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扶阳炙法——“朔望灸”在临床重症治疗中的应用原理初探

 厚德载物乾 2015-03-27

五味古法中医:铁杆中医群体的微信平台
新道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朔望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原理初探



【摘 要】
“朔望”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灸法是传统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将此二者充分结合,形成“朔望灸法”,该法具有舒经通络、调理气血、扶正补虚、祛邪散结的作用,将其做为一种新疗法与中药、化疗相结合,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意义重大。笔者以《黄帝内经》中月相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影响理论及相应针灸治疗理论为论据,论述朔望灸的理论及补泻原理,探讨朔望灸法在治疗恶性肿瘤中原理及合理性。

【关键词】
朔望灸;恶性肿瘤;经络;穴位

《素问·八正神明论》言: “先知日之寒温, 月之盛衰, 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明确提出了月之盛衰对气候、人体的影响。
而《灵枢·岁露论》更云:“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指出了月相的盈亏对人体气血盛衰的影响。“月节律”对针灸治疗理论、补泻原理及其他多种中医疗法及理论均有影响作用,指导辨证论治。

一、朔望月节律的《内经》理论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其中涉及到月相盈亏变化,即在月亮运行的一周中,月相表现出月廓空(月初的朔)、月始生(上旬的上弦)、月满(月中的望)、月始虚(下旬的下弦),到月底的晦,然后重新回到朔的月相盈亏的往复变化[1],而人体气血经络随之也出现盈虚变化:朔月时,气血空虚,机体正气减弱, 至上弦月,气血逐渐旺盛,而月满之时,气血达到了非常充实的阶段,机体正气充盛,肌肉坚实;从下弦月至晦月,人体气血渐衰,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亦衰减[2]。后世清代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四》中释义到:“精,纯至也。月乃阴水之精,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之盈亏,人之形体属阴,精血属水,故其虚实浮沉,亦应于月。”采用取类比象的手法,形象的阐释了月相变化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
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随着朔望月节律变化而呈规律的涨退,经穴也相应地出现规律的开合[3]。《素问·缪刺论》:“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一日”即初一,以此类推,“痏”:针刺的次数)”《素问·刺腰痛》中亦有“以月生死为痏数”针刺应月的治疗方法[3]。而灸法适合于气血凝滞之瘿瘤、瘰疬、癌肿等的治疗。

《医学入门·针灸》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虽然内经中并未提到月相变化对灸法辨证取穴及补泻手法的理论,但是同为经络腧穴,针和灸本为一家,治疗目的一致,因此将朔望月节律应用于艾灸疗法,因时调整补泻手法,同样可以达到舒经通络,气血并调、扶正补虚,祛邪散结的目的。

二、《内经》论述经络治病的补泻原理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又言:“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故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指出了月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及月节律下针灸补泻手法、药石扶正祛邪的偏重宜忌。后世《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四》道:“月生无泻,恐伐其生气也,月满无补,恐重实也。月郭空无治,正气虚而邪气不去也。”月初,“血气始精,卫气始行”,人体精血萌动,如初生之嫩芽,不断增长并渐趋盛大,此时感邪,不可用泻法,否则伤其根本,则气血无生矣,宜采用补法,固本以助祛邪外出;月满之时,“血气实,肌肉坚。”气血旺盛,有病者正能制邪,此时用补法,恐壅遏气血,导致气血运行不流畅,反助邪为害,害人不殆;月廓空时(即月黑无光之时),“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人体精血潜于内,感邪则长驱直入,祛邪恐伤正,补虚又易留邪[2],故“月廓空无治”。

三、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多种肿瘤的病名,如“肠覃”、“癖结”、“石瘕”、“息贲”、“噎膈”、“反胃”、“昔瘤”。病因病机多样,涉及外因致病、饮食失调、情志致病、人体正气对于肿瘤形成的影响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性收引,寒气积聚,气血经络运行阻滞不通,易发为积;《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外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经络,易发为肿瘤痼疾;《素问·异法方宜论》:“美其食……其病皆为痈疡。”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易导致痈疡,间接或直接癌变;《灵枢·百病始生》:“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情志致病为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传,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合而为肠溜……无热则为肉疽。” 张景岳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


《卫生宝鉴》:“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失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二者均认为,脾胃气虚是为肿瘤的重要病机。
总之,肿瘤发病病机涉及正气内虚、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热毒蕴结、痰湿凝聚、经络瘀阻。《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四、朔望灸的治疗原则及补泻手法
灸,烧灼之意,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因此灸法具有独特的疗效。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持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朔望灸具体补泻方法如下:初一时,气血上升,一般取补法,待艾灸火自然熄灭,继续按压穴位,以助气血化生、补阳助火、滋阴益水、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十五之日开始,气血由盈转虚,此时采用泻法或疏法,待艾绒燃起,未熄灭时,迅速移开,开其穴位,以助人体攻毒祛邪,又因为恶性肿瘤患者虚实错杂,因此泻邪实的同时,又要注意固护脾胃正气。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因势利导,达到补益元气,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消瘀散结的功效。在《内经》理论指导下,采用初一、十五不同的补泻手法,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扶助正气、通络止痛、理气消壅、软坚散结的治疗作用。配合西医化疗,还可达到减轻胃肠道反应、升白细胞、改善贫血及便秘等不良反应的作用。

五、小结
《灵枢·刺节真邪》:“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因此,灸法特别适合于气血凝滞之瘿瘤、瘰疬、癌肿等的治疗。取穴时均应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必要时加用子午流注理论,可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该法对于肿瘤患者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与化疗、放疗或中医药治疗联合,对于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术后无瘤状态的患者可达到预防疾病复发转移的目的。但目前尚缺乏客观有效的监测指标,来进行科学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希望,能更好的发掘朔望灸法的机理,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论证其疗效,为广大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一项科学合理的传统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陈树东.浅析《内经》月节律补泻论治思想[J].光明中医,2010,25(5):759 -760.
[2]李杰.浅谈《内经》对人体“月节律”的认识和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15(7):538-539.
[3]王敏,金春玉,毛军.对《黄帝内经》月节律理论的科学性探索———通过对中药马钱子、黄连毒性的观察,验证《黄帝内经》月节律理论的科学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25-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