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家故事之一:青牛郑家

 笑君CXH 2015-03-20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们,听家里老辈人说,我家姓的这个“郑”是“青牛郑”,遗传特征是小脚趾甲不全。以后无论走到哪儿,如果遇到姓郑的,只要是“青牛郑”,就都是我们的本家。至于“青牛郑”的来历,父亲却说不清楚,只是说可能与孙膑有关。
“青牛郑”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迷,想要解开它,却苦于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参考。参加工作以后,我遇到过一些“青牛郑”的本家,但谈起其来历,也都说不清。
最近几年,我通过互联网搜索,还真的查到了一些关于“青牛郑”的传说。但是感到资料不是很完整,也不权威,每个人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但故事的基本内容都差不多。在众多的说法中,来自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的郑源镛先生于201366日发表在《郑氏论壇》上的《字与郑姓的来龙去脉》帖子,相对最为详细,也最为有根有据。因此,笔者将其第一部分录于此,权当郑姓的来历和“青牛郑”的正式故事吧!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帖子中,“青牛郑”的来历,故事情节虽与我了解的其它说法相同,但是关键人物却由孙膑变成了老子。我想,既然“青牛郑”的故事本来就是传说,那么一是没法考证,二是没有考证的必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更加重要。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根据2000年中国户籍资料统计,在大陆,郑姓汉族总人口已有10680717人,排在全国大姓的第20位;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则显示,郑姓人口1100万,占全国第21位;在台湾,据1970年统计有316635人,至今应在50万左右,是第十二大姓。据统计,郑姓历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达443位之多。百家姓中,郑姓的来源不像其他姓氏那样复杂,其血统源流也较单一和纯正。
郑姓得姓之前的传说与史实。
相传,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在黄帝和郑桓公之间,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洪荒时代,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子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妃有邰氏姜原(炎帝后裔)在野外踩了巨人脚印的大拇指,即孕而生子。由于他生得蹊跷,姜原多次将他抛弃,但都获救。最后一次丢弃在水渠里的冰上,被大鹏鸟飞来用翅膀暖和保护他。大鹏飞走后,他哭出声来又高又亮,使人们震惊万分。姜原这才意识到这孩子非同小可,就抱回来养育,并起名为。弃长大后果然才智超群,教部落的人开荒种植庄稼,结束了游牧生活,成为远古时期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封地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自此后稷成为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名,在很长时期里弃的后裔、周族首领都世称后稷。弃以后的时期里应该经历好几世后稷,最后一位后稷的儿子名叫不窋,其末年约在夏朝的中后期,该部落北迁到渭水中游一带,仍然种植农作物。
大约到了商初,不窋的孙子公刘迁居到豳(陕西旬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逐渐地部众增多,粮食贮积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进行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又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正是商王武丁前后,已成了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从亚圉再传两代即古公亶父时,又从豳南迁到漆、杜之间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从此称作周人或周族。再后来古公亶父二传于姬昌,三传于姬发,终于强大到灭商建国,史称周朝。古公亶父、姬昌分别被追尊为周太王、周文王。后经周武王姬发,十传至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时,已是西周中叶。为了扩大王室势力,周宣王在即位后的第22年,即公元前806年,分封少弟友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为郑伯,建立郑国。友即姬友,史称郑桓公(公元前839—771年)。
郑桓公姓姬名友,《竹书纪年》称之为王子多父,《史记·郑世家》记载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分封到郑才33岁,对老百姓宽厚仁慈,长期以来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宫涅即位,幽王八年(前774)得知其叔姬友政绩后就封他为司徒,总揽天下朝政。在新的职位上,姬友仍然推行仁政,因而获得更多人的拥护。当司徒一年后,周幽王因宠幸褒姒疏远大臣,以至上下离心,天下诸侯也有背叛情形。姬友预感动乱在即,就向周太史伯阳(即老子,名耳,字伯阳,人称伯阳甫)请教:看来现在王室要多变故,我怎能自保免予一死呢?(见《国语·郑桓公谋迁国》)太史是周朝掌管各诸侯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伯阳为其分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诸侯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说:应该找一个可以永久依托的地方来保全。我看,只有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以东、黄河和济水交汇以南的地方,给您最为合适。