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教你为人之道

 昵称22189466 2015-03-28


编者按

徐志摩《日记》: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日本。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梁启超称此时是中国的过渡时代,政治上要从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民主制度,文化上八股文要被新文体代替,经济上要从封建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


他写成一篇一篇文章,进行探讨,古人善作万言书,他则无书不万言。《新民说》、《自由书》、《德育鉴》,洋洋洒洒,气势磅礴,充满爱国热情。他与康有为分道扬镳后自成一派,想和革命派合作,成为论坛盟主。他所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黄遵宪评论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国民性格的改铸,《新民说》偏重于公德,主要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来补充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不足。他编了一部《德育鉴》,主要采取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伦理道德的语录,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找寻精华来熏陶国民。


这里牵涉到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他说:“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所以他的文化观:一不是全盘西化,二不是顽固不化的全盘复古。他在另一处写道:


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一泰东文明,中华是也。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这段话表现了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热烈欢迎的态度。那么国学如何对待呢?他又有一段话说道:


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遽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


他对国学仍是很有信心,相信国学自有其价值在,而且,以西学的方法来治国学,则国学将大放异彩。梁启超本人便是这样实践的。


走向近代社会,人群交往日多,要讲社会公德。但是,公德的基础是私德,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私德,一到社会上便表现得卑劣低下,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传入中国,经这些品质低下的人一做,也会做歪了。


梁启超说:“不意此久经腐败的社会,遂非文明学说所遽能移植。于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他鉴于这种情况,便强调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能胜任改造社会的重任。


《德育鉴》分六个问题,第一是辨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心术要正,这是讲动机。首先要分清楚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陆九渊)。“为学莫先于辨诚伪,苟不于诚上立脚,千修万修,只做得禽兽路上人”(刘蕺山)。


梁启超在这里没有讲西方的功利主义学说,还是用中国传统儒学,首先是分清楚公私、义利、诚伪。一个人做事要考虑民族、国家、群体,而不是只顾个人私利。因此,他提倡知识分子要有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心。有些狂妄,还可改正;欺骗,犹有羞耻之心;作伪,则无药可救了。为人心诚,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


第二是立志。立志就是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重担子须是硬脊梁汉方担得。”(程明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实现?这便需要学习,磨砺自己的意志,不为世俗的见解所束缚,不为富贵声色所迷惑,一心一意地奔向目标。“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没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能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陆象山)


第三是知本。提高自身道德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是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学说的基本核心内容。梁启超认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致良知,恢复人的本性。良知,人人都有,只是社会的种种遗传和感化,把良知熏染得黑漆漆的,变得昏谬不堪。要恢复良知,返回最初良知。儒学流传千百年,贱儒伪学盛行,要找寻儒学的真精神。这里有两点,一是梁启超吸取了王艮(心斋)的观点,认为良知是引导人们去苦求乐,“人心本自乐”。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生的目的,这和边沁、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相吻合,具有近代色彩。二是梁启超强调要独立思考,保持良知判断能力,不因循旧说,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这样才能有创造性的思维。


怎样达到致良知,王门有两派,一派趋重本体者(即注重良字),以王畿(龙溪)、王艮(心斋)为代表,这派是泰州学派。另一派趋重于功夫者(即注重致字),以聂豹(双江)和罗洪先(念庵)、刘文敏(两峰)为代表,这派是江右学派。梁启超自己说:“若启超则服膺双江念庵派者”。功夫,即偏重于做,在实践上费功夫。梁启超具体阐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两语,是先生所以说知行合一之宗旨也。故凡言致良知,即所以策人于行也。然则专提挈本体者,未免先生所谓闲说话矣”。那种悬空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的人是无济于事的。他说今人言爱国,不能光激昂慷慨发议论,更重要的是去行,如果知而不行,则是无希望的人,“有良知而不肯从事于致之之功,是欺其良知也。”所以,梁启超从辨术、立志、知本三段,发掘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知行合一的学说,把它们与救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又使私德与公德联系起来。


第四是存养,第五、第六是省克和应用。存养、省克、应用各为一章,存养是在思想磨练上下功夫,省克是不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错误、缺点加以改进,应用是将自己的私德在社会上运用,以自身的品德影响社会。


梁启超说具备良知,还要修证,这修证即是存养。他说:“阳明以良知喻舟之有柁,最为确切。顾柁虽具而不持,则舟亦漂泊不知所届耳。修证之功有三:曰存养,曰省察,曰克治,三者一贯,而存养为之原。”


怎样进行修证?有两派:一主静派,一主敬派。梁启超说有点类似佛教讲止观双修,止即主静。他说儒家言静,实兼有观之作用,必辅以观,然后静之用乃神。曾国藩有一对联:禽里还人,静从敬出。梁认为曾国藩是兼主敬静者,“而以敬为静之下手工夫,此其独到见处,即其得力处也”。陈白沙有云:“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陈献章是康有为最崇拜的粤东思想家,康有为曾以“主静出倪,养心不动”作为万木草堂学纲的德育条目之一。


梁启超有一段话,说:


文正(曾国藩)常自言,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故一生最提倡勉强之义,其事业亦多从此二字得来。此一般学者最适之下手法门也。习染困人,中材什九,非经一番火铁锻炼,万难自拔。刘蕺山所谓心贵乐而行惟苦,学问中人无不从苦中打出,盖谓此也。



梁启超在《新民说》和《德育鉴》中关于塑造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构想和设计,是将中西文化加以融合整理的一次尝试,他的宣传对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起着积极的启蒙作用。



【内容简介】

《德育鉴》是梁启超编著的青年德育教本,全书以“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有”为目,分为六篇,每篇之前有梁启超所做简单说明,内收梁启超精心选录的先贤大儒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说,之下有梁进一步发挥的按语。梁启超是晚清民初引领时代风气的人物,此书初刊于1905年《新民丛报》,民国时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单行本,风靡一时。现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重加标点整理和注释,刘东教授作序导读,以方便读者阅读的新形式重新出版,作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德育读本”之一种。

【本书特色】

★民国初年的青年德育手册,集历代先哲的人生智慧, 加梁启超先生的精彩按语跋识;

★被梁漱溟、胡适、徐志摩等大学者视为进入中国古人学问的启蒙读物。

【名家推荐】

任公先生有《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能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最初接触,实资于此。

——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

溟年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

——梁漱溟《思亲记》

“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这一点野心就是我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我从那时候起,就留心读周秦诸子的书。我二哥劝我读朱子的《近思录》,……梁先生的《德育鉴》和《节本明儒学案》,也是这个时期出来的。这些书引我去读宋明理学书……

——胡适《四十自述》

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

——徐志摩《日记》

“中国哲学最有世界意义的,当然是它的无宗教而有道德。”多谢早期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先生,他算是既为时人、也为后人编出了这本小书,足以帮助大家以最凝聚的篇幅,来集中领略历代先哲的亲口传授。

——刘东


北大
博雅好书
微信号:boyaboo

【北大博雅好书?第371期】
博识雅行,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QQ群 3007309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