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青铜乐器有哪几种,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常见的青铜乐器除钟外,还有钲、铙、鼓、錞于、铃、铎,句鑃等。 钲:是打击乐器,外形似铙,却比铙体狭长;形似钟,却有长柄可用于执;用时钲口朝上。柄插入木柄中,以木槌敲击。它用于行军队列起止步伐。钲有小件,重量在几千克至十几千克。但也有大件。1978年在宁乡发现一件钲,重109千克,通高89厘米。1983年在宁乡又发现一件钲,重222. 5千克,通高103厘米。钲始见年代不明,在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出土,一般定为西周至春秋年间之器。主纹一般用变形的大兽面纹和卷体龙龙纹组成,四周有边框,框內边饰浮雕的鱼纹、虎纹、象纹、火纹,口沿中部常装饰有虎纹、象纹和双尾龙纹。钲的基本形制变化不大,柄的形状有变化,由此构成4种式样。 饶:是最早的打击乐器,形似铃,却比铃大,体短宽,上侈下敛,月牙形口朝上,有短柄,柄端可安木把,便于执握,用槌敲击。形制变化不大,有3种基本式样。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为大、中、小三件为一套,花纹多在腰部,铭文多于口内一侧。妇好墓出土一套五件的铙,由此可知铙不仅用于军旅,也用于祭祀和宴乐。因商代时有铙而无钟,周代有钟却无铙,故侥为钟之先型。 錞(音“纯”)于:即錞,打击乐器,是与鼓相配合的古代军乐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圆如椎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錞于的基本形制为形似圆筒,上大而下小,顶上有纽,纽多为虎、马等,以绳悬之,如同钟一样可以用槌敲击发声,下部中空。基本式样有6种。錞于-多出土于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始于春秋,流行至汉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战国晚期的虎妞錞于,器顶有圈形突缘,中央立一虎形纽,肩膨出,腹內收,外亦饰虎纹。此錞于极为罕见。 铃:是青铜乐器。《周礼·春官·巾车》载:“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铎(音“夺”):撞击乐器,《说文}:“铎,大铃也”,可知铎似铃,却比铃大,同时铎有柄有舌,持柄振舌,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朱骏声说过:“按金口金舌为金铎,所以奋武车”,故铜铎与鼓均为军乐器。铎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铎的基本形制似铙,但比铙小,体短,口部呈凹弧形,顶部有长方形内空的銎,可以用来装纳木柄。战国铎的基本式样有外卒铎和郢率铎。外卒铎腔内有小环为舌,口部甚曲似錞于。郢率铎不附舌,口部曲势稍浅。 句鑃:是祭祀、宴飨时用之乐器。形似铎而狭长,月牙形口。使用时口朝上,乎执柄,以槌敲击发声。句鑃在古籍中没有这个名词,但在现存的句鑃真器中,有“择其吉铸句鑃,以享以孝”之铭句。它盛行于春秋时代南方吴越等地。成组使用,有七器、十一器为一组的。形制变化不大,战国早期为深腔扁方柄式,春秋晚期为铙形圆杯式。 52青铜器在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鼓多为木质,少数为铜质,用于作战,是指挥军队进攻、退却的号令,亦为宴会、祭祀的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将它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周札·春官·龠章》中载:“掌土鼓幽龠”,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考工记》:“珲人为皋陶”皋陶即为木制鼓。 最早的铜鼓起于商。现存青铜鼓仅两件,都是商代晚期之器。其中一件是1977在年湖北省崇阳县出土的铜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横置鼓面,鼓面为椭圆形,素面。鼓身饰云雷纹和乳钉纹,上面为凹面瓷枕形,下部为方圈足,圈足每面正中镂空一豁口,形成四角足。铜鼓沿用时间较长。另一件是“双鸟纽神怪神纹鼓”(见于《删订泉屋》图40),鼓高80.8厘米。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土较多秦汉铜鼓。但不属于中原青铜文化。 53青铜兵器有哪些品类,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最早常见的有戈、矛、铍、戟、钺、戚、剑、镞、刀、胄等。