姬友不解,太史伯接着分析:此地尽管属于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郑州南)的势力范围,但这两国国君都是贪图小利,没有抱负的人,当地的百姓并不真心归顺他们。现在您是司徒,又受老百姓爱戴拥护,如果要求迁居到那里,两国国君必然会给您面子,把那里划分给您。以您的德能名望在那里过不了多久,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支持您。姬友还不放心,向太史伯提出其他两个地方来比较:一为吾欲南之江上,二为欲居西方。都被太史伯有根有据地否定了,随后他还语重心长地提醒姬友: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见《国语·郑桓公谋迁国》)这是忠告姬友,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持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于是司徒姬友向周幽王提出举族东迁的请求,周幽王不明就里答应了。虢、郐两国国君见有王命,也主动献出了十邑(即虢、郐、鄢、蔽、补、丹、依、蹂、历、华)土地。这样,司徒姬友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这为后来武公东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郑氏家族的发展扎下了第一根基。
姬友当司徒的第四年即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作乱,杀幽王于骊山下,司徒姬友因护驾在戏地(今陕西临潼境)战死,西周灭亡。郑国人共立姬友子掘突(公元前?744年)为武公,追姬友为桓公。郑武公即位后,会同晋、卫、秦三国诸侯联军平难,击退犬戎,立宜臼为平王,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镐京及王畿遭战争破坏,周平王得晋、郑、秦三国之助,由镐京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以避戎寇,史称东迁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受赏大片土地。又竟取十邑地而居之,以离间计灭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攻灭虢国。嫁女胡国君,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以麻痹胡国,乘其不备,一举灭之。正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郑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
郑武公当政的第十年娶申侯女武姜为夫人,当政的第十四年生了个公子叫寤生,因为是难产,武姜夫人不太喜欢这个儿子。第十七年武姜夫人顺产少子叔段(公元前754—723年),很溺爱他。到了郑武公当政的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得了重病。夫人武姜请求废长立幼,改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不答应。同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701年)即位的头一年,妈妈武姜首先发难,为叔段请封,先要求封在制(今荥阳上街村),庄公以制地有虎牢之险,且又正与周王室闹着纠葛而未应允。接着又请封于京(今荥阳京县),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庄公答应了。大夫祭仲反对说:京这个地方比国家还重要,不能封给您弟弟。郑庄公回答:我不敢违抗母命。段少年英俊,很有才华,京城臣民都很爱戴他,称他为京城大叔。他在京日夜操练兵甲,僭越修筑城墙超过300丈,又颐指气使西部、北部边疆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号令,与妈妈武姜密谋夺取王位。祭仲非常担忧,进谏庄公:赶快铲除祸害吧,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收拾了。庄公却连连摆手,平静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它就成了成语,至今还被人们所应用。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五月,叔段与妈妈武姜约好日期,准备偷袭首都,武姜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消息,先发制人,命大将子封率战车200乘,击鼓撞钟讨伐叔段。叔段败走京,京的百姓都起来反叛,叔段只好逃到鄢(今河南鄢陵县)。在鄢又溃败,叔段最后投奔共国(今河南辉县),后被杀。郑庄公回师,把他妈妈武姜夫人迁到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不相见。过了一年多,庄公思念妈妈,反悔发了狠誓。一次,城颍的地方官颍考叔送东西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借庄公赐食之机,故意留下肉不吃。郑庄公问他何故,他说:我家有老母,平时吃的都是我给他做的,从没品尝过国君您的食物,请允许我留下带给妈妈吃。庄公说:你有老母可送,咳!只恨我当初发了一个狠誓,现在想念妈妈也没办法。颍考叔说:这有何难,在黄泉地下打一条道,就可相见了。庄公听从他的主意,终于和妈妈武姜相见了,史称掘地见母。至今这条通道的部分遗迹还在,人称阴司洞
叔段大败逃到共后,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射雕英雄传》里的大理王子段氏即是其中之一;有的姓共叔,也有的以共为姓(谐音龚),还有的以京为姓(谐音经),因此现在姓共、龚、京、经的大部分都是叔段的后人。
