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冠心病患者放置了支架以后,仍然不能缓解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根本原因其实是这些患者放置支架后并没能解决心肌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心脏没有得到血液的有效灌注。
人体的血管包括分布在心脏的冠状动脉是由各种粗细不同的血管网络组成,通常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属于比较大的冠状动脉,也是支架植入的部位。心脏的供血除了大的冠状动脉要保证基本通畅,还需分布在心肌的数量众多的微小血管结构与功能正常无损。但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不仅有大血管的问题,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微血管的病变,支架植入只能解决病变的其中一个环节的问题,而对于微血管病变目前所有的西医治疗方法和药物均无效。
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通络中药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突破。所谓通络中药是指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一类特色药物。
古人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并且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等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络病依托络脉而发生。古人所说的络脉是从大的经脉依次分出、逐层细分的网络分支。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之说,不仅指出了络脉网络分层,而且推算出末端的孙络达到了一百六十多亿根,与西医所说的微循环末端四百多亿根的数目已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络脉包括了西医学微血管及微循环的概念。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中药在保护微血管及微循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由北京阜外医院主持的研究也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西药加支架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药物,可以显著减少心梗支架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保护心肌减少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梗支架植入患者的远期预后。
同时以通络中药为主,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