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鹗的地位

 t铜豌豆A852 2015-03-21
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抹杀

熊志习 王国仁 | 2011-5-23 7:21:20

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中的
地位和作用不容抹杀

铁岭市红楼梦学会秘 书 长   熊志习
铁岭市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   王国仁

农历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七是《红楼梦》(程高本)百二十回续补整理、编辑和出版者,铁岭的先人高鹗诞辰二百五十周年纪念日。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学者和红学爱好者在他的家乡铁岭济济一堂,隆重纪念和缅怀他,旨在彰显他在续补、整理、编辑、出版《红楼梦》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在《红楼梦》传播史上无人可替代的历史功绩。
流传于世的《红楼梦》版本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播,时至今日仍然风靡华夏、名扬四海,更使亿万中外读者爱不释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属高鹗续补、整理、编辑、出版的程甲本《红楼梦》。而要说程甲本《红楼梦》就不能不说到高鹗。高鹗在这部风光了二百多年,经久不衰的天才之作的传播史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了什么作用,现在的红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论述一下自己的见解,还请各位红学专家、学者和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一、《红楼梦》程甲本问世,高鹗功不可没
现在流传于世,并且深受读者认同和喜爱的《红楼梦》,应该说是以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春,高鹗受友人程伟元之邀共同校印出版问世的《红楼梦》(程甲本)为主。高鹗在《红楼梦·序》中,讲了他参加校印《红楼梦》的经过: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壁,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示之,且曰:“以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这篇序清楚地说明:   
1、他听说《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书,并“以友人借观”过“无全壁,无定本”的《红楼梦》。
2、当程伟元将悉心搜购的《红楼梦》“全书示之”时,他“以波斯奴见宝为幸”,欣然答应同友人共同校印《红楼梦》。
3、“分任之”是说在全书校印中,他与程伟元各有分工。按照张问陶《赠高兰墅同年》诗注中所说:“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说明高鹗当时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后四十回的修改和编辑。
那么,高鹗又是如何履行自己职责的呢?程伟元、高鹗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中说:
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先人也。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题同文异,燕石莫辩。兹惟择其理较协者,取为定本。书中后四十回系经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由此可见:
1、因为前八十回有各种抄本,可以比照“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其间只做一些文字上的“增损”。
2、高鹗承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修改、编辑的难度很大。
其原因:1、程伟元经过“数年以来”,“竭力收罗”的后四十回书稿属残稿。根据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序》中所言,他“仅积有二十余卷”,再加上“鼓担上得十余卷”,也就是说程伟元得到的不是完整的后四十回全稿,起码尚有十余卷无稿可言。2、就程伟元到手的后四十回书稿而言,虽“尚属接笋”,但仍然“前后起伏,”“漶漫不可收拾”。3、更为严重的是“无他本可考”。
在这种情况下,高鹗在修改、编辑后四十回书稿中:1、高鹗是本着:“至其原文,未敢臆断”的原则进行编辑的。就是说,对有成稿部分要尊重原稿,以保持“其本来面目”。2、高鹗的校印态度是严谨和认真的。对于残稿“中“前后起伏”之处,“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3、对后四十回残稿缺损回目进行了续写补全。
透过高鹗续补、编辑《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过程,就能反映出他在校印《红楼梦》,使之问世和广泛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那么也可以说没有高鹗也就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及其畅行于世。
二、读者评价是最公正的裁判
