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筑梦小屋521 2015-03-28
化脓灸的施灸要领
□ 王廷峰 安徽省阜阳东方针灸医院

    化脓灸疗法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但其疗效与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施灸季节、顺序与体位、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灸后调护等关系密切,因此医师必须善于掌握和应用这些要领。

    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

    化脓灸疗法所用材料为金色艾绒,也称金丝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制成的,古今均以艾叶为主,如《孟子·离娄》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说。

    艾叶选择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地,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称蕲艾。其性味苦、辛、温,以叶制成艾绒。农历四五月间,艾叶盛,尚未开花,是采收的最佳时机,采后晒干或晾干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并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艾灸原料。

    艾绒制作

    1.自制艾绒:采用原始方法,即将采收好的艾叶晒干、清洁、除去杂质,然后置于石臼或其他容器中反复碾压捣碎。细碎如棉絮状后筛去灰尘、粗梗及杂物,留下柔软的纯艾纤维焙干,即制成艾绒。

    2.成品艾绒:制作艾绒的企业或工厂有专业制艾绒机,制好的艾绒呈淡黄色。优质艾绒无杂质、干燥,火力均匀、较强且集中,存放日久者疗效更好,反之则差;劣质艾绒杂质较多,燃烧时火力暴,易引起难以忍受的灼痛;新产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较猛。因此,以选陈艾为宜。艾绒要注意干燥、防潮保管,防止霉变,可放入有机塑料盒内。

    艾炷制作

    1.麦粒状艾炷:即用拇指与食指把艾绒直接干捻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做好后直接放在穴位施灸。

    2.重灸艾炷:最好选用金艾绒。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捻法,即取一团金艾绒,用双手食指与拇指捻压成正三角形;这样制成的艾炷比较松散,燃烧时间较短。另一种是湿捻法,一般为备用艾炷,方法是先在金艾绒上喷些水雾,拌匀,然后同干捻法一样制成艾炷,晒干备用;这样制成的艾炷比较结实,燃烧时间较长。

    3.艾炷型号大小或形状:均制成正三角形。大号艾炷长1.2厘米,中号0.9厘米,小号0.6厘米。大、中号艾炷采用湿捻法制备,中号以下艾炷主要采用干捻法制备。

    施灸季节

    古今对施灸季节多有不同的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出:“灸后贴膏药,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由此说明,一年四季均可施灸。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一年四季均可应用瘢痕灸,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夏季天热,血脉流畅,患者多裸胸臂或穿单衣,施灸较为方便,故对慢性病,夏季施灸为宜。

    施灸顺序

    《千金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著,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着不可用此例。”也就是说,灸时要注意穴位选择与施灸的顺序。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认为,灸疗的先后顺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指出“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我们临床操作方法是,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可灵活运用,不必拘泥。另外,古人有“阴雪雷雨天禁灸”之说。可能是阴雪雷雨天施灸,灸火易熄灭及燃烧慢而施灸不方便,故对慢性病尽量不在阴雪雷雨天施灸。急性病症例外。

    施灸体位

    常采用坐点坐灸,卧点卧灸,并防止体位改变使穴位偏移,一则以免灸穴不准影响疗效,二则以免姿势不当易疲劳,以至体位移动使艾炷脱落,烧灼皮肤,或烧毁衣物,甚至发生晕灸(类似晕针症状)。我们多年常用体位与方法如下。

    坐位:患者采取坐位,两足蹬地,上肢屈肘放在膝盖上,背、臂肌展开,以方便施灸和支持较长时间,如施灸上背部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穴等。

    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脐下可放一小枕头,以使腰、臀肌展开平坦,如施灸肝俞、脾俞、命门、肾俞、腰眼等穴。

    仰卧位:患者仰卧于床上,上肢平放,下肢伸直或微屈,如施灸胸部膻中,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及下肢足三里等。

    非灸侧卧位:侧卧于床上,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如施灸上肢天井,下肢足三里、绝骨等穴。

    操作要领

    传统化脓灸疗法

    【确定穴位】患者根据体位要求,保持平直,暴露并确定穴位,用甲紫(或确定穴用水笔)做一记号,嘱咐患者不可随意改变体位。

    【局部麻醉】对畏惧疼痛者,可局部麻醉后再施灸。

    【置艾炷】将艾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放置平稳,防止燃烧时倾倒。

    【燃艾】点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身旁。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时,医者可用手轻轻拍打或抓捏穴位四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艾炷燃尽后一炷一炷地换上,直至满足灸量。

    【封护】施灸结束,清洁穴位,用淡水膏敷贴封口。化脓后,每2天换淡水膏1次,约50天化脓伤口愈合,留有瘢痕。

    改良化脓灸疗法

    【确定穴位】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置艾炷】选小艾炷置于穴位上。

    【燃艾】基本同传统化脓灸疗法。根据部位不同,施灸壮数不同,一般3~7壮.每天1次。如果灸出水疱或黑痂,就在水疱或黑痂上再灸。不要急于求成,连续施灸,坚持灸够疗程,日久见功。

    重化脓灸疗法

    【确定穴位】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局部麻醉】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置艾炷】选大艾炷置于穴位上。

    【燃艾】基本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局部处理】每天换医用消毒纱布块,伤口大约100天愈合。

    隔物化脓灸疗法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物(或药物),避免艾炷直接接触皮肤的施灸方法。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症,所隔物品多选中药材,如因病、因证选用单方、复方,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等。这样可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功效。如果仅灸至皮肤潮红即止,则效果较差。隔物灸局部至少应出现水疱,形成灸疮,其疗效才会显现,远期疗效才会比较理想。

    下面以隔姜灸为例介绍其操作要领。

    【确定穴位】同传统化脓灸疗法。

    【置艾炷】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2~3毫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后放在穴位上,再放上艾炷,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换炷再灸,直至穴位周边皮肤潮红,中心呈白色,第2天出现水疱为佳。

    【局部处理】患者第2天应复诊,以处理伤口。方法:消毒后用一次性针头挑破水疱,无菌纱布覆盖。大约60天伤口愈合,留有瘢痕。我们用该法治疗多例痹症患者,均1~2次治愈。

    注意事项

    晕灸:晕灸者不多见,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或者艾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应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一般会很快恢复正常,无危险。

    保养:施灸后要保持乐观、愉快,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以及清淡素食等,以确保疗效。调养口诀是: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素食清淡最相宜。

    不良反应: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不同,有的人施灸期间可能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对此不必有顾虑,继续施灸即可消失。

    注意保护疮面:灸后可正常洗澡,但搓澡时应注意保护疮面。

    灸后养护

    灸法治疗只是扶阳气、祛寒邪、通经脉、行气血,并不能补元气。因为人体元气的恢复,是在灸疗作用的启动下,在脾胃摄取功能强健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显现。因此,施灸后患者必须增加饮食与加强营养,配合主动锻炼才能恢复精(元)气。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养:

    心性调养:最好的心情是平静,哪怕是很短时间的心静都会产生很好的调整效果。我们常常看见一些百岁老人,他们既不练功,也不信神、信教,身体却非常硬朗,因为他们的平静状态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睡眠起居调养:对机体来说,重灸是一种强刺激,为疏通全身经络可能消耗大量元气。因此,必须减少一切无谓的能量损失,加强休养生息,力争做到:①灸后尽量减少性生活;②尽量放下一切劳作经营;③每天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等娱乐的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④每天睡眠时间应在10~12小时,因为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恢复生命活力的最佳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