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飞不过的山 一洞凿穿(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

 pureli 2015-03-21

雀儿山横亘于川、藏之间。藏语“措拉”,意为鹰飞不过。主峰6168米。川藏公路要翻过5050米的垭口。蜿蜒的土路建于半个世纪前,疙疙瘩瘩,路旁有即将滚落的大石。往来人称:“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车过雀儿山,如过鬼门关。”

7月底,记者来到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中铁一局四公司的工地。他们正修建的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是川藏动脉317国道改建的首要节点。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海拔隧道一旦修通,“鬼门关”10分钟就能穿过。

缺氧是道关

在川藏线上,记者的体会是,上了3000米有些气短,4000多米开始胸闷、甚至恶心。刚到工地时,快跑几步,竟稍感眩晕。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有个年轻同事,坐车出去前,想起要拿点东西,小跑着回了宿舍。半天人没回来。我们去找,发现他晕倒在宿舍里了。”

一行人刚上高原,多少都得吸氧。手指甲也透出紫色。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人要放慢动作,学习牦牛优哉游哉。隧道工地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因此得把身体的功率调低百分之四十,不然会喘。

在雀儿山隧道里劳动,就好像登珠峰一样需要额外供氧。通过管道,氧气会一直送到掌子面。工人干半个小时,就得休息一个小时。机械设备也一样,在高原上功率得下降百分之四十——缺氧使不上力。

出了洞还得吸氧。中铁一局四公司投资260多万元,安装了一小时制氧45立方的设备。洞口设立了25个座位的吸氧室。工人下工之后,先坐定了,拿下墙上的吸氧面罩“抽几口”。

在卫生室里,放着三张输液床。有时还会占满了。基地还配备了高压氧舱。工作区和生活区都备着氧气瓶。气喘厉害了就要吸。

基地的高医生说,危险在于感冒引起肺气肿和脑水肿,他到现在已处理过几起肺水肿,还没出过大麻烦。如果病人情况严重,会送他下山急救。高医生现在更关注高原慢性病。如果工人的几项体检指标均异常,公司会把他换下山去。

项目上很多人以前修过青藏铁路;但他们说,这次项目比青藏铁路更辛苦。

工程2012年7月开始,许多人熬不过最初的日子,走掉了。“哪里赚钱不是赚?不能玩命啊。”走掉的工人嘟囔。

作业队长林修建说,他是福建人,带着许多人上了工地。他高原反应难受得要死,没食欲,失眠。十几天后,他推说家里有事,逃跑了。在家一想,拉来许多工友,自己居然跑了,以后无颜面对。一咬牙又回来了,留到现在。

工人刚来这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头疼,想吐,口唇绽裂。一个星期后,基本上都能适应了。后来项目部甚至还组织了篮球赛。“动作得慢一点,过会儿就换人。”工人告诉我们。

“三高”隧道难

雀儿山隧道并不是海拔最高的隧道,但比它海拔高的隧道,只有一千米长,难度小多了。雀儿山项目十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但因为太难,迟迟没有得到批准。

在雀儿山动土,有“三高三低”——“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

2012年刚开始打隧道,施工就碰上困难。最初的100多米是高难度的围岩——冰、砂混着塌落的碎石,结构松散破碎,一挖就大量涌水。工人们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一点点地掘进;掌子面上涌出的水,他们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和水玻璃浆,总算止住了水。

冬天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下,周围山体形状会显著变化。要洞口撑住、不变形,是个难题。科研人员试验了特殊的混凝土拌料,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度过了寒冬。

通风设施也得创新。这么长的隧道,空气密度又低,怎么保证把新鲜空气压到洞的最深处?施工人员“又推又拉”,用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而且射流风机也设置成“接力”式的组合。