在《红楼梦》文本研究中,由高鹗负责整理、编辑和出版的后四十回书稿的争议应该说最大。从清代文学评论家裕瑞至今二百余年,沸沸扬扬,争争吵吵,从未停息过。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进行编补是常有的事,例如《西游记补》、《水浒后传》等。被骂成“狗尾续貂”的也不在少数。文学评论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观点,不同见解,无可厚非。但对高鹗校印《红楼梦》的责难却凭空增多了许多政治因素,一个纯文学作品,在某些业内知名人士眼里则变成了“政治背景产物” ①、而高鹗本人也遭到一些被尊称为“大师”人物的人格抵毁和人身攻击。平心而论,这对高鹗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公正的。
1、要正确评价后四十回的艺术成就
由程伟元提供给高鹗的后四十回残稿,不管是曹雪芹原稿也好,还是他人续写也罢,但经过高鹗续补、编辑之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基本能体现曹雪芹为《红楼梦》悲剧冲突设计的整体构思的天才之作。高鹗的后四十回之所以能同前八十回连接成书,长期被读者认可是一个整体,不仅是由他校印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描写保持了与前八十回的基本一致,还多层次地深化和发展了人物的性格,使之成为更加丰满的艺术形象。更主要的是在某些细节或场景的相似,矛盾冲突发展的本身逻辑,情节展开的必然情势基本上都是前后统一的,而且前后情节联系的也比较牢固,应该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后四十回坚持和发展了作为悲剧主人公宝玉的叛逆性格特征。不仅凄楚动人地完成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并将宝黛与封建家长的悲剧冲突引向高潮。关于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应该说是后四十回里最精彩、最感人的文字,是高鹗不能磨灭的贡献。在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上,后四十回虽不及前八十回那样严谨和富有灵气,但也有许多精彩之处。比如,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喜应照,以及后来的宝玉哭灵、出走等,为此多少人对其绝妙佳笔的描述而感叹唏嘘,为之流泪。黄龙在〈高鹗与《红楼梦》〉中称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玑珠毕陈,好句迭出,风韵绝伦,但却别具一格。既未涉“剿袭”“悼红轩主之嫌,亦未掠前八十回之美。应该说《红楼梦》所描写的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爱情悲剧和世界上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一,真正成为了我国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这也是高鹗在历史上第一次将《红楼梦》形成了定本,使《红楼梦》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就是一直在指责程伟元“作伪”高鹗“续貂”的胡适老先生也肯定后四十回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不可埋没的好处,称赞后四十回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大团结结局的传统思想和写法,“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悲剧下场的小说。”更让人感叹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考证派红学大师俞平伯在其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际,艰难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也是大师对历史极端负责任的一种坦诚。从程伟元、高鹗校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传播史来看,足以证明它的存在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它那完整的悲剧故事和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也是二百多年来,在诸多《红楼梦》续补的版本中,能够一枝独秀,倡行天下,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2、读者是最公正的“上帝”
《红楼梦》是小说,是一部供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曹雪芹“十年辛苦”是为了读者,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人。因此,尊重读者,特别是尊重二百多年来亿万读者的审美感情和艺术感受去审视《红楼梦》版本问题,去评价高鹗校印《红楼梦》功过,是所有负责任的红学家首先必须遵循的准则。
程伟元、高鹗校印的《红楼梦》的问世,结束了以往《红楼梦》抄本时代,从而使《红楼梦》的早期面貌完整地保存下来,免遭后来众多的续书的篡改,并传世于后人。让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让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有幸欣赏到这部中国长篇小说中的巅峰之作,正是由于高鹗参与续补、整理、编辑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才使红学文化研究经久不衰,才使我们在座的各位红学的痴迷者和爱好者能坐在这里振振有词、高谈阔论。
