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9
黄煌
经方医学论坛
黄煌教授经方著述汇集连载--概述
在进入每种药物/经方的详细解说之前,我们有必要提出几个问题,并加以阐明。
什么是经方?什么是药证?什么是方证?什么是病(疾病)?什么是方-病-人的三角关系?
一、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经典方、古代经验方的一种略称,也可以解释为经常用的配方,也称为古方。现在所说的经方,主要是指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方。 --经方不是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有主治、有使用方法的药物特定组合。经方的主治,称之为方证,方证是经方的灵魂。有证才能成方。 --经方是数千年先人亲身尝试而得出的天然药物应用经验的结晶。
二、什么是药证? --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药物主治。 --药证不是来自理论的推测,也不是来自动物实验的数据,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更确切地说,是五书的先人用自己的身体常识药物得出的结论。 --药证是以人为背景的。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中医是治“病的人”,药证是以“病的人”为背景的。 --药证是客观的,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药证可以证伪,可以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其正确与否。临床上是有是证必用是药,用是药必见是效。 --药证是具体的,也是朴素的。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老老实实从病人身上寻找用药的根据。 --药证是综合的。药证是用药经验的概括与提炼。有的药证,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某种病名,有的则是某种症候群,有的干脆是某个症状,而有的是某种体质状态。 --药证是稳定的。古今以来疾病谱已经发生多次变化,一些疾病被控制了,另一些心得疾病又发生了。但是,人的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方式几乎是不变的,发热、咳嗽、昏迷、出血......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古人和今人也没有多少区别。 --药证是严谨的。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加药和减药,都以临床见证的变化而变化,绝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加减。 --药证是科学的。药证来源于大量临床的事实,历经了无数医家的时间检验,反映了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有极强的科学性,是中医学极具魅力的东西。 --药与证本是一体的。一味中药一个证,药证之间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如形影相伴时刻不离。严格地讲,每一味经典药都应该有与它想对应的运用指征。 --以药名证的方法,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的提法,《金匮要略》中有“百合病”的名称,这就是药证。每味药,均有其严格的适应证,每张方,也有其特定的药物组合。正如邹澍所说:“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一药有一药之效,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本经疏证·序》)
三、什么是方证? --经方的主治,称之为方证,方证是经方的灵魂。有证才能成方。 --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单味药证与方证是有区别的。方证不是几味药证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它们是心得整体,所以必须将方证看作是一味药证。
四、什么是病(疾病)? 所谓病,就是疾病,是一种在一定原因作用下,机体自稳功能失调导致的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疾病的命名形式是病以及综合征。病和综合征是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临床诊断单元,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病、冠心病、肠易激综合征、干燥综合症等。 中医也重视识病,如古代的狐惑、脏躁、消渴、胸痹、痰饮、风水、淋、痿、痹、痞、咳喘、烦悸是病,后世的风温、湿温、大头瘟、夹阴伤寒、乳癌、阴疽也是病,但这些疾病名尚未纳入现代医学诊疗体系,也不能得到现代法律体系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撑和保护,所以,其诊断尚停留在文献研究层次。 现行的中医病机是应用现代中医理论对疾病过程作的一种解释,由于理论概念的不确定性,临床容易产生歧义,一般不作为诊断的单元。个别有明显特征的病机可以看作是一个症候群,可以视为疾病,如脾虚、湿热、腑实证、气血两燔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