多有铭文。戈:古称“勾兵”,是用钩杀方式作战的长兵器,由戈头、冒和?组成。由于持续流行1500年,戈头的式样极多,分类也较为复杂,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也很明显,有的戈上还有铭文。戈头按形状可分为直内戈(4种,商代)、曲内戈(3种,商代)、銎内戈(4种,商代晚期)、三角援戈(2种,商代晚期)、条形短胡戈(2种,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圭援戈(4种,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短援阔内戈(2种,春秋)、狭援长胡戈(3种,春秋战国)、内刃戈(4种,战国中晚期)。 ?是戈、矛、戟长兵器尾端的部件,可以把长兵器插在地上。?的做工一般都很精致,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装饰纹样,有的还采用鎏金处理。 矛、铍:用于冲刺的长兵器,矛头分锋刃与较两部分。商早期的矛多为窄刃,商晚期、西周、春秋初的矛多阔刃),春秋中、晚期又流行窄刃带血槽的矛,但形制有很大变化。矛头配上藤竹制成的?长约2米多长。矛的基本式样可分为狭叶刀矛(2种,商代早期)、阔叶刀矛(4种,商代晚期2种,春秋早期、中期各1种)、 铍把剑像矛一样装配起来使用,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类矛长兵器.铍形很像扁茎剑,但茎特阔。以前有出土物多被误称为剑。 戟:戟是在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解文说字》:“戟,有枝兵也。”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戟是戈与矛的结合,以刺击,亦可钩击;少数戟是矛和刀的结合体。最早的戟就是戈、矛分体戟,始于商代。周代盛行戈矛合铸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流行的戟式样不同,时代特征很强。还有多戈戟,即戟的正常结构下面又加铸了一二件无内的戈,以增强了戟的杀伤力。戟上常有铭文。整体合铸戟有3种基本式样,都是西周早期之器形。联体合装戟有5种基本式样,都是战国早期之器形。多戈戟有3种基本式样,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之器形。 铖:钺是用于砍杀的兵器或刑具。形似大斧,刃部多为圆弧形,身部有穿孔,可安装长柄。铖身雕有精致的纹饰,与一般的兵器不同,可能是与用于仪仗有关。有的器身上刻上铭文。钺有11种基本式样,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种,商代早期之器形2种,商代晚期之器形3种.西周早期之器形4种,战国中期之器形1种。 戚:戚也是斧类一种,但多用于乐舞时的道具,戚面上多有精美的纹饰,故商代多华贵之“戚”,多狰狞镂空之“钺’。戚有8种基本式样,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种,商代早期之器形2种,商代晚期之器形3种,西周早期之器形2种。 剑:短兵器,始于商,盛于战国,流行于秦汉。汉代铁剑出现后,青铜剑才逐渐消失。剑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剑式样。春秋时期,剑的佩带要分等级。例如,“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所以青铜剑也按长短重量分为上制、中制、下制三个级别。青铜剑是武器,也是信物与礼品,其复合金属工艺二次浇铸成器及硫化铜防锈工艺为世界先进技艺,至今仍犀利精美、金光熠熠。 剑流行于春秋之南方,以“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最名贵精良。《周札·考工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香也”。 剑的形制分为短剑(2种,西周早期)、无格圆茎剑(3种,春秋早中期)、无格斜从扁茎剑(3种,春秋晚期)、厚格剑(3种,春秋战国)、薄格剑(2种,战国早期)五类。 刀:短兵器,始于商,流行于西周。刀的形制有短柄翘首刀、长?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几大类。古玩行一般称为大砍刀和三角形双刃刀。大砍刀身长宽平单刃,刀锋上卷,或呈弯勾状,或呈翘首状,有的刀背起脊,宜于斩砍劈杀,是商代流行的式样。 三角形双刃刀,刀身呈三角形,有中脊,刀身较短,双刃直柄,柄端为扁圆环状或铃状,也有为兽首形的。这类刀宜于格斗,流行商代至战国时期。 商周大砍刀在造型上一般为直背、凸刃、刀向后勾或翘起;还有环首刀式。春秋时期的大砍刀多为凹刃。背有肩。 胄:胄即金属头盔,汉代后叫“兜鏊”,作战时用于防护头部.基本形制为帽形,有的帝护耳,顶部有一管,可安插缨饰。