校印《红楼梦》时,高鹗只不过是京郊一位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的小小举人,一位天资不错、多情而浪漫、很有人缘的文人才子,一位寄人篱下、设馆收徒的教书先生。中国有句俗话:小鱼串不上大串。对于当时高鹗这样的小人物,有人硬要把他同当朝权贵和珅和皇帝串到一块,未免太牵强附会了。既便乾隆、和珅喜欢高鹗校印版的《红楼梦》,那又与高鹗有何相干?当然,高鹗作梦也不会想到,二百五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在议论他、研究他、怀念他。笔者认为,高公如果在天有灵,他会感受到亿万中外读者的认同和喜爱才是对他编辑出版全本《红楼梦》的最大褒奖。显然读者是最公正的“上帝”。任何人,包括那些出了名、挂了号的人物否定高鹗校印《红楼梦》,并使之流传于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都是苍白无力的。可以说,高鹗为保存《红楼梦》这部被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瑰宝功不可没。
三、永远的《红楼梦》,永远的高鹗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春,程伟元邀请高鹗共同校印《红楼梦》,并于当年冬至后五日(农历十二月初三)排印了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公元1792年),高鹗与程伟元重新校订《红楼梦》,在花朝之后一日(农历二月初十,公元1792年3月5日)排印了程乙本。
程高本《红楼梦》问世后,立即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掀起《红楼梦》热,并由此风行二百余年,蜚声中外。在乾嘉年间,读《红楼梦》便成为当时的文士界的时尚,为读书人所青睐和推崇。
逍遥子在《后红楼梦序》中云:“自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
经学家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中说:“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
《草珠一串》中有一首列于《时尚门》的诗,曰:
“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作鬼且神仙。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以上三则记载,都问世于乾隆、嘉庆之际,足以说明《红楼梦》在当时的盛传情况和社会对该书的认可程度。
《红楼梦》热在当时及清代晚期至少引发出四股热潮:
1、镌刻翻印热潮
此前,《红楼梦》基本上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传阅,虽抄本有十余种,但数量非常有限,只在少数读者中传播。程高本《红楼梦》由萃文书屋木活字摆印本出版后,《红楼梦》传播进入梓印阶段,开创了红楼梦完整版本印刷的先河。梓印本一次付印数量,远非抄本可比。可以使更多的读者能欣赏到这部伟大作品,也扩大了这本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读者强烈的需求,书商利益的驱动,激发了社会上镌刻、翻印《红楼梦》热潮。仅据一粟《红楼梦书录》记载,梓印本《红楼梦》在晚清已达一百七十余种。据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林冠夫先生考证:“一粟书未予著录的,亦不在少数。这样看来,梓印本实际总数,当远不止百七十余种。”
一本小说,版本如此繁多,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红楼梦》成书的特殊性、版本的复杂性,不仅催生了《红楼梦》版本学研究,也为后人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许多红学专家、学者,无不借助对《红楼梦》诸多版本研究去考究曹雪芹毕生心血铸就的《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去探索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去评说高鹗续补后四十回的功过是非。而这一切,追溯其源,皆由于程伟元、高鹗校印的《红楼梦》出版和广泛传播。因为“嗣后,所有梓印本,大都据程甲本,只有少数据程乙本,辗转翻刻,形成一大批梓印本。”②
2、《红楼梦》续书热潮
乾隆年间,便有逍遥子的续作《后红楼梦》问世。紧接着嘉庆年间,续书接连不断,主要有临鹤山人《红楼圆梦》、海圃主人《续红楼梦》、兰皋居士《绮楼重梦》、陈少海《红楼复梦》等,直至道光年间,续书仍方兴未艾。代表续书有花月痴人《红楼幻梦》、云槎外史《红楼梦影》等。直至民国年间及当今社会,仍有人在写续书。
这些续书作者由于创作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原书结局过于悲伤,想把《红楼梦》改作大团圆结局;有的“闲居无事,偶览是书,因戏续之”,写着玩的;也有的因读前书有同感而摹仿前书,照猫画虎的;还有的打着原著的招牌,而不明讲是续书,以此抬高身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统观这些《红楼梦》续书的创作思想、整体艺术构思、与原著的情节衔接、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终因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同全本《红楼梦》相差甚远而热闹一阵子便销声匿迹了。
虽然续书远不如原著的思想性、艺术性完美,但客观地认识,有些续书也并非一无是处。有的续书“亦颇有意境”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统封建意识浓厚时代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后产生的对红楼人物悲剧结局的遗憾和惋惜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欢迎。但这些续书不仅没有动摇程高本《红楼梦》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和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反而直接或间接地对推动了《红楼梦》在社会上的传播,并对其扩大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3、点评续书热潮
