不是天吗?是的,阳与天在概念上必须有清晰的区别。 今天不管正宗中医还是吆喝郎中,都说阳气要强壮,增强“性福”如此,保健抗病如此,不是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不过,《素问》头三篇强调的却是清净/静。

三)              对阴的理解,中医人常常困惑在较低的层次。“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说的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的阴,与“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阴有着根本区别,希望中医人也讲认真。

 

敝人曾经说过“这就象在雪地上追踪脚印一样,适当站得远一些,可能看得更清楚”。通观整篇经文,血肉之身虽基于“五味”的摄入,生理之运作、病理之机转、寿命之长短,却决于三气。 故论生气通天,三气先于五味,篇幅彼此悬殊,读经者思之。

 

写到这里,敝人不能不表达一下自己对中医文化的深深忧虑:一)整体观虽是中医的优点,若少了具体而实在的内容,中医理论就变成了众言纷纭的“黑箱”。二)我们的师祖们绝非个个国学深厚,尚谈高深玄机。 传统著作中众多的玄理论谈,常常是作者对医理理解不到位而支出的花拳绣腿。 三)在以个体医为主体(占99.99% 以上)的中医历史中,理论研究被极度地轻视,加上稍学即试的普遍江湖恶习,两千年学术“底蕴”是空虚的。 修正扪心向来者说,学医行医八年十年后,必须把主要精力转向伤寒、金匮、内经、难经,因为仲景之后中医学有致命的失传,流传至今的“中医学”原非内伤真传。 中医学院开办已经50-60年,废除中医声再起的同时中医明星风劲吹,部分人却相反地兴起拜师学艺风,没乱讲吧? 修正尝闻真神医越人论诊,曰神圣工巧,今试为中医诊:学术风气虚浮,切脉名芤;回首叩头江湖,闻声知怯;有国师有院士,望知戴阳;学术路出何方,天何言哉! 对得起政府的扶助和国人的期待吗?(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