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赫郑姓:爱拼才会赢

 知足常乐开心好 2015-03-26
显赫郑姓:爱拼才会赢
2015年03月22日


郑姓图腾




郑桓公画像

  

  如今,读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上《百家姓》中的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百家姓》,其中的姓氏排列,是以当时姓氏的政治地位为标准的。郑姓排在第七位,前几位都是皇亲国戚之姓。由此可见,“草根”郑姓在当时的地位相当高,那都是靠郑姓人的聪明才智打拼出来的。
  如今的郑姓人,大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遗民后裔。而郑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从无到有,死里逃生,继而发展为强国,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我们细说郑姓,就是在温故郑姓先祖的丰功伟绩。

郑是也。直正切。
声。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说文解字》释义
/读者互动/
  蒲江杨氏族谱记载200多年历史
  近日,蒲江的杨季伦先生,向我们寄来了一份珍贵的《杨氏族谱》。这份族谱最初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修撰,后来经过清嘉庆、同治和1916年多次增补,记载了蒲江这支杨氏200多年的繁衍状况。谱中还记载了蒲江、邛崃、丹棱、西昌等地的风土、人文和社会变革情况等。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姓等,正在报道郑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网址 www.)查询,二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据报纸报道的进度陆续推送的,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内容。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

郑的释义:表示祭祀的行为
  要介绍“郑”,首先得知道它的繁体字是“鄭”。古代没有“鄭”字,只有“奠”字,读音和“鄭”相同,即zhènɡ。“鄭”字是“奠”后来成为地名后,才在右边加上“邑”旁(右耳旁)的。
  “奠”字由“酋”和“大”组成。“酉”的本义是用八月收获的新黍子酿造的酒,甲骨文中的“酉”字字形是一个酒坛子的形状,引申为酒器。“酋”字的本义是久酿而成的美酒,引申为与酒相关的官,如大酋、酋长。古代执掌酒业和主持祭祀的官,地位非常高,一般人根本没资格担任这种官职,基本上是部族首领或其亲人担任。“酋”加上“大”即“奠”,是拥有祭祀资格的一种地位和殊荣,表示祭祀的行为。所在的部族被称为奠氏族,所居之地叫奠地。
  如今,“郑”字除了是地名的意思外,就是姓氏了,基本上没有其他含义。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郑重声明”“郑重其事”等词语中的“郑”字,表达的意思是严肃、庄重、认真,似乎还留有祭祀的意味。大家都应该知道,从古至今,不管什么级别的祭祀,都是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

郑姓来源:子姜姬姓和改姓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记载,郑姓的主要来源有4个:子姓、姜姓、姬姓和改姓。尽管现今很多郑姓人只承认源自姬姓,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尊重历史。
  先说说来源于子姓的情况。黄帝有个后代叫契,他的主要功绩是发明了刻木记事。由此,他被赐为子姓。契的后裔经过漫长的繁衍生息后,在夏朝壮大起来,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王武丁有个儿子(另有一种说法是商王小乙的儿子)因主持祭奠出名,被封为奠侯,甲骨文中称他为子奠。子奠的封地叫奠地,那里是祭奠王室先人的圣地,也是扼守殷商王畿南大门的重要屏障。
  奠国就是郑国。郑国最初在靠近商朝都城的北方(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甲骨文卜辞中称为北郑。后来,为防范西边的羌人和周人,西迁到商朝的西疆(今陕西华县东),称为南郑。
  周武王伐纣时,为避免与势力强大的郑国直接交战,不得不从洛阳北渡黄河直奔朝歌。商朝灭亡后,郑国也跟着不存在。周朝把郑国遗民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渭水上游(大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但大部分人仍留在以现今河南郑州为中心的豫中地区,被称为“东土之人”。这支古老的郑姓人后来发展很弱,史籍中几乎没有记载,估计被融合在了姬姓来源的郑姓中。
  第二个来源于姜姓。周朝灭掉商朝后,周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姜太公的小儿子井叔被封在郑地,去统治旧郑国遗民,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在位时,为找个地方作陪都,看中了西郑那片热土,也顾不上那么多道义不道义的了,直接出兵抢占过来。西郑国遗民就以国名和井叔的名(井叔姓姜,名井)为姓,叫郑井姓(奠井姓),后来简化为郑姓。姜姓郑姓与子姓郑姓一样,史书中对他们的去向没有记载。
  第三个来源于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同父异母弟弟姬友于南郑故地棫林(又名咸林),后迁移到拾(棫林附近)。姬友统领的这个郑国,是西周封赐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如今很多郑姓人都把郑桓公奉为始祖。姬姓郑姓,被现今郑姓人奉为正宗来源。
  从子姓郑国可以看出,郑国所在的领地非常重要,周宣王把如此重要的地方分封给同父异母弟弟,是对郑桓公的倚重。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在朝廷中担任司徒一职。周幽王后来宠幸褒姒,昏庸无道,郑桓公对此忧心忡忡,预感到天下可能要动乱,提前把部族人、家眷和财产、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一带),史称桓公寄孥。
  安排好一切后,郑桓公心中大安,继续留在朝廷做事。果然不出他所料,两年后,犬戎联军攻入都城,杀掉周幽王灭了西周,郑桓公在动乱中战死。
  郑桓公的儿子掘突承袭父亲的封爵,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来到桓公寄孥的地方,先后灭掉郐国和东虢国,建立新的郑国,后来迁都到新郑(今河南新郑一带),史称东郑。
  东郑国建立后,在郑武公的经营下,领土不断扩大。郑武公死后,儿子郑庄公接位,延续郑武公的优良传统,使郑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国土东至汴梁,南包许昌,西据虎牢,北越黄河,大致相当于如今郑州及其周边地区。但好景不长,郑国的势力后来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落。
  公元前376年,韩哀侯派兵攻占郑国,杀掉郑康王,郑国灭亡。郑国遗民四散迁徙,其中郑桓公第15世孙、郑康王的儿子公子鲁带领一支族人逃到陈国和宋国之间,自立为南里君,以郑国国名为姓,成为郑国遗民中最早改姓郑的一支。
  第四个来源于改姓,包括他姓和少数民族改为郑姓。他姓改郑姓,最出名的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郑和。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另外还有唐朝的郑注本姓鱼,郑愔本姓鄚等。少数民族改郑姓的,如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姓郑,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改姓郑等等。

