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耀,不追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者

 無情360 2015-03-27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就在上周,李光耀逝世的消息被提前了几天,造成了中国很多媒体成为了传播假消息的管道,在感叹媒体对新闻来源缺乏严格验证轻率报道的同时,我们亦会感受到李光耀的巨大影响力。今天,这位老人去世的消息是真的,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对他的缅怀,除了死亡所带来的悲伤,还应该有思考其人其政能够带给中国的启示。


许多国人对新加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是因为华族人口占了这个国家的74%,这意味着虽然不属于同一个国家,但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又因为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的著名“双语政策”,华族都掌握足够交流使用的华语,这让国人觉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又因为新加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旅游资源丰富,似乎也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一个可资借鉴的“理想国”。


笔者曾在新加坡修学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国五十年,从一个在独立之前曾有80%的人口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的国家,到法拉利和劳斯莱斯经常出现在干净的街面上——根据盖洛普对2014年全球各国“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以及世界银行汇编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13年各国人均国民收入数据,新加坡是屈指可数的在两项排名中均名列前茅的国家——国民既有钱又幸福。一个在全球地图页面上几乎看不见的国家,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李光耀和他所带领的治国团队。


对于李光耀治国理政的政策及他的治理理念,许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判断,许多推崇其施政理念的人对他赞誉有加,而许多不赞成他某些强硬做法的人也常常评价其为“独裁者”。如今,斯人已逝,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没有了李光耀的新加坡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自然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从他的思路中寻找到对当下中国深化改革有助益的启示,这才更应该是我们面对他身后留下的政治遗产中最值得挖掘的部分。


李光耀的施政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实主义。李光耀曾说,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并非来自某种理论,而是在从童年、少年、青年直至成年的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他说,他不是意识形态的追随者,而是实用主义者。这种实用主义始终贯穿在新加坡独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政策中,简单地说,这种实用主义就是立足于本地的现实状况,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这种实用主义给人最直观的观感是,这些政策都很“聪明”,有时甚至聪明的让人感到害怕,比如每年新加坡教育部到中国来选取当年高考名列前茅者发放巨额奖学金延请其到新加坡的大学就读,一茬一茬的“归化”中国最顶尖的年轻人才。


李光耀的这种实用主义最核心的要求是要对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状况有最深刻、关键的把握,这需要清晰的头脑和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而选择相应政策之后的严格落实,亦是这种实用主义能否见效的另一基础。新加坡是幸运的,即使西方媒体经常批评李光耀是个“独裁者”,而且近年来他所创立的人民行动党的支持率也在下降,但赞誉者和批评者都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指导下,李光耀留下的是一个跻身全球最富裕国家之列的新加坡。


对于正在深化改革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可资借鉴的就是李光耀实用主义的施政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一脉相承的。


在政策制定上,我国的公积金制度就脱胎于李光耀在新加坡实行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而每年我们也会派许多政府官员到新加坡专门学习有关政府治理的课程,诚然,治理好一个客观环境与我国有很多差异的小国与治理一个13亿人、幅员辽阔的大国自然难易不同,但李光耀坚持实用主义的施政理念,在独立初期内外环境极其恶劣的状况下带领新加坡走上强国之路,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坚定信心,确实让人感佩。


李光耀和新加坡的成功,让我们知道,坚持走自己的路,实实在在贯彻实行于民有利的各项政策,是可以走向国富民强的。我们应该有同样坚定的信心,在中国深化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