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资料

 tuzididie 2015-03-27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应试教育使他们学习压力增大,家庭冲突和离婚率上 升使他们许多人得不到家的温馨,不适当的化妆品广告和增高药品广告使他们自信心受到冲击, 暴力或性色彩影视和各种游戏软件使他们行为受到多角度的不良作用。 发达国家的心理问题发生 率 12.4~21.8%,发展中国家在 10.4~37.6%。国内的调查资料显示,1995 年,北京、上海、西安 和成都抽样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 10%~30%之间, 以我国目前有 4~5 亿儿童 青少年计算,约有 4~6 千万儿童青少年有精神健康问题。然而在这些心理问题中,90%的问题是 焦虑和品行问题。其他为儿童孤独症、语言发育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等。自上世纪中期以来, 青少年的自杀率翻了 4 倍,由 10 万分之 2.5 上升到 10 万之 11.2,目前青少年的各种死亡原因 中,12%是由自杀所致。

一、情绪障碍
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的一组疾病。儿童情绪分化不明显,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类型 逐渐与成人接近。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增多;情绪发展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

1、焦虑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个体在儿童期由于其社会心理 的发育遭受到创伤、 挫折和失败的结果。 有的儿童常表现为过度担心自己的能力、 过分需要安慰、 害怕黑暗、 害怕其依恋对象受伤害以及躯体症状的亚临床焦虑, 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往往表现成绩 不理想,害怕考试等。儿童青少年不仅有亚临床焦虑,焦虑障碍也占有约 1%~8%,且呈慢性病程, 平均四年,缓解率低,到成年时部分可转抑郁,也有一部分合并抑郁、恐怖、强迫等。焦虑障碍 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为主要体验的情绪障碍。美国的 DSM-IV 中焦虑障碍不仅指儿童分离焦 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过度焦虑障碍(overanxiety disorder,OAD)、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也包括恐怖性焦虑障碍、社交性焦虑 障碍。SAD 多发生在 6 岁以前;患病率 2.4~4.7%,表现当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出现明显的 焦虑,主诉躯体不适,拒绝上学,常合并 GAD,长大后易出现抑郁、惊恐障碍。GAD(3.7%)过 分地、广泛地担心自己的社交、学业,需要家人一再地安慰和保证。青少年期可合并抑郁障碍, 病程呈慢性, 常持续到成年。 儿童恐怖性焦虑障碍是在儿童心理发育中常见的问题, 表现对死亡、疾病、自然事件如黑暗、学校、广场、高空恐惧等。社交性焦虑障碍(0.9~1.1%)特点,害怕成 为注意的焦点, 并有明显的回避。 最近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一项全球五大洲的流行病学研究资 料表明, 青少年是焦虑的高发期, 要比抑郁早十年, 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方向将是焦虑障碍。 初中生是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过度,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生心理冲突和异 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

国外近年来对儿童青少年的焦虑障碍的研究日益增多、深入,认为是一种患病率高、对儿 童青少年功能影响大的心理问题。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几项流行病学调查表表明;儿童青少 年焦虑障碍患病率为 10%~20%, 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之一。 Kaller 研究报道焦虑障碍常呈慢 性病程,缓解率低,预后差,Silberg 研究早期积极的干预危险因素,可以使儿童焦虑发展到抑 郁的情况减少。

2、抑郁是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情绪问题,持续而显著的低落则成为障碍。抑郁症多见于成 年人,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是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抑郁症主要包括重性抑郁障碍(MDD) 和心境恶劣障碍(DD),国外调查儿童 MDD 的患病率 2%,青少年 4~8%。儿童 DD 的时点患病率 0.6~1.7%,青少年 1.6~8.0%。女性大于男性 2:1。 情绪低落是 MDD 的核心症状,儿童的情感肤 浅,言语表达欠缺,注意观察面部表情,多数有头痛、胸痛、胃痛、腹痛、视力模糊等不适主诉。 与成人不同,儿童青少年较多出现行为问题,植物神经症状相对少,有攻击、破坏、暴力、多动、 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品行障碍。DD 表现较轻,但病程慢长,1 年以上,可以表现易激惹而没 有抑郁。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常合并物质滥用、焦虑障碍、品行障碍、人格障碍。复发率 5 年内达 70%,成年后将近一半 MDD 复发,也容易发生人格和其他精神障碍。3、强迫症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冲突导致患儿紧张不安,十分痛 苦, 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克服, 常伴有焦虑、 抑郁情绪, 合并多动症、发音抽动症。 患病率 1~2%, 男性多于女性,起病 6 岁以后,10~14 岁多见。强迫思维反复考虑无意义的事情、反复回忆,强 迫动作反复检查、洗手等。当周围人打断他们的时候,会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甚至有冲动行为。

