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故宫建筑图解细说(一)-----满族风格的帝王宫殿群

 RK588 2015-03-22
2015-02-04 鱼影 辽宁记忆
辽宁记忆




很早就想细拍故宫,不仅仅是因为沈阳故宫是沈阳的一块瑰宝,更因为沈阳故宫有着古老的文化,还有沈阳故宫是一个建筑结构精美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金秋十月,这样格外晴朗空气穿透性非常好的天气,我早早地来到故宫门前,忽然天空盘旋着一架直升飞机,我用相机拉近了与天空的距离,很羡慕在飞机上航拍的摄影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仅存的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内,始建于公元1624—1625年,最终形成于公元1783年前后,经过长达150余年的建造、维修、改建和陆续增建,形成了如今所见到的规模。它占地面积六万余平房米。共包括宫殿斋阁建筑100余座,400余间。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奠基地,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地方政权的首都由辽阳迁至沈阳,并于此营造宫殿。1636年,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定都沈阳的宫殿。清顺治帝于公元1644年进关并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便成为陪都宫殿和皇帝谒陵的盛京行宫。


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皇帝宫11次来沈祭祖谒陵,对其先祖宫殿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这座塞外宫殿愈发完整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沈阳故宫,成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宫殿建筑群。


东路、中路和西路是三条近乎于平行的南北向轴线控制下的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功能性质明确,形成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有部分横向沟通的整体关系。


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自中国的满族,所以这座为其所用的皇家宫殿的建造意图,很多地方有着它自己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沈阳故宫的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形成的一组宫殿群围合而成,原先并无围墙,而是一个梯形城市广场。位于中轴线北端的大政殿为主体建筑。其南面的东西两侧依“八”字形排列着十座皆为歇山顶周围廊的“亭”式宫殿,成为“十王亭”或“八旗亭”。


沈阳故宫的中路是沿中轴线按“前朝后寝”的格局所形成的,具有满族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等。


沈阳故宫西路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以文化娱乐功能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由嘉荫堂、戏台、文溯阁等组成的三进院落。


沈阳故宫东路和中路的早期建筑,散发着浓郁的满族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芳香。例如东路宫殿群的“八字布局”形式,体现着受游牧民族生活与军事习惯影响而形成的军营帷帐的固定形式;中路的后宫部分则采用了具有满族居住特点的高台四合院形式。


沈阳故宫的满族风格还体现在很多建筑的屋顶,都是满族民居唯一运用的硬山起脊式,并配以不同于皇上惯用的“满堂金”琉璃屋顶,而是采用了满蒙民族独特的“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


因满族生活与祭祀活动需要而形成的满族风格的“口袋房”、“万字炕”等室内的形式。还有“大月台”、“索伦杆”等室外空间特点。沈阳故宫的构件和装饰同样表现出浓郁的满族文化味道和宗教色彩,如大政殿前柱上凶猛、粗犷的盘龙,以及大清门、崇政殿等色彩浓郁的琉璃墀头和脊饰等。


西路和中路东西所建筑则体现了汉族建筑文化的特点,它与早期体现满族文化特点的建筑协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现在沈阳故宫的总体面貌。这种文化上的传承与融和,正是由新宾到沈阳再走向北京的过程中,由满文化向汉文化发展递进关系的显现。这种关系明显地固化在沈阳故宫的建筑群中。

沈阳故宫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建筑群,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宫城结合的紧密关系,虽然分期形成,但总体空间构造别致,建筑布局和环境完整融洽,具有满族特点的营造方式与装饰艺术,使得不同凡响的沈阳故宫具有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艺术观赏魅力。沈阳故宫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景区。


沈阳故宫的开放时间:8:30——17:00(16:15停止售票)。清晨的沈阳故宫门前很安静,只有寥寥的行人匆匆而过,眼前熟悉的沈阳故宫在晨光中庄严而壮丽地展示着风采。



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也叫“大清门”。始建于天命十年,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1936年定宫殿门时称为“大清门”。“大清门”满文译音“代青杜卡”(代青为“大清”杜卡为“门”)。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与通常的建筑大门有所区别的是,沈阳故宫是用一座房子来作为宫殿的大门显得很特别。门作为门面,是建筑中重要的主成部分,在古建筑中,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的直观体现。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



大清门上的“沈阳故宫”是郭沫若的手笔题字。“大清门”的传说: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





资料:

1、沈阳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宫殿,经历了后金天命末间、天聪至清崇德年间、清中期乾隆朝三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积累式宫殿群。这三个不同时期营建的宫、亭、殿、阁、斋、楼等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宫廷政治环境、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形式。

沈阳故宫东路早期建筑开创性地显现出努尔哈赤执政期的政体和少数民族特色;中路以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为中轴线修建而成。体现了清初时期满族政权迅速走向封建化的特点;中路两侧的东、西所和西路建筑,以及中路前部的太庙建筑,反映了乾隆时期修缮先祖宫殿、完善宫殿功能的官式做法。总体看来沈阳故宫各时期的宫殿建筑既融合了诸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及文化特色,同时又保留着满族建筑的独特形式,形成了区别于北京故宫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2、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一批主体建筑,屋顶满铺黄琉璃瓦,镶上对比强烈、色彩翠绿的绿琉璃瓦剪边,这与北京故宫“满堂黄”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学者认为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与满族早期的游猎习俗及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森林、绿色草原有着直接的渊源,是对绿色的眷恋不忘。同时显出一种朴素中又不失主权之威。

从建筑角度讲,剪边做法是唐朝之后逐渐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