青铜胄在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以后逐渐被铁宵所代替。商代铜胄为帽形,正中起脊棱,左右对称,后脑部分伸至颈部,左右下伸成为护耳。胄的正面装饰有兽面纹;顶部有一管,可安插缨饰。 西周铜胄,有的出纵脊,有的就是平素不出棱脊,胄顶正面有的置管,也有置环钮或者置方纽的。胄面多为平素无纹饰,也有的在前沿饰有凸泡钉。 春秋战国铜胄,与西周铜胄差不多,只是护耳下面有小组环,可以系皮条扎紧,防止脱落。 54符有何用途,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符是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战国时改用铜制,上有文字,一符剖为两半,分存于两方,使用时两半相合,叫合各个地方,表示来传达命令的人是可信的,持另一符的人必须执行。 战国时,调动军队的符是铜铸虎形。现存虎符有“杜虎符”(西安出土),“新郭虎符”、“阳陵虎符”。“阳陵虎符”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兵符,上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铜制兵符沿用到隋朝。 55铜度量衡有哪些品类,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铜度量衡有铜量、尺、铜权等,还有刻着官方发布诏书的铜诏版。 铜量:测量谷物体积的工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传世的铜量,形状不一样,以战国、秦、汉时期的官方量具居多。如齐国的“子禾子釜”、秦国的“商鞅方升”、“始皇方斗”、新莽“嘉量”、“漯仓平斛”等。 尺:测量长度的工具。一般多见木尺、寸尺,战国时始有铜尺。铜尺一端有圓孔,以便系绳。古代尺较短,战国时期,楚国的寿州铜尺,实长22.5厘米。东汉时期的鎏金镂花铜尺,实长23.6厘米。 铜权:测量质量的工具,用途与砝码相同。战国时期,有木衡杆和铜环权,楚国铜权为圆环形,泰国铜权大多是馒头形,亦有瓜棱形。汉代铜权是砝码或环权,一般以大小不等的5个为一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有一套五枚一套的新莽铜环权,除最小的一枚没有字铭外,其他四枚都有刻铭,最大一枚自名量值为“十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东汉大司农铜权,实测自重为2996克。汉代还有用钱币作为衡量的权,在钱纹上有一铢、二铢、三铢,以及一两至一斤的,在凤凰山汉墓出土过一件重16铢铜环权。 三国至宋代铜权很少发現。发现最多的是元代铜权。元代铜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椭圆形铜权,另一种是六棱形铜权,都是倒梯形方纽,纽孔不规则.可以用来穿系绳悬挂。权身正面铸有阴文年款和铸权机构,背面铸有阴文——权的重量。还有私家作坊铸造的铜权,其形制相同,权身正面加铸了造权地点,背面加铸了私家作坊的姓记。椭圆形铜权均为覆圆盘肩,叠涩形圆纽。六棱形铜权或叠涩形圆纽座,或为六棱面须弥座。有的是阴文缠枝纹,有的是素面。 诏版:是刻有诏书的铜版。一般将有关度量衡的诏书直接刻在铜板上,再嵌到衡器上。传世和出土的秦诏版很多,秦诏版上刻有小篆书体6行,40个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国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56青铜禁、俎的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青铜禁、俎是形制比较奇怪的青铜器,属于礼器,其实用功能却是家具。 禁:放酒尊的小座子,属于礼器。《仪礼·士冠礼》:“两庑有禁。”在传世和考古中发现的青铜禁不多。其式样有三种,第一种是方箱式,禁面中央有圆形突出,可以和卣下面的圈足相套在一起.四个方面都有壁,侧壁面上各有两个方孔。西周的方足簋之座就是与簋合铸的禁。实物见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鸟纹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二种是长方形,四壁均有镂空的栏,案面上有三大椭圆形的孔,孔有周边,无足。实物是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的“龙纹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三种是长方形,禁的四个边和禁的四个壁多采用多层透雕蟠龙纹,其上有12条大龙,器下有10只爬行的虎为足。实物是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透雕龙纹禁”,是春秋中期之器形。 