这时东周开创者周平王在晋、郑等周边国家拥戴下,东迁洛邑,但已没有能力控制天下政局了。东周初年郑国成为离王室最近、势力最大的诸侯国。郑庄公便毅然打出了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政局。周王室十分感激,多次表示过我周王东迁,晋、郑是依。只是后来其他诸侯和王室近臣的挑拨,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才越来越紧张,以至周王室提出互相质子(用儿子做抵押品)的苛刻条件。郑庄公为了顾全大局,也克制地答应了,史称周郑交质。但周王室得寸进尺,公然剥夺了郑庄公在朝廷的权力,并以虢公来取代他。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王室联合陈、蔡、卫等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忍无可忍,率军大败王师,临阵还射伤了周桓王。此后,郑国威名大振,成为东周初年的霸主。疆域东到今天的河南开封,南达河南许昌,北越黄河,西至河南荥阳西部的虎牢关,纵横百余里。加上这里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一时成为天下名邦。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郑国的东北边陲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即今天的开封县。它是荥阳郑氏的发祥地,是郑氏祖根之所在。郑庄公在位时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那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文公二年(公元前671年)正式迁都于此,即今之新郑故城
郑庄公以后,郑国虽在郑文公捷(公元前?—628年)执政的45年中,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发展,但由于晋、楚两国在其北、南两方兴起,参与争霸,受双方夹击,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郑康公时期,郑国已经衰落不堪,而强大的韩国又在郑国以南兴起。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延津境内),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的长城被攻破,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二十年,到了康公二十一年(周烈王元年丙午岁),即公元前375年,韩国国王韩哀侯出兵伐郑, 郑康公君乙被弑,郑亡,韩并其国。至此,郑国自桓公(公元前806—771年在位)传武公,武公(公元前771—744年在位)传庄公,庄公(公元前744—701年在位)传昭公,昭公(公元前701—695年间前后在位三年)传厉公,厉公(公元前701—697、前680673年在位)传子亹,子亹(公元前694在位)传郑子仪,郑子仪(公元前693—680在位)传文公,文公(公元前673-前628年在位)传穆公,穆公(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传灵公,灵公(公元前605-前605年在位)传襄公,襄公(公元前604-前587年在位)传悼公,悼公(公元前586-前585年在位)传成公,成公(公元前584-前571年在位,期间前58134月郑君繻在位)传釐公,釐公(公元前58145月、前570-前566年在位)传简公,简公(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传定公,定公(公元前529-前514年在位)传献公,献公(公元前513-前501年在位)传声公,声公(公元前500-前463年在位)传哀公,哀公(公元前462-前455年在位)传共公,共公(公元前455-前424年在位)传幽公,幽公(公元前423年在位)传繻公,繻公(公元前422-前396年在位)传康公(公元前395-前375年在位),共二十三传、十三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兴衰过程。其中郑穆公在位22年。其妈妈燕姞得宠于文公,梦天使与己兰后生下了穆公,并取名兰。以兰有国香是吉样之征兆,穆公果继王位,在病重之时说: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结果刈兰而卒。现在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
郑国前后立国432年,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因此,亡国后的郑国公子、贵族和百姓们为纪念故国,纷纷改以国名为姓氏。古代的谱书都这样记载郑姓的得姓原因: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十三世为韩国所灭,子孙以国名郑为氏。《元和姓纂》记载:周厉王少子受封于郑,是为桓公。在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桓公生武公,与晋文公夹辅平王,东迁于洛。郑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传封十三代,至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於陈、宋,以国为氏。此幽公当为康公,公元前423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但郑国并未被韩国灭亡。《资治通鉴·周纪一》:公元前398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两年后(公元前396年)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史记·郑世家》载:郑君乙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传说到了东周末战国(公元前475—221 年)初,郑国已日渐没落,但是郑国的商人们都很有钱,所以有人嫉妒他们,便蓄意迫害。郑氏的祖宗不愿卷入无端争斗,便决定远离故土,来到了齐国(山东一带)泰山脚下,以放牧牛群为生。有一天,老郑家放出去99条牛,回来时一数是100条,多出了一条青牛。恰好见周之衰的老子(更多的传说是孙膑,但似乎“老子”更合逻辑。——笔者注)要西去函谷关,正缺坐骑呢,云游路过郑家,看中了那头多出的青牛,要买下它。老郑家见是世交,爽快地把那头青牛赠送给他,老子为表谢意,说:我给你家采个好茔地吧。老郑家说:好吧!就采个不穷不富之地。于是老子赐予芝麻一袋,驮在那头青牛背上,寓意不穷不富万万年。然后放开牛绳,只见那头青牛突然浑身发光,飞奔而去,所停之处即为郑家祖茔。从此,此支郑氏后人皆自称青牛郑。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临行赠给老郑家一首褐言:洪宝永吉庆,青云润凤祥,广学仁义礼,富贵永长春。这二十个字就成为青牛郑族谱的辈分排列顺序,世代循环使用。后来老子骑青牛度函谷关,传《道德经》五千言给关令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