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这些术语你能懂吗

 大山860 2015-03-23

 

这些术语你能懂吗 ---太极拳习练术语通俗解   罗名花 李万斌 - 太极如沫 - chusitang的博客

 

 1.反应  包括感觉(听劲)和采取对策(处理信息)。太极拳推手是一种搏击形式,双方攻防瞬息万变,对敌方攻击的感觉,化解和反击必须是同时进行,否则是不能迎敌自保,更谈不上取胜。

    2.正隅  正是四个正方,隅是四个角度,用我的正方向对方的隅方进攻是手法上的必要路径。

    3.收放  是先诱对方深入,也就是俗说“欲擒先纵”之理。收是先向怀中带进,放是趁势向外击出。

    4.不支离  意思是完整、不破碎。

    5.环中  意思是核心和关键。

    6.虚实分明  譬如:冬天站在结冰的河边,用一只脚踩冰,试冰冻之薄厚,不论用多大力去踩跺,其身体重心之实必然在岸上之脚,踩冰之脚即为虚脚,这就是虚实分明。

    7.圆活力  就是横竖皆有力的混元劲,也就是横竖上下左右各方都有含蓄力。俗说:太极拳以球作例,要有混元之沉力,此力如环无端,也就是刚柔不现端倪的意思。在运用的时候要不偏不倚,圆整灵活。

    8.无形圈  就是在出手动作中,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这种螺旋力量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所以,虽然用手直入直出,但是只要接触对方的某部,便显示出直进是由螺旋力在推动。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并能在顺随之中,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入手克敌。

    9.极柔软和极坚刚  所谓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中心,进则落空,退即失势,故柔软不是软弱无力。

    所谓极坚刚,一方面是受者的感觉,总觉对方力大,自己处处不能得机得势,另一方面是太极拳久练之后,产生的一种鼓荡之劲,如皮球、如水浪,一种极富弹力的整体劲。

    极柔软,方能极坚刚。锻炼内劲要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快而复慢。使之能达到快慢随心所欲,技击中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日久天长。全身轻灵、柔和、圆满,体内和手臂有一股深厚的沉重的力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转换和集中到某一点。这种力量似柔非软,似刚非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力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功。

    10.粘沾不离宗  粘沾是沾连不离,就是和对方交手,用粘沾的方式粘着对方,进退周旋,使对方想进不得手,想退也不得脱,以不即不离的方式为宗旨。

    11.发落点对即成功  例如,当我向对方横侧身发击时,听进击之点为发点,并且要找准对方的跌落之点,由发点刚劲直向对方的落点猛击,才可以收获全功。

    12.搭手如落橧  在推手中,要控制对方的劲路时,必须“搭手如落橧”。“落橧”是比喻木工以斧击橧,一斧下去,榫头即吃住,牢不可移。把对方劲路控制好,手臂能够控制住对方劲路,方能“放劲如摔杯”那样干脆利索。

    13.动必进步,进必套插  套是用前足管住对方前足外侧,插是用前足插于对方裆步中间。步动身随,套封插逼,足进肩随,大捋大靠之法,即在其中。

    将欲放劲,步须暗进(先进后足半脚以占机势,再进前足半脚而放劲,则我占人势,而人感局促,就容易放得人出),胜在进步,不败在退步。

    传统的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推手在进步套插方面,素有缠、跪、挑、撩、劈、壁、挂、蹬、跳、点、滚、衬、勾、错等秘法绝技,历来被珍为密而不传之至宝。

    14.守中用中  是推手时,必须保持自己的中线位置不受侵犯,这就是“守中”。与此同时,还须用最大努力控制住对方的中线,以期随时准备摧垮对方的防线,这就是“用中”。那么,什么是“中”之所在呢?人体鼻居头部的中央,鼻子就是人身“中”的标志,故诀曰:“意从心内起,手向鼻尖落”。

    15.逢中必定  按太极拳十三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重和定合为一法,定和重有紧切的关联,定是稳定,重和中又不能离开定,故常说:逢中必定,以重击中,以定用手。