郑姓变迁:一支散居在四川
  姬姓郑国灭亡时,以国为姓的郑姓有4支:南郑、山东各一支,河南两支。
  先说说南郑的那一支。郑武公在东郑建国后,原来的南郑还有一些郑国宗室人员。戎狄联军灭亡西周后,他们迁到今陕西汉中地区,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这一支的后裔散居在四川、陕西各地。
  再说说山东的那支郑姓。郑桓公建立南郑后,周朝王室把鲁国境内用来祭祀泰山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相当于是一块“飞地”。郑武公建立东郑后,郑国和鲁国把枋邑和许地进行交换,郑国留下邴(今山东费县城东)那个的地方,作为祭祀泰山的用地,在那里建立办事处,派郑国的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那里的郑国后裔也以国为姓,成为山东早期的郑姓。
  河南的两支郑姓势力较为强大。郑康王的儿子公子鲁的后裔,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有多人担任要职。西汉时,担任河南太守的郑奇,因仰慕祖德,眷恋祖地,带着族人回迁到荥阳。郑奇的大儿子郑积带着家人迁到河南新野,成为南阳郑姓始祖。郑奇的二儿子郑樨一脉的后裔有个叫郑熙的人,郑熙的大儿子郑泰迁到河南开封,二儿子郑浑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

/郑姓故事/
  郑义门:15世同居共食330多年
  浙江浦江郑宅镇,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叫江南第一家,俗称郑义门。所谓义门,是指因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一个大家族累世同居不分家,官府对其进行表扬,塑为学习的楷模。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郑义门、义门陈、蒲城义门王氏等。
  北宋年间,原本住在安徽的小伙子郑淮,辗转来到浙江浦江东部的玄鹿山下定居。1193年,郑淮的孙子、已经75岁的郑绮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把所有子孙召集到郑家祠堂,立下遗嘱说:“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这句话,让后世子孙创造了郑义门的奇迹——15世同居共食330多年,历经宋、元、明3个朝代。173人为官,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官。鼎盛时,3000多人住在一起。
  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亮,郑家祠堂的钟声就响起,大家纷纷起床。盥洗后,全体人到祠堂聆听祖训,然后分男女同时吃早饭。饭后,按照分工,各人做各人的事情,种桑绩麻,耕读传家。宋元明正史为其列传,传诵不息。
  郑义门还传给后世一部珍贵的典籍《郑氏规范》,由几代人编写而成,共168条,以“孝义”为宗旨,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和奖惩措施为一体,可谓是世上最齐、最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朱元璋对郑义门家族大为赞赏,亲笔题写“江南第一家”,赐给郑义门。
郑家人郑信 曾在泰国当过皇帝
  郑信,又名郑昭,是泰国“五位伟大的大帝”之一,祖籍广东澄海华富村,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他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的创始人,被称为郑皇大帝,或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清雍正年间,广东澄海人郑达(后改名郑镛)因家里太穷,乘船到暹罗(今泰国)谋生,后来娶了当地女子洛央为妻,在暹罗安家。1734年,郑信出生。郑信小时候聪明伶俐,被暹罗国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作干儿子,由此获得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
  13岁那年,郑信受到大城王朝隆摩高帝的赏识,入宫成为宫廷侍卫,接受贵族子弟的教育。成年后,郑信当上了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暹罗人称他为披耶达信。
  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郑信率部协防暹都。1767年,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高举义旗,组织军队抗击缅军,收复了大城国。同年年底,郑信在吞武里被拥立为王,建立吞武里王朝。此后,郑信又对各地的割据势力动手,在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成为泰国历代幅员最大的王朝。1782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终年49岁。
 三代国君一路打拼 铸就郑国的辉煌
 郑桓公受封后,原本只是弹丸小国的郑国,经过3代人的努力,在春秋初期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国,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记载。