工程上还增加了隧道斜井,这样对通车后的通风供氧,以及应急通道都有保障。

由于应力和地震的威胁,雀儿山隧道采用的各项掘进、支撑、衬护技术都是全国水准最高的,保证洞体结构和排水的稳定。

记者见到的雀儿山隧道,比别的隧道工地更干净。进洞路始终平整,衬护工作紧跟掌子面,洞壁水泥喷浆平滑,排水顺畅。灰尘也不大——部分得益于一道拱门似的喷雾降尘器,正散布细密的水滴到空气里;另外,中铁一局率先普及的水压爆破技术,也会抑制灰尘的产生。

记者还在掌子面附近首次看到一种逃生设备——长二十米的的钢管,从掌子面伸向洞口方向,万一塌方,掌子面上的工人可以从中穿过。

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钢材水泥都要从遥远的成都运来,造价高昂。尽管许多支出在投标时没有列进,中铁一局在基地建设上的花费,比一般的项目基地要多一个数量级。进场3个多月后,办公室、实验室、宿舍、食堂、娱乐室一应俱全。钢筋加工棚、拌合站、砸石场、炸药库也高标准完成。拌合站是全封闭的,满足冬季施工要求;炸药库按业主和地方的期望,建设成了永久库。

虽然地处偏僻,工程基地却比别处更有序。项目部说,构造良好的基地已经被当地政府预定,项目结束后还要继续使用。工人们把半山腰的几个温泉眼子通上管道引下来,作为施工和生活用水,基地还建了一个温泉浴室。

记者在施工现场碰到了西南交大的一位隧道专家,他认为:这是全国施工难度最高的一条隧道。这个项目将给未来的高海拔长隧道树立样板——今后十年、二十年,通向青藏高原的几条新道路都要借鉴。

寂寞谁人知

工程进行两年,经过一番人员变动,队伍总算稳定下来了。

基地被四座高山环抱在中央,想不看见草场和牦牛都不可能,阳光无比灿烂。游客会兴奋;工人们却已厌倦。他们天天从工地走到食堂,对一切景色视而不见。

夏天绿意满目,秋天就转为灰色与褐色,矮小幸存的植物散落在石头缝中。九月开始下雪。一直下到来年四月。冰在五月才化。基地附近没什么好逛的,买东西要开车走两个小时,才能到最近的德格县。

项目部有人这样描写冬天:“蓝天包裹着原野,冰雪共白云一色,时而牵手说笑时而缠绵吻别,就似一张幕布遮掩着身后的狰狞;飓风起处,刹那间乌云蔽日,发疯似了的冰雪冲上了云霄,满山的飞石滚落,噼里啪啦地砸向河涧斜谷……”

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汇集到成都之后来到此处。从一开始留到现在的很少。除了身体的担忧,工人们的烦恼是寂寞,探亲不方便,“没办法,好修的地方都修完了。现在的工地都很偏”。

但比雀儿山偏远的地方不多。有工人从成都来工地用了两天一夜,到了直接返回,不干了。工人请一个礼拜的探亲假,好几天要耽误在路上。

之所以选择留下,一个原因是赚钱多些。每个工作日,工人们多拿100元的高原补贴。算下来,一般工人每个工作月能拿8000到14000元,依工种而定。比在别处还是有吸引力的。

另外也有荣誉的考虑。林修建说,干工程的人,能在世界最高的长隧道里干活,今后同行间说起来脸上有光。修筑康藏公路雀儿山段的烈士张福林的墓,大家还去集体瞻仰过。

雀儿山的旧路上,每年都要发生大的交通事故。路面常有暗冰,是司机的陷阱。冬天下雪,山上一堵就是几天。车上的人冻感冒了,变成肺气肿;救护车却开不上来,急死个人。

在工地时,正赶上德格县的副县长来慰问。他告诉记者:德格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路。路修好了,物价会降低,游客会增多,因此他们盼望早点完工。

工期按合同是54个月,也可能提前竣工。雀儿山隧道项目经理王刘勋说,隧道进展顺利,开通后,翻越雀儿山将从两小时缩短为10分钟。

到时一杯茶的功夫,旅客就飞跃过川藏屏障。他们哪能想到,开路者要在深山里待上寂寞的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