    16.定在有隙  定是找到对方的空子。在和对方交手时,不可冒进,得到进手的机会,就立刻不停地发手,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17.中在得横  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横就是在和对方交手时,我转身找对方的侧面,对方的侧面在我面前叫做横,得着对方的横,立即发着进击。

    18.实在必冲  实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已经得手了,可以乘虚而入,在这时即立刻冲击,这叫得实。

    19.披从侧方入  披是经过对方的侧身进势进着,也就是找对方的横线,以我的竖线(正身)进着攻击。

    20.搓磨试其功  搓磨是和对方交手时,先要不丢不顶,不丢是顺随对方的来势,不顶是对彼的来势不用力拒阻,在粘沾之中,试出对方的虚实情况。

    21.歉含力蓄使  就是和对方交手时,先用一部分力量作试探,保存着大部分的后援力量,等到探出对方有机会进着的时候,再把蓄积的含力,全力发出,这就是蓄力待发的意思。

    22.闪进全在动中求  如果对方来势凶猛不及还着时,必先闪开他的锋锐,虽然是闪,但不可失去还手的余地,要做到“逢闪必进,逢进必闪”。拳诀说:“何谓打、何谓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这说明闪进和顾打是一致的行动,不可截然分割开用,这些都要在动中随时注意。

    23.重里现轻勿稍留  拳术上的摔法、打法的用劲和发放,不出三个劲,即轻劲、重劲和空劲。运动中的轻重变化是和虚实分不开的,如和对方交手,发觉重里现轻的时候,就应立即发手?只要遇力不项,就要顺着力的趋向进攻,这样子会击无不中。所以说:“重里现轻必发手”。达到此地步,必在轻重虚实上运用纯熟才可以。俗话说“轻对轻全落空”,必须以重击轻,以轻避重,才不失制胜的道路。

    24.手脚齐进横竖找  拳诀上说:“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薅草,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就是说要发全力冲击对方,需手脚齐到,才可以奏最大的效果。横竖找是找对方的横侧方,来进我的竖正方,就是向对方横侧进击,可以使对方失去重心,而不得守其中心。必须向对方的横线处发击,用我走直线的力量,再加上手脚齐进的方法,才可以用小力胜对方。

    25.避人攻守要采挒  如对方向我接触太近,我要封闭对方的来势或破对方的掤手时,须先用采挒的手法撤解对方的锋锐,使对方失去攻或守的时机。

    26.力在惊弹走螺旋  如果与对方搏斗难分或是劲路纠缠不分的时候,就用惊弹力向外发射,或用转环力卸去来势,以化除对方得手进着之势。

    27.逞势进去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如与对方交手能够进身而拳手来不及进击时,即可屈臂用肘来顶击之。又如对方来势凶猛,我来不及还手闪避时,也可以顺来势用肘击之。如与对方贴身不得用肘时,就用肩靠胯打和膝盖顶撞的方法进击。这都是来不及还手的后备着法,须在靠近对方时使用,如贸然冲用,则有被对方所乘的危险。

    28.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拳诀上说:“近人先进身,身手齐到才为真”,就是说既然不怕敌,就不避敌,如果畏惧迟疑,是技击上最大缺点。所以在和对方交手时要能上前迫近。能够迫近对方才可以发着进手,先发制人。但是迫近时,必须把自己的手前、足前、眼前照顾好,把对方使用进攻的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出击点的部位注意防守好。

    29.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就是说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架时,必须处处拟想与敌打手,无人若有人,揣摩每着每式的作用,并使精神贯注,在太极推手时,则应灵活运用拳架中总结的各种技击着法和动作,善于运气,巧于用劲。

    30.闪开正中定横中  如果对方用先发制我,逼近我身打来,我急转身,闪开我的正中部位,使对方着法落空,同时我急向对方的侧身进击,也就是取对方的横线,要拿对方的横线,作为我的正中线进攻。

    31.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四正就是四个正方,四隅就是四个斜角。在和对方交手当中,我一面要主动地把持着四个正方,一面要寻找对方的四个斜角,为的是转移对方的正方,先破他的中心之力,假如对方守住了他的四正,我就设法变动自己的正方,来找对方的四隅进击。总起来说,就是用我的正面来袭取对方的侧面,所以叫做“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是说明先发制人的方式,不是以静待动的方式。如果对方距我太远,当然要以静待动,假若已经临近,或是偶然接上手的时候,即应先发制人。

