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奥秘——经络、穴位、精气神

 毫米波能量灸 2015-03-21

人体奥秘——经络、穴位、精气神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五脏六腑与体表、五官等器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经络来实现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须保持通畅,否则人体的机能活动就会发生障碍而致病。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而盘腿饮茶,可以促使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而一旦两功贯通,就常可体会到有内气在体内沿经络径路运行的感觉,有时感到内气在奇经脉或十二正经中的某几条经脉走行——疏通经络,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 ,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络脉。
十二经脉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由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组成
其中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最重要的部分。

经络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二是通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三是感应传导作用:在针灸时,病人出现酸、胀、麻、重等感觉称为“得气”。针刺感觉沿着经络循行部位而传导、放射,称为“行气”。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和传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当然,在病理状态下,经络亦可成为病邪侵入和反映疾病信息的途径。四是调节机能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便会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在相关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即可激发和增强经络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机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调状态。

五行五脏六腑

五脏:脾、肺、肾、肝、心;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五脏有相生相克关系: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被生者称为)。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两者都很重要,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

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穴位

穴位:针炙学名词。又称腧穴,孔穴,穴道。有输注,孔隙的含义,为经络,藏府气血输注处。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由经穴,奇穴,阿是穴组成。人体穴位是经络在人体的一扇门户,人某个脏腑、某条经络有了疾病,就会在某些穴位有相并的表现,按在上面就有疼痛、麻胀的感觉,而要治疗疾病,也是通过穴位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而达成的。人体经络中的气血衰微时,脏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百病丛生。此时启动经络上的穴位,补充并推动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回阳九穴

回阳九穴是指九个对人体至关重要的穴道,《针灸大成》中记载:若患者处于病危状况,出现亡阳危症,或亡阴导致亡阳之时,医者当紧急于此穴施针救治以回阳救逆,此九穴都是临床急救,用之有效之处,若配在一起更为有效。这九穴分别是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有谣曰:“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当然,这九穴不一定都要同时取用,也不是只能针不能灸,主要还是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病势的轻重缓急,适当取用。

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 足三里穴偏重于补后天,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肾经的大补穴, 还是全身的大补穴, 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四总穴

四总穴是指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四穴,有句顺口溜说:“肚腹三里留,要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四个穴位治病收效快,治疗范围广,还可以远道取穴,因此临床治疗上极为重要。其中足三里多治膈以下疾患,合谷治膈以上疾患。

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散热解毒至功效。历代医家治下肢无力、酸肿、小腿拘急痉挛,腰背病症也都取委中穴。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脉气所发”穴道,列缺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列缺穴一穴通三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因为此穴位于手腕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故命曰列缺。列缺具有通上彻下之能,将之对应到人体的穴道,列缺穴正处于人体气血贯通的关键点,故以雷神之名名之。

四总穴、回阳九穴,这些穴道作用巨大,是人体生命之根。

经脉的原穴  十二经脉在脘、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洲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小肠 经腕骨;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胃经 冲阳;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

在治疗方面,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在经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对十二经脉、经别、络脉起广泛的联系作用,并主导地调节全身气血的盛衰。

八脉多数从十二经脉分出,在其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他各经互相交会,沟通了各经络之间的关系。例如阳维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联络各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督脉的大椎;足三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关元、中极。督脉、任脉、冲脉之间互相沟通,冲脉还与足少阴、足阳明相联系,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这些都说明,奇经八脉对十二经和有关脏腑起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则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因此奇经起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还说:“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均说明奇经有溢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渗灌于周身组织的作用。

阿是穴 “阿是穴”中医又称“不定穴”。指的是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病变部位或压痛点  而选定的穴位。

内八卦穴

内八卦穴是小儿推拿中的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的作用。主要用于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胀闷、呕吐等症。在临床上的应用特别广泛。

三焦   三焦不指具体的脏腑四宫,它就好像人体躯干部分的一个“气场”。从前后左右上下围起来,形成一个包括心、肺(上焦);脾、胃、肝(中焦)和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下焦)。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焦主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全身,故《中藏经》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三焦是脏腑间、脏腑内或体腔组织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运行之气、津液。为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场”,也是津液输布与排泄的通道。