俎(音“组’’):是切肉、放肉的小案子,属青铜家具,俎的基本形制是长方形的小案子,案面中心微下凹,案头两边是壁形足。属于礼器,经常和鼎、豆相连。《周礼·膳夫》:“王曰一举,鼎十二,物易皆有俎。”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俎都很少。一般来说,有壁形足的,是商代晚期之器,如是四支足者,是西周早期之器;也有案面下附铃的,也是西周早期之器。 57带钩为什么值得收藏? 答:带钩是古人扣拢腰带之钩,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配件,西周时传入中原,盛行于战国、汉代。南北朝以后由于改用铰具(带扣)的革带或蹀躞带,带钩才逐渐消失。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当时使用带钩的情况说:“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表明当时是采用钩与环扣相扣合的办法来结束革带的,也同时说明满堂的宾客每人所系的带钩式样新奇、装饰华丽,而相互炫耀没有一件是相同的。带钩多以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玉、铁制作的,铜带钩中有的很高档,做工精巧,并采用鎏金、错金银及镶嵌玉石等于段进行装饰。因是人们随身之物,所以备受重视,除实用功能外,审美甚至炫耀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带钩的构造是以钩、颈、体、姐四部分组成,为了使用方便,带钩的侧面必须做成与身体相适应的弯度,式样有条形、棒形、琵琶形、古琴形、琵琶形、龙凤形、虎形、竹节形、匙形等多种。飞雁形、兽形等,大的带钩有长达40—50厘米,小的仅长2厘米,但以长10厘米左右的较为常见。郑州二里岗一地出土各式带钩达50多件,其中典型作品有“错金嵌玉龙铜带钩”,另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错银镶绿松石铜带钩”也是当时有代表性的作品。 战国和汉代带钩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是战国带伪背面的纽于后,而纽呈钉子状;汉代带钩的纽居中,纽呈菌状。年代越往前,纽的位置越靠后。第二,是带钩的正面嵌松石者,多为战国时期;嵌金银者,多是汉代。第三,是战国带钩的钩首角度比较大,汉代带钩的钩首角度比较小,与钩面近于平行。 51青铜乐器有哪几种,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常见的青铜乐器除钟外,还有钲、铙、鼓、錞于、铃、铎,句鑃等。 钲:是打击乐器,外形似铙,却比铙体狭长;形似钟,却有长柄可用于执;用时钲口朝上。柄插入木柄中,以木槌敲击。它用于行军队列起止步伐。钲有小件,重量在几千克至十几千克。但也有大件。1978年在宁乡发现一件钲,重109千克,通高89厘米。1983年在宁乡又发现一件钲,重222. 5千克,通高103厘米。钲始见年代不明,在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出土,一般定为西周至春秋年间之器。主纹一般用变形的大兽面纹和卷体龙龙纹组成,四周有边框,框內边饰浮雕的鱼纹、虎纹、象纹、火纹,口沿中部常装饰有虎纹、象纹和双尾龙纹。钲的基本形制变化不大,柄的形状有变化,由此构成4种式样。 饶:是最早的打击乐器,形似铃,却比铃大,体短宽,上侈下敛,月牙形口朝上,有短柄,柄端可安木把,便于执握,用槌敲击。形制变化不大,有3种基本式样。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为大、中、小三件为一套,花纹多在腰部,铭文多于口内一侧。妇好墓出土一套五件的铙,由此可知铙不仅用于军旅,也用于祭祀和宴乐。因商代时有铙而无钟,周代有钟却无铙,故侥为钟之先型。 錞(音“纯”)于:即錞,打击乐器,是与鼓相配合的古代军乐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圆如椎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錞于的基本形制为形似圆筒,上大而下小,顶上有纽,纽多为虎、马等,以绳悬之,如同钟一样可以用槌敲击发声,下部中空。基本式样有6种。錞于-多出土于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始于春秋,流行至汉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战国晚期的虎妞錞于,器顶有圈形突缘,中央立一虎形纽,肩膨出,腹內收,外亦饰虎纹。此錞于极为罕见。 铃:是青铜乐器。