    32.周身实力意中定  是说明全身内中竖力发出的方法,全身大部分,可分三节,脚跟是根节,腰胯是中节,头、颈、肩是梢节,此三节是发周身实力的重点。俗说“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到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即三节力量的主宰在腰上,如果腰不动,根梢二节虽然动也不能发整力,只是局部之力,所以在技击中必以腰为主力,才能发出周身的实力。

    33.搭手遇掤莫让先  在和对方推手时,如遇对方的掤式难以制胜时,即要另法攻击之,要以先发制人的方式进手,不能让对方占先来制我。

    34.中实不发艺难精  手已得实的时候,就立刻放手发着,不可错过机会,如果见实没有立即发着,便成落空有体无用了。

    与对方盘手时,要在掌中得到对方的窍要,听探对方的虚实究竟,逢虚则守,遇实则发。如果中实得着而不知发放,就等于坐失良机,诀日:“重里现轻必发手”、“俯掌即发”即指此意。

    35.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思,并非刚强之刚。例如推手时的按挤两个动作是采用攻势的。“柔”字是采用守势的意思,并非柔弱之柔。例如推手时的捋掤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用势的,不是用刚柔之劲来攻打的。对方用按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并掤捋两种势去消灭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按挤去攻逼,意使对方失势,这个动作叫做粘。又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还击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而控制对方,可说已尽太极拳之能事了。

    36.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就是气如车轮则左重的向左转动,右重的向右转动,是当然之理,容易明了。不过,要练得娴熟,能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进落空之意,就是说他仰攻我,我引得更高。他俯攻我,我引得更深,他直进我引得更长。总之,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架子或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例如斜行拗步时,进必须兼左顾右盼的姿势,倒卷肱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直退,直退就败了。所以古人语:“有进、进也”。《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拳经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推手练功感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的脚也不能站稳,这就是形容太极拳的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这是推手最高的理论根据。

    37.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重要部分在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十指罗纹探听对方的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又说“神以智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手上的神经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38.单重则随,双重则滞  这两句话是练习推手最重要的、最应注意的,必须时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上太极拳。所以,太极拳论上说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圆轮着地那有两个点,若有两个便行动不了。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出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不对的。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到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精练已极,极小一圆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圆,便无缺陷处,无凹凸处,哪得有双重?“粘即走,走即粘”,太极是画圆的中心点,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变阴。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所以走又是粘的准备。因此,拳经接着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谓阴阳粘走,刚柔粘连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的代名词。攻里有守、守里有攻,击中有防、防中带击,所以谓之相济,让、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础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练愈精。拳经又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拳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这就是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但是有许多人误解舍近求远四字,以为是从研究对方来势入手,预早安排一个应付的对策,这是舍近求远了。行功心解说:“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专门练习才能沉着松静,又必须在沉着松静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专注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这里面包含时间、位置、方向三个要素,有一个不适合便不是沉着松静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因此必须在推手时一方准备接受发劲,不走不化,一方专心按规律发出去。练习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

    39.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势,这四个势包含了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方法,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做。十三势歌第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能主宰于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消灭对方的攻势,因此说人难进。十三势第二句:“命意源头在腰隙”,也就是这个意思。又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对方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速行出击。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使化落空,一是故意露破绽引他冒进。又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故此前辈说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这中间包含沾连粘随四种方法,沾是属于不丢的,粘随是属于不顶的,就是说对方进,我用沾连;对方退,我用粘随。这打手歌虽是初步入门极简单的法则,但不经口传面授纵绘图上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什么叫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述的法则自修,否则徒劳无功。“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习必须重视一定的法则。