桓公寄孥 让郑国死里逃生
  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周宣王分封到周朝都城镐京附近的南郑故地,史称郑桓公。当时周朝的地盘,都被先封的诸侯国或夷、狄、貊、荆等少数民族部落占了,实在找不出什么地方给姬友,周宣王只好把周王室直接管辖的棫林附近划出一小块地给他。
  封地虽小,好歹也是个国家。郑桓公对郑国子民宽厚仁慈,举国上下都很拥戴他。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封郑桓公为司徒,掌握国民教化。
  一年后,周幽王因宠幸褒姒,朝政腐化,有的诸侯趁机谋乱。郑桓公敏锐地预感到,周朝将有一场大的政乱。为此,他忧心忡忡,为国家的前途,更为郑国的未来焦虑。掌管王室书籍的太史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郑桓公很敬重他,决定就郑国的未来向他坦诚请教:“现在形势不妙,王室恐怕要生变故,您觉得我怎样才能躲过这场灾难呢?”
  太史伯见郑桓公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来了,算是交心交底的求教,就直言不讳地说:“要我说啊,您趁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另寻一个安身之地。”郑桓公眉头紧皱:“说来容易,去哪里好呢?”
  太史伯胸有成竹地说:“依老夫看来,洛阳以东、黄河和济水以南那个地方还不错。”郑桓公不解,请太史伯详细告知。
  太史伯娓娓道来:“那个地方,是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交界处。虢国和郐国的国君都是贪财好利的人,老百姓们都对他们不咋个安逸。您是司徒,大家都很拥戴您,只要您开口找他们借地,他们肯定不会不卖您的面子。时间一长,以您的德能名望,那两国的百姓,今后都会成为您的子民。”
  郑桓公沉吟了片刻说道:“如果去江南一带,咋样?”太史伯摇头说:“那个地方是楚国的势力范围,今后楚国必定会强大起来。如果您搬到那里去,楚国会成为郑国最大的敌人。”
  郑桓公不甘心地又问道:“那我到西方去,躲开楚国,总可以了嘛?”太史伯还是坚决反对:“西方?那里的人贪财好利,民风又彪悍好斗,您搬到那里去,恐怕正好是他们的下酒菜哦。”
  郑桓公若有所思,心中盘算半天,不好再提出迁到哪里,就采取迂回的办法问道:“如果周王室衰落,哪个诸侯国会兴起?”太史伯说:“在我看来,可能会是齐、秦、晋、楚吧。这些诸侯国的国君,都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国力强盛,今后前途无量啊!”
  郑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分析后,算来算去,觉得太史伯的建议是正确的,就开始筹划东迁的事情。郑桓公给周幽王说了想搬家的事情,周幽王被褒姒迷得神魂颠倒,哪里还有心思去细究郑桓公为什么搬家,很爽快地同意了。
  有了领导的搬家同意书,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借地了。郑桓公派大儿子掘突带上厚礼,分别出使虢、郐两国,找他们借地。两国国君果然像太史伯分析的那样,不仅接受了借地的请求,还出手非常大方,每国拿出了5个城池给郑桓公。
  立国之地在手,郑桓公也不迟疑,立即搬家。他把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史称桓公寄孥(或虢郐寄孥)。
  后来的事实证明,桓公寄孥为郑国死里逃生的命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武公之略 郑国崛起于中原
  郑桓公死于国难后,掘突承袭爵位,史称郑武公。周幽王一死,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人,拥立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并一路护驾东迁到洛阳,建立东周。
  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期间,积蓄了自己的力量,先后灭掉郐、虢两国,大大扩大了郑国的版图。为与东周王室示好,他娶了西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寤生(后来的郑庄公)、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有了土地,郑武公开始推出他的“武公之略”——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
  可能大家对郑桓公搬家时居然把商人都搬走的举动有些不解,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商人,在当时叫商奴,是奴隶。为什么是奴隶呢?虽然当时对老百姓没有明确分为士、工、农等,但有那么一类世代承袭职业的人,他们大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在商朝时为商王室忠心耿耿地工作。周朝灭掉商朝后,把他们归入奴隶的范畴,而且是世代为奴。郑桓公建国后,不仅没有瞧不起国内的商奴,反而把他们当作宝贝一样看待。所以,在搬家的时候,就把他们也一起搬走了。
  郑武公明确提出释放商奴,就是给他们提高待遇,不再是奴隶,而是平民了。而且,郑武公还和他们订立盟约说,你们现在已经是我郑国的臣民了,你们就要拥护我,不能背叛我。只要你们认真做生意,买卖公平,安分守己,我就不会克扣你们的货物,也不会强夺你们的钱财。你们赚的钱再多,也是你们的,我不得眼红,也不得乱来的哈,你们放心好了。
  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大家奔走相告,其他国家的商奴都偷偷地跑到郑国。如此一来,再加上郑武公施行的其他积极国策,郑国的力量很快壮大起来,在强国林立的中原崛起。