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的《红楼梦》续书的出现,很快便引发了点评《红楼梦》续书的热潮。点评者认为续书违背了曹雪芹本意,损害了《红楼梦》的声誉。有些评论家在批评《红楼梦》续书时,也从艺术鉴赏或美学理论角度上指出了续书的优点和缺点,有的还指出了续书之所以荒谬的原因。这些论述《红楼梦》续书优劣的文字多见于与《红楼梦》有关的随笔、杂著、书目中,如裕瑞的《枣窗闲笔》、吴克歧的《忏玉楼丛书提要》、姚燮的《续红楼梦纲领》、解庵居士《悟石轩石头记集评》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活在《红楼梦》续书大量产生时期的裕瑞所作的《枣窗闲笔》。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对当时的几个《红楼梦》续书的批评意见。“就现在所知而论,在《红楼梦》研究史上,这是第一而且似乎是仅有的专论《红楼梦》续书的著作。”④他的评论具有独特的文学理论价值。
同时,《红楼梦》续书作者在创作续书时,都不同程序上阐明了各自的续书创作思想。论及续书创作的主要有《续红楼梦·凡例》、《红楼梦补·叙略》、《增补红楼梦·槐眉子序》、《红楼梦影·西湖散人序》等,可以说,他们对续书创作的论述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续书现象的认识,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续书的创作理论,并成为《红楼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4、《红楼梦》研究热潮
早在《红楼梦》流行的乾嘉年间,人们就开始揣测“红楼”中的内容是否确有其事,由此而产生“索隐派”,开始了对《红楼梦》文本以外的研究。他们根据先人对《红楼梦》隐情的传说,对书中的隐情的猜测进行“索隐”,一直延续到清末。“索隐派”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蔡元培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
1、《红楼梦》是讲清世祖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的,贾宝玉即顺治帝,而林黛玉则是董鄂妃。
2、《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为避“文字狱”而假托“红楼”,书中种种是在影射康熙年间的史事。
3、《红楼梦》是清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的情事。
4、作者曹雪芹的家事,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而贾府的兴衰亦是曹家的真实写照。
“索隐派”的产生,标志着对这部旷古奇文的探讨已不仅仅囿于其文本的情节内容、艺术成就,而且更为广泛地关注文本之外的各个方面。它对于后来出现的“考证派”、“评点派”对《红楼梦》的考证、点评,对曹雪芹家世、对高鹗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功过研究,以及对脂本点评研究等,共同构成了变《红楼梦》作品为红学文化演变过程的助推器。
二百多年来,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在国内大量出版发行,并被翻译成各种外语文本,在世界各地传阅。据资料记载,公元1793年,即程甲本《红楼梦》问世第三年便东渡日本。也就是说,《红楼梦》不仅使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如痴如醉,也让那些不同肤色的世界各国读者沉迷于《红楼梦》之中。在国内,程甲本《红楼梦》还被广泛地引入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曲艺说唱等领域,形成千姿百态的红楼文化艺术。
凡此种种,都表明程伟元、高鹗整理、编辑和出版的《红楼梦》在我国,乃至于世界文化史上都是非凡之举。象《红楼梦》中描写的思想性这样深刻、艺术性这样完美,在18世纪的欧洲文学中,是没有一部能够望其项背的。尽管高鹗在整理、编辑后四十回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和他为保存、传播这部伟大文学作品所立下了奇功相比,那就是瑕不掩瑜。做为后人,特别是高鹗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实事求是地肯定他在《红楼梦》传播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确认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铁岭要发出一种新的心声: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容抹杀!这不仅是对先人的告慰,更是对后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注释: ①周汝昌《正说红楼梦》第140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②林冠夫,《正说红楼梦》第116页,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③[清]裕瑞《枣窗闲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④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第5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008年12月12日

主办单位:铁岭市红楼梦学会    技术支持: 铁岭市信息中心

地址:铁岭市凡河新区长白山路93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