    40.太极拳的科学训练方法  太极拳科学训练的标志是,第一改师徒制为教练制,教练水平的高低以是否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为标准,不再以教练自己水平的高低来评价教练,胜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而不要求教练之间决胜负;第二采用科学方法训练运动员,所谓科学方法,首先是研究太极推手的科学原理,例如太极拳的内劲是什么科学道理?许多拳师已神而秘之,说它是什么气,又有人说它是什么精,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内劲是什么,徒弟更是莫明其妙,代代相传,仅有经验而不得其解。更有甚者说,他可以发出“吸”力,完全违反力学原理,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除了磁性之外还没有发现任何其它种吸力,实际上,太极拳的内劲有相当部分是对力的运用之妙,即“学力而有为”,也就是符合力学原理,一个优秀的推手运动员必须在20~25岁进入技术成熟阶段,所以必须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率;第三提高训练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比赛交流,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过去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对师父的东西不敢作些稍微的变动,明知不对也不改变,甚至把师父的毛病都惟妙惟肖地模仿,对门外的技术不论好环一概排斥,这是封建的门户之见,必须摈弃;第四太极拳推手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和对抗性,注重中华民族的特色,在对抗竞技和观赏中求生存、求发展(参见《武当》1991年第l期,吴图南、于志钧《什么是太极拳的科学训练方法》一文)。

    41.摧僵化柔  此指太极拳训练的初级阶段。常人在用力时,是通过局部肌肉收缩来实现的。此时往往由于兴奋的扩散,使得某一关节或几个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作强直的等长或等张收缩,使动作显得僵硬、不协调。时长日久,便形成一用力则全身或局部僵硬的习惯,太极拳称之为拙劲或僵劲。太极拳用力(确切地说是劲)有其独特之处,即是在意气的引导下,肌肉主动肌与抗拮肌作特定的拮抗,使肢体对拉拔长,全身形成一个弹性体,通过全身肌肉的协调动作体现出富有弹性的“劲”。所以练太极,在初学时必须改掉原有的用力习惯,通过一系列身法调节,以及缓慢松柔、圆活连贯的动作,培养节节贯穿、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不阻滞的抵达全身任何一部位打下基础。

    42.积柔成刚  亦指训练的阶段性,是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松柔的训练,但此时除了保持身法正确之外,练习时有意识贯劲,使松柔之上又有沉着的感觉,使全身积累一种富有弹性的劲。再者,有意识地进行“柔运动、刚落点”的练习。通过锻炼,逐渐由松柔之中产生出坚刚的劲力来。这种坚刚的劲力,源动于腰,形于身体各部,若劲力深厚,则有雷霆万钧之势,无坚而不摧。

    43、刚而复柔  此时的柔,已是高级阶段的柔,它的发展路径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螺旋上升。此时的柔,已从原来意义上的柔发展成随心所欲的、随时可变化的柔。正如拳论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交,无端可寻”。到了这一阶段。刚柔相生相济,变化无穷,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这才是太极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44.柔筋拔骨和以柔促刚  此二术语出自赵堡太极拳“忽雷架”(亦叫:“圪颤架”),亦表示练拳的阶段,该拳诀说:“转大圈、盘软拳、柔筋拔骨两三年。柔劲出,刚要来,以柔促刚寸劲拳”。“忽雷架”的练习过程由浅入深,共分十一层功夫,即①联、②圈、③自转、④分、⑤劲、⑥圪节、⑦起、⑧落、⑨自尊、⑩朝、11哲。在五层功夫以前,主要是锻炼周身的协调性及“柔筋拔骨”的柔韧性。在完成柔筋拔骨阶段后,就要及时换劲,以柔促刚,重视发劲练习。每个动作都要发劲,动作刚劲精巧,两脚挫碾地面“嚓嚓”有声,身体忽起忽落,吐气发声,哼哈劲出,如春雷乍响,旱天雷击;又如寒冬打颤,周身抖动。刚开始练发劲时,一个动作发一次或两次(不是重复发劲),以后逐渐增多,最后达到内方外圆,变圆为方,一圈数发,一动就发的连续发劲阶段。所发的劲,全是由丹田入,由腰出的柔中有刚的小巧寸劲,发劲击声,周身抖动,身灵脚活。练五层只要按要求下苦功,见效很快,实用性也很强。(参见《少林与太极》1991年第l期,张满宏《太极奇葩——‘忽雷架’》一文)

这些术语你能懂吗 ---太极拳习练术语通俗解   罗名花 李万斌 - 太极如沫 - chusitang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