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查体 | K-F环(Kayser-Fleischer Ring)

 墨香斋舍 2015-03-24

来源:神经病学俱乐部


历史渊源


K-F环,全称为Kayser-Fleischer环, 也称作Fleischer-Kayser环或Fleischer-Strumpell环。最早由两位德国眼科医生Bernhard Kayser(1902) 和Bruno Fleischer(1903)各自独立在一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发现。Fleischer在1912年认识到这是Wilson病(WD)一个临床特征。早期学者认为角膜着色是由于内源性重金属(如银和铜)沉积所致。Rumpel发现,K-F环患者内脏中有大量银和铜沉积,支持上述假说。Policard,Bonnet和Bonamour(1936)等证实K-F环区域存在铜但没有银。这一观点得到Liebergall,Coleman,Sanders和Field(1963)的支持。1970年,哈利等描述了电镜下K-F环的表现:不同尺寸的高电子密度的铜主要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上。


典型特征


K-F环,即角膜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的最重要体征,见于95%-98%的患者。绝大多数为双眼。大多在出现神经系统受损征象时就可发现此环,位于角膜与巩膜的交界处,在角膜的内表面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光线斜照角膜时看得最清楚,但早期常须用裂隙灯检查方可发现。提高对K-F环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WD,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A: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见典型K-F环

B:同一患者,治疗后见K-F环基本消失)


鉴别诊断


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Westphal-Strumpell病,Westphal假硬化症)是K-F环出现的最常见病因,曾一度认为是WD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例的积累,人们发现在隐源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淤胆型肝硬化,肝细胞疾病(当胆红素急性上升超过20 mg/dl时),酒精性肝病,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血吸虫感染,多发性骨髓瘤和含铜的眼内异物等中也可见到K-F环。


K-F环可能与Fleischer环混淆,后者见于圆锥形角膜,是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前后)的一种角膜退行性变。表现为角膜周边完整或不完整的绿色或棕色的环,其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畏光,复视,视物变形,眼疲劳和炫光。Fleischer环的出现与铁沉积在基底上皮细胞有关。裂隙灯活组织镜检查,钴蓝色过滤器和漫射照明能很好显示Fleischer环,角膜地形图可显示其中央区域特征性的梨形伸长。这些特点和临床症状均有助于与K-F环区分。


参考文献

1.Suvarna JC.Kayser-Fleischer ring.J Postgrad Med.2008 Jul-Sep;54(3):238-40.

2.Schrag A1, Schott JM.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Kayser-Fleischer rings in Wilson's disease.N Engl J Med.2012 Mar 22;366(12):e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