《周礼·春官·巾车》载:“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铎(音“夺”):撞击乐器,《说文}:“铎,大铃也”,可知铎似铃,却比铃大,同时铎有柄有舌,持柄振舌,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朱骏声说过:“按金口金舌为金铎,所以奋武车”,故铜铎与鼓均为军乐器。铎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铎的基本形制似铙,但比铙小,体短,口部呈凹弧形,顶部有长方形内空的銎,可以用来装纳木柄。战国铎的基本式样有外卒铎和郢率铎。外卒铎腔内有小环为舌,口部甚曲似錞于。郢率铎不附舌,口部曲势稍浅。 句鑃:是祭祀、宴飨时用之乐器。形似铎而狭长,月牙形口。使用时口朝上,乎执柄,以槌敲击发声。句鑃在古籍中没有这个名词,但在现存的句鑃真器中,有“择其吉铸句鑃,以享以孝”之铭句。它盛行于春秋时代南方吴越等地。成组使用,有七器、十一器为一组的。形制变化不大,战国早期为深腔扁方柄式,春秋晚期为铙形圆杯式。 52青铜器在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鼓多为木质,少数为铜质,用于作战,是指挥军队进攻、退却的号令,亦为宴会、祭祀的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将它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周札·春官·龠章》中载:“掌土鼓幽龠”,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考工记》:“珲人为皋陶”皋陶即为木制鼓。 最早的铜鼓起于商。现存青铜鼓仅两件,都是商代晚期之器。其中一件是1977在年湖北省崇阳县出土的铜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横置鼓面,鼓面为椭圆形,素面。鼓身饰云雷纹和乳钉纹,上面为凹面瓷枕形,下部为方圈足,圈足每面正中镂空一豁口,形成四角足。铜鼓沿用时间较长。另一件是“双鸟纽神怪神纹鼓”(见于《删订泉屋》图40),鼓高80.8厘米。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土较多秦汉铜鼓。但不属于中原青铜文化。 53青铜兵器有哪些品类,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最早常见的有戈、矛、铍、戟、钺、戚、剑、镞、刀、胄等。多有铭文。戈:古称“勾兵”,是用钩杀方式作战的长兵器,由戈头、冒和?组成。由于持续流行1500年,戈头的式样极多,分类也较为复杂,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也很明显,有的戈上还有铭文。戈头按形状可分为直内戈(4种,商代)、曲内戈(3种,商代)、銎内戈(4种,商代晚期)、三角援戈(2种,商代晚期)、条形短胡戈(2种,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圭援戈(4种,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短援阔内戈(2种,春秋)、狭援长胡戈(3种,春秋战国)、内刃戈(4种,战国中晚期)。 ?是戈、矛、戟长兵器尾端的部件,可以把长兵器插在地上。?的做工一般都很精致,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装饰纹样,有的还采用鎏金处理。 矛、铍:用于冲刺的长兵器,矛头分锋刃与较两部分。商早期的矛多为窄刃,商晚期、西周、春秋初的矛多阔刃),春秋中、晚期又流行窄刃带血槽的矛,但形制有很大变化。矛头配上藤竹制成的?长约2米多长。矛的基本式样可分为狭叶刀矛(2种,商代早期)、阔叶刀矛(4种,商代晚期2种,春秋早期、中期各1种)、 铍把剑像矛一样装配起来使用,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类矛长兵器.铍形很像扁茎剑,但茎特阔。以前有出土物多被误称为剑。 戟:戟是在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解文说字》:“戟,有枝兵也。”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戟是戈与矛的结合,以刺击,亦可钩击;少数戟是矛和刀的结合体。最早的戟就是戈、矛分体戟,始于商代。周代盛行戈矛合铸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流行的戟式样不同,时代特征很强。还有多戈戟,即戟的正常结构下面又加铸了一二件无内的戈,以增强了戟的杀伤力。戟上常有铭文。整体合铸戟有3种基本式样,都是西周早期之器形。联体合装戟有5种基本式样,都是战国早期之器形。多戈戟有3种基本式样,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之器形。 铖:钺是用于砍杀的兵器或刑具。形似大斧,刃部多为圆弧形,身部有穿孔,可安装长柄。