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床应用解读——从小青龙汤说起

 巾帼 2015-12-08

导 读

学好经典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若要走稳走好这条中医之路,就必须读好经典,会用经方。经方,即仲景之方,历代医家又称之为“众方之祖”。它是理、法、药、效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中医学术之精华。那么,医家是如何将经方与临床结合得随心所用呢?且听中医大师刘建秋以小青龙汤为例娓娓道来!



徐大椿在其《本草古今论》中说:“本草之始,昉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证施治其应如响。仲景诸方之药,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徐大椿在这里强调了经方的科学性。刘建秋教授曾言,多年临床实践之始,诊疗思路受益于《伤寒杂病论》。足可见其经方在临床应用之广泛,疗效之确切。


经方大师胡希恕曰:“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而用药是方证的单元,有是证才能用是药。”刘建秋教授认为,准确地理解原文实质,必要的文字推敲研究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如何贴近临床实际。经方重在方证对应,但仍以病机为基础,注重人体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反应。主治明确,方可确立方药治法及用药思维。所以说,仲景条文是“证方”与“方证”相结合的。“证方”即从证研究方,是辨治疾病的一般思维方式。“方证”即从方研究证。方证理论是辨治疾病过程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是先研究方药组成,再权衡主治病证,阐释方药的功用与主治。仲景先论证、后论方是辨治疾病的基本原则,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时,不但要重视证与方之间的关系,也要学习方证辨证的方法,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经方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及水饮之良方。凡属寒饮内伏,或“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咳逆倚息不得卧”“病痰饮者”均是对小青龙汤所致病证的概括。本方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或寒饮郁肺证,或溢饮寒证。该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外邪引动的发作期。此方从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既有外寒内饮的病机在内,又有典型的外寒风寒表实证,是表里合病。内外相引后,水湿可以泛溢,停于体表,造成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即《金匮要略》中溢饮一类。其主要症状为咳而微喘,常短气、憋闷,重者咳逆倚息不得卧。伴色白、量多清稀之痰液,吐涎沫,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发热、无汗,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证所出现的各种表寒里饮证,病机是外寒里饮,治法为表里同治。发汗解表散寒,是表证的治法;里证则须温肺化饮。方中麻黄、桂枝用作君药。芍药酸收,能益阴养血,可以制约麻黄、桂枝,防止发汗大过,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在里饮方面,干姜、细辛内能温肺化饮,外可宣散风寒。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并防肺气之耗散。半夏为佐药,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为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散中有收是指芍药酸敛,避免散之太过;开中有合是指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肺气耗散太过。因本方比较温燥,不适于痰热型及阴虚干咳无痰者。


【病案举例】

王某,2011年3月3日初诊。


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痰多,胸闷两周,其间自己曾服用中成药,效果欠佳。现症见痰多色白易咳出,咳嗽气促,胸闷,口渴喜热饮,大便不爽,小便可。舌淡苔滑,有齿印,寸脉浮,尺脉沉细。


诊断:咳嗽。


辨证: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证。


方药:小青龙汤。


处方:麻黄15g,芍药15g,细辛10g,干姜10g,炙甘草10g,桂枝15g,半夏15g,五味子10g。5剂,每日1剂,水煎3次,早、晚服用。


3月8日二诊:自述痰量明显减少,胸闷见缓,仍咳嗽。遂又予前方5剂,服法同上,随访诸症渐消。


可见,在不改变方中剂量的同时,治疗亦可收到预期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