元气根于肾,为人体其他脏器的工作提供原动力。人的五脏各有自己的不同阳气,而真正决定着人的寿命这种阳气,一般认为的“元气”,其实是肾的阳气,因此肾阳又叫做元阳。生命的过程,就是在肾阳(元气)的主宰下,不停地积聚和转化物质、能量的过程。老年肾阳耗尽,生命便随之终结。

三焦是总司全身的气化功能,它能“主持诸气”是由于三焦包容着五脏六腑,全身之气即脏腑之气,全身亦在脏腑气化,因此,各种气化活动均发生在三焦。肾阳(元气)却起着推动与激发的作用。

          

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经络是生命活动的依赖

            ——精、气、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精、气、神

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精气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精的作用为滋润化育,属生化能;气的作用为活动运转,属生理能;神的作用为觉知主宰,属心理功能。三者之间具有互相资生的内在联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肾气固摄精液),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传统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

内丹学还指出精气神生发敛藏的部位,谓神藏于脑,以上丹田泥丸宫(眉间向内深入三寸)为府;精气生于肾,以脐部下丹田为蒂,所谓顶为性根,脐为命蒂 
     内丹学认为:精气神三者,一休不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钟离权说:气在则神存,神去则气散。神、气须臾分离,生命便告结束。陆西星《心印妙经注》说:神之所至,气亦至焉;气之所至,精亦至焉;又皆相依相济,以成自然之用。就三者的依从关系而言,神依气生,气依精生,精依形生。宋·翁葆光《悟真篇注》说:神因气立,气因精生,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形不得神而气不得生,神不得气而精不得生,神气不得形而不能立,三者相依。据此而言,则精气为神的精细物质基础,身体(形)为精气的粗物质基础,神为精气的功能。就三者的转化关系而言,如陆西星《心印妙经注》所说: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反转过来也可转化为精气;若任情纵欲,耗神过度,神亏则精气必专职,导致病衰夭亡。若善于调心,保持心理平衡,精神恬愉,可使精气旺盛,所谓神全则气旺,气旺则精足,精足则身强体健,精力充沛。 
    精气神三者中,唯神独具宰制、自我调控的奇妙作用,故内丹学尊之为主。宋·张伯端《青华秘文》力论: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并说:全丹之道,始终以神而用精气者也,强调练功以炼心为首为主。《道枢·虚白问篇》把精气神比喻为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

      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后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它是生殖之精,它可以构成胎儿,生育后代。《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这种先天之精;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它可以滋养脏腑。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肾藏的精可以转化为气(肾的精气),肾的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幼年期,肾气渐充,齿更发达;青春期,肾气进一步充盛,天癸(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具备生殖能力;中年期,肾气渐衰,形体开始衰老;老年期,肾气进一步衰减,天癸竭,形体衰老,失去生殖力。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未老先衰,生殖机能障碍等异常现象。肾的精气还可以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炼精的养生作用。保养肾中精气则是中医养生的根本原则。

       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主纳气,肾有摄纳肺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并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中医中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主一身之气:肺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为全身的动力(宗气的生成);肺的呼吸,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此外,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汇于肺,可以助心行血。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作用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 温煦作用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防御作用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固摄作用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气化作用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锻炼对养生的作用。

        通常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才可能旺盛。至于的生理功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作为维持其正常转动的内在活力。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谢过程。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神奇的子午流注 每天子午流注的循环走向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结束,如此循环不停。如果你哪一脉循环不通,就会有发病可能也是病根所在及时发现及时自我保健,让病根治于萌芽状态,让你轻松远离亚健康。

以下是各大经脉活动旺盛的时间点,如果在此时对应时间段使用驼峰三兄弟牌毫米波穴位治疗仪照射这条经脉上相关的穴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和治疗奇效

3-5点  寅时肺经     5-7点  卯时大肠经     7-9点  辰时胃经     9-11点巳时脾经     11-13点 午时 心经    13-15点 未时 小肠经    15-17点 申时 膀胱经  17-19点 酉时 肾经      19-21点 戌时 心包经   21-23点 亥时三焦经     23-1点  子时胆经     1-3点  丑时肝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