铖身雕有精致的纹饰,与一般的兵器不同,可能是与用于仪仗有关。有的器身上刻上铭文。钺有11种基本式样,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种,商代早期之器形2种,商代晚期之器形3种.西周早期之器形4种,战国中期之器形1种。 戚:戚也是斧类一种,但多用于乐舞时的道具,戚面上多有精美的纹饰,故商代多华贵之“戚”,多狰狞镂空之“钺’。戚有8种基本式样,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种,商代早期之器形2种,商代晚期之器形3种,西周早期之器形2种。 剑:短兵器,始于商,盛于战国,流行于秦汉。汉代铁剑出现后,青铜剑才逐渐消失。剑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剑式样。春秋时期,剑的佩带要分等级。例如,“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所以青铜剑也按长短重量分为上制、中制、下制三个级别。青铜剑是武器,也是信物与礼品,其复合金属工艺二次浇铸成器及硫化铜防锈工艺为世界先进技艺,至今仍犀利精美、金光熠熠。 剑流行于春秋之南方,以“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最名贵精良。《周札·考工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香也”。 剑的形制分为短剑(2种,西周早期)、无格圆茎剑(3种,春秋早中期)、无格斜从扁茎剑(3种,春秋晚期)、厚格剑(3种,春秋战国)、薄格剑(2种,战国早期)五类。 刀:短兵器,始于商,流行于西周。刀的形制有短柄翘首刀、长?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几大类。古玩行一般称为大砍刀和三角形双刃刀。大砍刀身长宽平单刃,刀锋上卷,或呈弯勾状,或呈翘首状,有的刀背起脊,宜于斩砍劈杀,是商代流行的式样。 三角形双刃刀,刀身呈三角形,有中脊,刀身较短,双刃直柄,柄端为扁圆环状或铃状,也有为兽首形的。这类刀宜于格斗,流行商代至战国时期。 商周大砍刀在造型上一般为直背、凸刃、刀向后勾或翘起;还有环首刀式。春秋时期的大砍刀多为凹刃。背有肩。 胄:胄即金属头盔,汉代后叫“兜鏊”,作战时用于防护头部.基本形制为帽形,有的帝护耳,顶部有一管,可安插缨饰。青铜胄在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以后逐渐被铁宵所代替。商代铜胄为帽形,正中起脊棱,左右对称,后脑部分伸至颈部,左右下伸成为护耳。胄的正面装饰有兽面纹;顶部有一管,可安插缨饰。 西周铜胄,有的出纵脊,有的就是平素不出棱脊,胄顶正面有的置管,也有置环钮或者置方纽的。胄面多为平素无纹饰,也有的在前沿饰有凸泡钉。 春秋战国铜胄,与西周铜胄差不多,只是护耳下面有小组环,可以系皮条扎紧,防止脱落。 54符有何用途,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符是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战国时改用铜制,上有文字,一符剖为两半,分存于两方,使用时两半相合,叫合各个地方,表示来传达命令的人是可信的,持另一符的人必须执行。 战国时,调动军队的符是铜铸虎形。现存虎符有“杜虎符”(西安出土),“新郭虎符”、“阳陵虎符”。“阳陵虎符”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兵符,上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铜制兵符沿用到隋朝。 55铜度量衡有哪些品类,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铜度量衡有铜量、尺、铜权等,还有刻着官方发布诏书的铜诏版。 铜量:测量谷物体积的工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传世的铜量,形状不一样,以战国、秦、汉时期的官方量具居多。如齐国的“子禾子釜”、秦国的“商鞅方升”、“始皇方斗”、新莽“嘉量”、“漯仓平斛”等。 尺:测量长度的工具。一般多见木尺、寸尺,战国时始有铜尺。铜尺一端有圓孔,以便系绳。古代尺较短,战国时期,楚国的寿州铜尺,实长22.5厘米。东汉时期的鎏金镂花铜尺,实长23.6厘米。 铜权:测量质量的工具,用途与砝码相同。战国时期,有木衡杆和铜环权,楚国铜权为圆环形,泰国铜权大多是馒头形,亦有瓜棱形。汉代铜权是砝码或环权,一般以大小不等的5个为一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有一套五枚一套的新莽铜环权,除最小的一枚没有字铭外,其他四枚都有刻铭,最大一枚自名量值为“十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东汉大司农铜权,实测自重为2996克。