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述犯罪的个体原因

 昵称3826483 2015-03-19

学年论文——试述犯罪的个体原因

 (2014-05-22 14:28:51)
标签: 

校园

试述犯罪的个体原因

【内容摘要】本文从犯罪个体原因入手,以犯罪个体原因中最为主要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进行论述,探讨隐藏个体中引发犯罪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犯罪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犯罪之所以被人类社会禁止,在于犯罪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痛苦,而且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不得不探索研究犯罪的缘由。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犯罪的研究也提高到新的认识水品。究其原因,犯罪的产生来源于犯罪人个体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就犯罪个体原因来看,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本文就是以犯罪的个体原因为中心对犯罪的原因进行讨论。

一、 犯罪原因的构成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犯罪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又是社会意识的行为,所以犯罪的原因应该是同时植根于社会存在和个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方面。犯罪原因论认为,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犯罪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犯罪的个体原因是造成犯罪的直接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就犯罪的心理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不良的人生观、需要的偏离、犯罪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而犯罪的生理因素则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后天成长等。

二、 犯罪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一)不良人生观对犯罪的影响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但是如果人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完整或相反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极易产生不良的人生观。

而不良的人生观就会极易引发犯罪,具体表现为对物质的强烈追求,法纪的虚无性,哥们义气感,自我显示感和伦理道德混乱。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使得他们的生活态度才表现的与社会格格不入,具有反社会性。不良的人生观是违法犯罪个体原因中最高层次,他直接决定着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

(二)偏离的需要结构对犯罪的影响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违法活动中人的需要结构中生物性的需要往往多于社会性需要低级的物质需要又往往多于高级的精神需要。因而他们更注重原始欲望和感官的满足在他们感到精神世界空虚时往往转而求助于物质享受以代偿。当奢望与贪欲同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可能转而用非法手段来满足不惜以身试法。某省曾对5350名在押青少年犯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选择金钱一项的居首位。显然追求底层次的需要已成为这类人生活的中心内容。

犯罪动机对犯罪的影响

所谓动机是指直接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愿是个体行为有目的的内驱力而犯罪动机则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犯罪活动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由个人的犯罪动机驱使的, 没有犯罪动机就不可能使任何人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实际上, 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的外化体现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时间上具有延续关系。犯罪主体先产生了某种需要然后就有了以何种方式满足需要的选择问题,一旦外部条件适宜 就会产生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形成之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可能向两方面转化。一是向良性转化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犯罪意志动摇自动放弃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中止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二是向恶性转化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四)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印象

1. 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部分对个体行为的起调节作用。犯罪人的性格多为冲动型的性格一旦产生挫折, 往往受本能或情感的作用, 盲目冲动, 攻击报复不计后果。这类人往往易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而性格过于内向, 具有过度的忍耐与克制的人内心犹如一个装满炸药的火药桶,在遇到挫折、矛盾冲突、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尽管内心感受非常强烈但言语和行为上却不作出反应将不满和愤怒埋藏在心底这种不满、愤怒的情绪日积月累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就会起到导火线的作用一下子爆发出来。性格过于外向的人, 自我控制力过强性情急躁、易怒这种人一旦受到刺激、侮辱与损害, 情绪急剧发生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激情状态丧失理智导致犯罪。

2. 气质

气质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的影响是人的心理最一般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活动的一切方向,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气质对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但对犯罪不是起到绝对的、决定性的作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因为任何一种气质的消极方面如果得不到控制都有可能在外界作用下走上犯罪道路。应该明确的是气质与犯罪虽不是因果关系但是当个体形成不良心理因素并构成犯罪心理结构影响和支配个体发生犯罪行为时其所实施的犯罪类型与气质有一定联系。据调查杀人犯的气质类型多为胆汁质、粘液质。胆汁质气质的消极发展容易形成急躁、易怒、自我控制薄弱的不良性格品质容易导致激情犯罪。粘液气质的消极发展容易形成压抑、内向的性格遇到挫折和刺激一般不作出反应, 不良的情绪积蓄久了也会爆发导致犯罪。

3. 能力

能力是使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他能否参与某种活动及参与活动的效果。能力的强弱并不能直接决定个人是否犯罪能力只是在犯罪类型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时能力与犯罪人采用某种犯罪手段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的购买各种门锁研究其结构专门从事橇门拧锁有的专门钻管理不善的空子从工厂、机关、宾馆大摇大摆地拿走东西。

4. 兴趣

兴趣是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现, 很多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某种低级、庸俗的兴趣有关系。例如一个有低级趣味而又缺乏道德、法制观念的青年, 欣赏了有关人体的艺术品或看了有关性生理知识的书, 可能诱发出强奸妇女的犯罪动机。

5. 情绪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可以说,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绪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体验不稳定导致的行为失常而诱发犯罪。例如因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矛盾冲突而引起的犯罪, 都是在犯罪人对被害人的愤怒、仇恨、嫉妒、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的支配下实施的。这种犯罪决意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实施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和犯罪主体内心强烈的情绪触发而产生二者缺一不可。二是情感倒错与犯罪, 违法犯罪者的道德意识往往比较淡漠, 缺乏与社会的道德情感。

三、 犯罪个体原因中的生理因素

不良生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

所谓遗传, 是通过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的两性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体以此将父体和母体的特征传给后代。生物科学早已证明, 遗传是一切生物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的共同规律。它不仅决定人的生理特征, 而且也决定着人的心理特征。现代医学证明, 人类的多种疾病和精神缺陷都有遗传性, 例如较为常见的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病, 往往父母遗传给后代。精神病的实质也是人体内物质因素作用的结果, 临床和实践充分证明了人体内物质和精神的关联性。犯罪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犯罪意识和犯罪动机往往是由一个人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在生理或精神上存在某些缺陷或反常, 往往容易产生不良动机

(二)不良生理与后天成长因素有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受到环境的刺激或意外事故而使得机体出现病变或器质性的损伤,也会导致犯罪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器官不知、不能或不正常的反应也会导致个体犯罪,如后天精神病,部分组织切除,组织损坏等都可能因此会产生犯罪行为,侵犯他人的权益。再则在一些生理方面的不足会推动心理方面的影响,如生活的压力和他人的冷眼旁光,从而产生不良动机,诱发犯罪行为的实施。

如前所诉,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行为,犯罪行为是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而罪犯的个体的原因主要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二者各有侧重,但共同构成了犯罪个体原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犯罪一般是不止一个原因导致的结果,所以对于研究罪犯的个体原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为民、解玉敏犯罪与罪犯改造心理学教程法律出版社 1989 

[2] 宋浩波、郝宏奎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3] 周密论证犯罪学 群众出版社 1991

[4] 胡贞国《个体犯罪原因及矫治探讨》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