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范县《夯歌》,个人觉得可以申请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视频)

 东篱园主 2015-03-27




夯歌,打夯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歌,又名硪号在黄河流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原来简单的硪号发展而来。夯歌有应唱和对唱之分,目的是通过唱歌调整节奏,起到步调一致、振奋精神的作用。

本视频拍摄者专门集合起范县某乡村里以前从事打夯的人员(平均年龄60岁)拍摄这部纪录片,留下多少年来人民的劳动智慧和文化遗产,为大家再现30年前人工打夯的激情岁月……


本视频由范县尚嘉剧组拍摄制作。


本视频由范县尚嘉剧组拍摄制作。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乡土风情,他们这种做法挺好,拍摄制作者有心了,赞一个。

伴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童年时候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好些口口相传的歌谣、号子等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毕竟,这也是一种文化,个人觉得完全有资格申请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了。

打夯现场画面

王文彬《夯歌》(油画)


夯  歌


现在,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很少听到打夯的号子了。

记得小时候,像现在春夏之交的季节,雨水少,正是盖房子的好时候。春风习习的晚上,打夯就是农家盖新房的“开幕式”。

打夯一般选在晚上。白天,主家已经叫人挖好了地槽;一擦黑,工地上就掌起了汽灯,把工地的角角落落都照得通亮;一溜小桌上摆上了烟、糖、瓜子,几把壶子沏好了茶叶,村里的青壮年吃过了晚饭,开始陆陆续续地往那里凑,主家忙不迭地让座、递烟。

打夯的晚上像是村子里的节日。孩子们比大人来得还早,除了能像平时一样撒着欢儿地玩闹之外,还能趁机抓一把瓜子,甚至仗着自己的父亲在场蹭一杯茶喝。

夯是用碌碡摽的。一根长柄是掌握夯的“方向盘”,七八根短绳呈放射状分布。“叫夯人”负责掌握方向,其实不用使劲,但他掌握着夯的落点,使地基均匀受力,因此是个技术活。

叫夯难,难在喊号子上。调子是现成的,词是现编的,虽然也有一些常用的词,不是有心人也记不住,因此能叫夯的人就少之又少。

夯歌的特点是节奏鲜明,声调高亢,随着夯歌的节奏,笨重的碌碡被高高地举起,又重重地落下,沿着地槽一圈一圈地砸下去,房屋的轮廓也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

夯歌的词中有时说当天的天气、今年的收成,有时候顺便说说计划生育等大政方针,还可能根据现场的情形马上编出词来,挪揄一下某个偷懒的夯手,现场的观众发出一阵阵轰笑。

打夯的场面感人,还在于它是融洽乡邻关系的最合适场所。如果平时两家因为狗撕猫咬的小事有个什么过结,其中一家要盖新屋了,另一家的男主人到打夯的现场一站,主家就赶紧拿一支香烟递上去,问一声“来了?”,于是两家便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现在条件好了,盖屋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复杂了。打夯已经改成了用电夯,一个人牵着一台机器,“扑哧扑哧”一天便可以搞定一座新房的地基。但在我看来,缺少了打夯的号子,盖屋成了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