庄公图治 使郑国达到全盛
  郑武公死后,15岁的大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武姜生他的时候被折腾惨了,差点难产,所以给他取名寤生,就是逆产而生的意思。武姜喜欢小儿子叔段,一点也不喜欢寤生。但郑武公喜欢寤生,这一点就足够保住寤生的地位了。尽管武姜在郑武公生前多次要求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就是没答应。
  郑庄公继位后,武姜生拉活扯喊他把故都京城封给了叔段。叔段不仅人长得帅,而且很有才干,京城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称他为“京城大叔”。《诗经·郑风》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歌颂叔段的。
  野心勃勃的叔段到了京城后,积极扩充军队,积蓄粮草,与武姜合谋,准备发动叛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叔段的这些作为被不少人看在眼里,有人跑去给郑庄公说这事。郑庄公说:“让他去折腾,不理他,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他公开反叛的时候,我再收拾他。”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等到时机成熟,郑庄公果断出兵打败叔段。叔段逃到共地,他的子孙后来就以段、共为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解决了后顾之忧,郑庄公开始大展身手。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性,大力扩充军队,攻占城池。先是征伐卫国,又与齐国结盟,征伐翼、宋、陈等,俨然就是一个小霸王,比他老爸郑武公还更有雄心。
  周平王看到郑庄公这么折腾,心里很不爽。政治家玩的是平衡术,不喜欢有谁太冒尖。周平王把王子狐与郑国的公子忽作为人质交换,想以此警告郑庄公不要做得太过分。周平王驾崩后,周桓王即位。
  当时郑庄公承袭了先辈在周朝廷担任的司徒职务,但周桓王让虢公忌父做了司徒,这相当于把郑庄公给解聘了。郑庄公不干,跑去找周桓王争论。吵闹一番下来,还是没有结果,反而把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闹僵了。
  闹僵就闹僵,反正也不指望着周王室赏那一口饭吃。无官一身轻的郑庄公决定自己找饭吃,他派手下祭足带着人跑到温地,把人家的麦子给割了,还把周王室的稻谷给占了,这导致周、郑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周桓王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把都城范围内被郑国占领的土地收了回去,把与郑国隔着黄河的12个城池换给郑国。对郑国来说,这笔交易不公平,很不划算。因为这12个城池在卫国和晋国的势力范围里,管理起来很麻烦,无形中还会与卫国和晋国产生矛盾。
  郑庄公也毛了,既然你这么对我,我不理你得了。按惯例,诸侯国国君要经常去周王室家串门,送送礼,表示尊敬。郑庄公心里有气,好多年都不去周王室家,好像没这个亲戚一样。
  周桓王一看,嘿,你还真和我杠上了啊!就下令正式免掉郑庄公的司徒职务,还亲自带着天子六师及蔡、卫、陈三国之师去讨伐郑国。结果,周桓王被郑国的大将祝冉射中肩膀。祝冉还想再射一箭,郑庄公连忙制止说:“算了,不要把事情闹大了。”到了晚上,郑庄公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表达歉意,周桓王好歹算是捞回了一点面子。
  郑庄公的一生,战绩辉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郑国国力空前强盛。当时的齐国算是一个大国了,但也像个小弟一样跟在郑国屁股后面东征西伐。到郑庄公死时,郑国的疆土南到栎邑(今河南禹州),东到启封(今开封),北与卫国、晋国交错,西边控制了巩水、洛水,对中原地带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庄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打来打去。郑国的国力受到巨大影响,逐渐衰落下去。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