汉代还有用钱币作为衡量的权,在钱纹上有一铢、二铢、三铢,以及一两至一斤的,在凤凰山汉墓出土过一件重16铢铜环权。 三国至宋代铜权很少发現。发现最多的是元代铜权。元代铜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椭圆形铜权,另一种是六棱形铜权,都是倒梯形方纽,纽孔不规则.可以用来穿系绳悬挂。权身正面铸有阴文年款和铸权机构,背面铸有阴文——权的重量。还有私家作坊铸造的铜权,其形制相同,权身正面加铸了造权地点,背面加铸了私家作坊的姓记。椭圆形铜权均为覆圆盘肩,叠涩形圆纽。六棱形铜权或叠涩形圆纽座,或为六棱面须弥座。有的是阴文缠枝纹,有的是素面。 诏版:是刻有诏书的铜版。一般将有关度量衡的诏书直接刻在铜板上,再嵌到衡器上。传世和出土的秦诏版很多,秦诏版上刻有小篆书体6行,40个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国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56青铜禁、俎的器形有何时代特点? 答:青铜禁、俎是形制比较奇怪的青铜器,属于礼器,其实用功能却是家具。 禁:放酒尊的小座子,属于礼器。《仪礼·士冠礼》:“两庑有禁。”在传世和考古中发现的青铜禁不多。其式样有三种,第一种是方箱式,禁面中央有圆形突出,可以和卣下面的圈足相套在一起.四个方面都有壁,侧壁面上各有两个方孔。西周的方足簋之座就是与簋合铸的禁。实物见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鸟纹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二种是长方形,四壁均有镂空的栏,案面上有三大椭圆形的孔,孔有周边,无足。实物是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的“龙纹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三种是长方形,禁的四个边和禁的四个壁多采用多层透雕蟠龙纹,其上有12条大龙,器下有10只爬行的虎为足。实物是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透雕龙纹禁”,是春秋中期之器形。 俎(音“组’’):是切肉、放肉的小案子,属青铜家具,俎的基本形制是长方形的小案子,案面中心微下凹,案头两边是壁形足。属于礼器,经常和鼎、豆相连。《周礼·膳夫》:“王曰一举,鼎十二,物易皆有俎。”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俎都很少。一般来说,有壁形足的,是商代晚期之器,如是四支足者,是西周早期之器;也有案面下附铃的,也是西周早期之器。 57带钩为什么值得收藏? 答:带钩是古人扣拢腰带之钩,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配件,西周时传入中原,盛行于战国、汉代。南北朝以后由于改用铰具(带扣)的革带或蹀躞带,带钩才逐渐消失。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当时使用带钩的情况说:“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表明当时是采用钩与环扣相扣合的办法来结束革带的,也同时说明满堂的宾客每人所系的带钩式样新奇、装饰华丽,而相互炫耀没有一件是相同的。带钩多以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玉、铁制作的,铜带钩中有的很高档,做工精巧,并采用鎏金、错金银及镶嵌玉石等于段进行装饰。因是人们随身之物,所以备受重视,除实用功能外,审美甚至炫耀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带钩的构造是以钩、颈、体、姐四部分组成,为了使用方便,带钩的侧面必须做成与身体相适应的弯度,式样有条形、棒形、琵琶形、古琴形、琵琶形、龙凤形、虎形、竹节形、匙形等多种。飞雁形、兽形等,大的带钩有长达40—50厘米,小的仅长2厘米,但以长10厘米左右的较为常见。郑州二里岗一地出土各式带钩达50多件,其中典型作品有“错金嵌玉龙铜带钩”,另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错银镶绿松石铜带钩”也是当时有代表性的作品。 战国和汉代带钩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是战国带伪背面的纽于后,而纽呈钉子状;汉代带钩的纽居中,纽呈菌状。年代越往前,纽的位置越靠后。第二,是带钩的正面嵌松石者,多为战国时期;嵌金银者,多是汉代。第三,是战国带钩的钩首角度比较大,汉代带钩的钩首角度比较小,与钩面近于平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