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病中湿热证的治法和胡黄连的应用

 hope1234 2015-03-26
这次我回到渭南小驻,恰巧赶上“正安青年医师培养计划”的师带徒活动,虽然计划中的学生只有四个,可是老师那里学习的人很多,跟我去年去的情景相仿,屋前屋后总是熙熙攘攘的学生。
自从上次孙老师累病了后,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之下,孙老师每天只看上半天,晚上就不看病了。即便如此,结束上午的门诊最迟也要到下午一两点钟。紧接着便是由一位师兄主持讲解的“医案分析”,主要是讨论当天的4-6个医案,从医案书写、病史、有效信息的提取,到医案的辩证思路等方面进行,也让在座的学生都各抒己见,我在的那几天是由台湾陈师兄主持的。接着每天晚上7点再开始讨论医案、包括孙老师每日专题。
短短的这几天,我有幸学习了“通降阳明法和叶氏茯苓饮的专题”、“麻杏石甘汤极其类方专题”、 “柴胡汤及其类方专题”、以及“杂病中湿热证的治法和胡黄连应用专题”。
现在就最后一个专题的学习知识点回顾温习。“学而不厌熟”“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孙老师说湿热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脾气加相火。“如油裹面”是形容湿热的难治。热因湿而缠绵不易去。老师说热代表一张生长、膨胀、浮,湿代表重浊和缠绵,容易阻滞气机。对于湿热的危害,老师比喻成酵母的性质,在热的环境下自然生长,就如同热的性质是浮长一样。凡是能自行长大的东西都是热,因为寒性是收敛,凝滞的。比如说妇科肿瘤、囊肿以及炎症引起的增生等,往往都是湿热,至少是热。再如皮肤上的痘痘,是湿热加风的居多,白癜风一般是风,而高出于皮肤的那就是湿热。红、湿、流水、瘙痒等都归于湿热,包括体重的急剧加重也是。因此,对于湿热病人,饮食一定要清淡,不能助长体内的湿热环境。对于湿热的治法是分离湿热。当然湿热也要看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治疗有所不同。对于湿而言,风能胜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能燥湿等,一般在上焦用风药和芳香化湿;在中焦用苦温燥湿,如苏叶梗、苍术、厚朴等,加上苦寒药,这属于辛苦温法。湿热病中避免使用甘凉。

湿热的病理表现一般是“胀”,是气不通形成的一种症状。因此可以使用理气药的陈皮、大腹皮、槟榔、厚朴之类。在中上焦表现是恶心、呕吐、纳呆等用芳香化湿。在下焦则需要淡渗利湿如茯苓、泽泻、薏米之类。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分离湿和热。湿热的分离以小便的增加(尿多了或者尿量多了)为标志,小便未增加说明气机仍然未通。湿阻气机则阳气不得宣通。因此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说的就是湿阻气机的道理。因此,归纳起来,上焦治法为芳化、中焦为苦温,下焦为淡渗。
对于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可以这样鉴别:如湿重则可能表现出虚寒的假象,如唇舌淡;如热重则可能表现阳热的假象,如脸红,手红,等。对于湿重,可以用蚕沙、枳壳、大腹皮、槟榔、化湿、泽泻、厚朴,苍术等;对于热重则以苦寒药居多;对于湿热胶结,可用大黄、胡黄连、山栀子、木通,皂角子等。
对于湿热为何要攻下,叶天士如是看待: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亦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无湿也。”-----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对于胡黄连的用法,《本草正义》说与川黄连同功效。唯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内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疽疮等症,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病积腹之实证,亦可用之。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
胡黄连使用后容易开胃气,出现较强饥饿感。但是服用胡黄连期间,绝对要忌口生冷、肥腻。因生冷增湿,肥腻增热。如未忌口湿热不易除,反而容易腹泻。在使用胡黄连时,谨慎使用风药包括青蒿,因为风药升提,容易使大便成形;谨慎使用温补药,温升药物如黄芪,亦是如此。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湿热要从三焦水道而退。
湿热的形成主要在中焦脾胃,主要原因是脾虚或者饮冷所致,湿热下注后则在下焦。当然湿邪久居容易化热,也是湿热。

【来自(汗牛塞屋)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