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治疗湿疹经验

 gmsnm 2015-03-19
朱仁康治疗湿疹经验 朱老认为: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水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B.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柴某,男,38岁,简易病历一诊:一九七零年九月二日 全身泛发皮疹,反复不愈已3年。3年前冬季开始在两小腿起两小片集簇之丘疱疹,发痒,搔破后渗水,久治不愈,范围越见扩大。1969年冬渐播散至两前臂,一般入冬即见加重。今年交秋皮损已渐播散至胸、腹、背部。平时胃脘部疼痛,纳食不思,食后腹胀,大便日二三次,完谷不化,便溏,不敢食生冷水果。 检查:胸、腹及后背、四肢可见成片红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疱疹,渗水糜烂,抓痕结痂,部分呈黯褐色,瘙痒无度。脉缓滑,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证相参,责之于脾阳不振,水湿内生,走串肌肤,浸淫成疮。系阳虚湿蕴证,治拟温阳健脾,芳香化湿。方用化湿汤:苍术9g  陈皮9g  藿香9g  仙灵脾9   猪苓9g  桂枝9g  茯苓9g  泽泻9g  六一散9g(包)  蛇床子9g  水煎服,10剂。 外用:①生地榆30g,水煎后湿敷渗水处。②外用皮湿二膏。 二诊:一九七零年九月十五日药后皮损减轻,渗水减少,瘙痒不甚,便溏,胃纳仍差,脉苔同前。宗前法,方用:苍术9g  炒白术9g  藿香9g  陈皮9g  猪苓、茯苓各9g  炒苡仁12g  山药9g  仙灵脾9g  蛇床子9g   肉桂1.5g(研末冲服)  水煎服。 三诊:一九七零年九月二十六日服前方10剂后,躯干皮损显见减轻,四肢皮损亦趋好转,大便成形,胃纳见馨,舌苔白腻渐化。继从前法,上方去肉桂加泽泻9g,水煎服10剂。外用皮湿二膏。 四诊:一九七零年十月三日躯干、四肢皮损均已消退,原发小腿皮损尚未痊愈,仍施健脾理湿,以期巩固。药用:苍术9g  炒白术9g  陈皮9g  霍香9g  茯苓9g  泽泻9g  车前子9g(包)  扁豆衣9g  炒苡仁9g。嘱服10剂后,皮疹消退而愈。1975年初随访,几年来未复发。【按语】本例泛发性湿疹,缠绵三载,其突出证候为脾阳不振的现象。证见胃痛腹胀,纳呆便溏,食则完谷不化。主要原因即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水湿停滞,外串浸淫肌肤,发为浸淫疮,而且每逢冬令,病即加重,亦说明冬令阳气衰微之故。治疗上抓住其主要环节,采用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猪苓、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桂枝、肉桂通阳化气;仙灵脾,蛇床子补肾壮阳,温化除湿;佐用山药、扁豆、苡仁补脾止泻。病程三年,服药四十剂而获愈,不仅脾胃症状,完全消除,而泛发性皮损,亦告消失。四年后随访,未复发。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临床以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为特点。中医称浸淫疮或湿疮。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描述此病症候云:“浅搔之曼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是也。”湿疹的发病,朱老非常重视内在因素,朱老认为,湿疹的病因不外乎风、湿、 热三邪,但有内、 外之分。内风、 内湿、内热系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生, 为发病的基础, 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肝,内湿的产生多责之于脾, 内热的产生多责之于心;外风、 外湿、 外热属外感六淫邪气,为致病的条件。内外因素相互搏结 ,壅聚体表肌肤,发为湿疹。“湿”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本例病情迁延不愈,缠绵三载,赵老抓住患者外表现为疱疹,发痒,搔破后渗水,内表现为胃痛腹胀,纳呆便溏,食则完谷不化。则之于脾阳虚湿蕴,治以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他引用古人之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在治疗时非常注重利小便而给湿邪以出路,用药物有猪苓、茯苓、泽泻,且用六一散代替甘草。湿热相合,如油入面, 虽不急骤, 但极难化解。朱老治疗此证鲜用大剂苦寒之品,恐其冰伏中焦,湿遏热阻,更难化解。朱老强调本证多由禀赋不足而生。湿邪虽有内外之分, 而内湿尤为关键。脾主湿而恶湿,脾虚则水湿不化,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能招致外湿,故经云:“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故后期治疗,以固护脾胃为主,兼以除湿。除湿即为健脾,脾健湿自能除。经服药40剂,顽症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