二、行为障碍

关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目前分类较混乱,精神病学家讲的行为障碍包括多动障碍、品 行障碍(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1、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国外患病率 3.3%,特征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持久性, 行为冲动、不顾及后果。起病 7 岁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长大后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 年。智力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低下。男女比例(6~9):1。

2、对立违抗性障碍多见于 10 岁以下儿童,患病率 2~16%。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 挑衅行为,经常说谎、发脾气、报复,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的攻击行为。

3、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出现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一类 行为障碍。国外患病率 3.3%,男孩高于女孩为 6:1,13 岁为高发年龄。主要表现为说谎、逃学、 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行为。可以伴随多动障碍、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智 力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10 岁前出现的称为儿童期发作型,多数单独行动。10 岁以后出现 称为少年期发作型,多为结伙行动,称为社会化型、团伙型。

儿童青少年行为是相当复杂的,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社会学、医学、公共卫生、 法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联系。下面我们从教育、行为学角度介绍国内外对 青少年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国外分娱乐冒险(指赛车、爬山、探险、滑雪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 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刺激、娱乐等愿望和要求的一些行为。);问题冒险(指可造成对自身身 心伤害的冒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肥胖和厌食、贪食、自残、自杀等;以 及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危及他人生命与财产的冒险行为,如纵火、赌博、社区暴力、家庭暴力 以及性侵犯、性滥交等导致的 HIV 感染。)。另外一种分类将危险行为分 4 类:药物、酒精、和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不安全性行为、 青少年怀孕和青少年做父母; 学业低成就、 学校失败和辍学; 违规、犯罪和暴力。美国 90 年代末调查 10~17 青少年,有 50%的人有以上两项行为,10%的人出 现过四项行为。

三、影响因素与对策

1、气质与性格:气质与性格、能力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先天与后天因素。内向、胆 小、回避新事物、依赖、顾虑、不安的人易出现焦虑、恐惧。自我要求过高、敏感的人可出现抑 郁、强迫。

2、遗传因素:子女有焦虑、抑郁,其父母患焦虑、抑郁者较多。天生的神经质素质。多巴 胺、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儿童内向行为问题有关。

3、成长的因素:早熟的女孩面临更多的情感问题、自我意象较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 进食障碍。在同伴中更受欢迎,更可能介入违规活动,如滥用药物和酒精,较早的性行为,与年 长的男性青少年在一起。早熟的男孩有较多的自我肯定,更受同伴的欢迎,同时具有更大的违规 乱纪行为,如滥用药物和酒精、逃学以及过早的性活动,更可能从事反社会的行为。晚成熟的男 孩自尊低,有较强的不满足感,更易出现焦虑、抑郁和适应不良。

4、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扩展型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和谐家庭的子 女温顺、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不和谐家庭夫妻争吵、抱怨、打架给孩子以不安 全感,容易出现孤僻、退缩、胆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征,有的子女因效妨作用,易出现说谎、 打架、 反社会行为, 严重时出现违法犯罪。 大家庭中有更多不和谐因素,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溺爱、 过度保护,易产生自我中心、不尊重父母,甚至有更多的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容易出现抑郁、暴 力倾向。亲子关系对子女性格影响明显,正常稳定的依恋,为子女提供了安全、丰富、充满活力 的生活环境,性格会健康发展。如果父母是拒绝和控制的方式,子女在不安全依恋关系下,出现 焦虑的风险加大,易导致不良的性格。

5、学校环境:学校影响有双重性,过重的学习负担、同伴偏差行为榜样、不恰当的学校控 制、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可以造成学生焦虑、抑郁、性格改变、吸烟、打架等。良好的师生关 系、严谨科学的校风、对学生的积极期望、高度的关怀、有目的的支持、有效的监控、重视个体 参与到群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社区环境:目前刚开始研究,不同种族、城市与乡村、发达与落后地区对青少年的影响 各不相同。城市化加速、住房质量、学校的设施、公园和娱乐区域、商业和交通设施的不同,邻 居的安全与安宁。都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父母、邻居、教师、警察等成年 人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间接影响。现在的网络化、信息化、大众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目标。需要各学科、社会各界共同 关心,协调合作,努力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教育成年人改善亲子关系,减少 家庭冲突,培育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及早干预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加强学校和社区中的保护 性因素,达到 2010 年逐步降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做出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