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关于 “修养”的论述

 杂货店伙计 2015-04-03

      

修养是灵魂、是根本、是风貌、是形象,也是素质。“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中国人的文明和素质离不开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文化。然而,关于“修养”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殷周关于“道德修养”的萌芽到宋明理学的系统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古人还常以“反省”、“撰铭”、“悬联”、“咏物”和“用物”以修行自身的修养。所谓“反省”即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在《劝学》中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用今日话说即自省、自警、自励;所谓“撰铭”在自己常用器物上刻写文字以自勉,即“座右铭”;“悬联”乃在厅堂悬联观看,自省自勉等等。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置于齐家和治国之首,可见其重要的所在。且不论齐家和治国,就是做人修养修身也是百事之首。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后便是为人的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都是这个道理。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论“修养”的呢?

      

1、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之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中庸》

      

5、为宇宙完人甚难,自初生以至属纩,彻头彻尾无些子破绽尤难,恐亘古以来不多几人。其余圣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绽。后来修补,比至终年晚岁,才得干净,成就了一个好人。吕坤:《呻吟语·圣贤》

      

6、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练。玉磨成器,铁炼成钢。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三《群珠》

      

7、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曾国藩全集·杂著·劝诫浅语十六条》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

      

10、勉人为善,谏人为恶。袁采:《袁氏世范》卷二《处己》

      

11、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言卜》

     

 12、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一知一恶则断然去之,庶乎善日积而恶日远也。《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14、能克己,方能成己。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15、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张潮:《幽梦影》

      

16、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17、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述。谢左良:《语录》,《宋元学案》卷二十四

      

18、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陈淳:《北溪字义·志》

      

19、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士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七《示弟立志说》

      

20、志不立,如无柁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2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四《俗谚》

      

22、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2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王宣}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志之未立耳。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24、凡做人做事都先要立志……盖志定则外物外欲俱不能移。……志若坚定,做人做事者未有不成就者。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知世事》

      

25、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颜元集·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教及门》

      

2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2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28、年益壮,志益大。《刘禹锡集》卷十九

      

29、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集·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30、大立志向,而细密著工夫。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31、须是立志,以圣贤自期,便能卓越然挺出于流俗之中,不至随波逐浪,为碌碌庸庸之辈。陈淳:《北溪字义·志》

      

3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5、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36、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37、见善,作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38、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张载集·正蒙·中正》

      

39、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40、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此是省察大条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顾不得,一错了便悔不及。吕坤:《呻吟语·修身》

       

4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学记》

      

43、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而反修之于己。贾谊:《新书·君道》

      

44、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张载集·正蒙·中正》

      

45、反己者,触事比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却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洪应明:《菜根谭》[注释]浚:疏通。

      

46、自反则裕,责人则蔽。君子不临事而恕己,然后有自发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胡宏集·知言·天命》

      

4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48、不诚则不独。《荀子·不苟》

      

4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50、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51、凡吾人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在,神已知之矣。吾人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52、问慎独。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53、慎独即不自欺。《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

      

54、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功,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55、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56、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曾国藩全集·文·君子慎独论》

      

57、慎独为入德之方。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八

      

58、慎独者,与人交接之本也。君子戒慎于不睹不闻,省察于莫见莫显。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屋漏室中培来。洪应明:《菜根谭》

      

59、无慎独功夫,不是真学问;无大庭效验,不是真。吕坤:《呻吟语·问学》

      

60、“独”也者,方存乎志,未著于事,人之所不见也。凡见之端在隐,显之端在微,动之端在独。戴震:《原善》卷下

      

6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62、见善能迁,则可以尽天下之善;有过能改,则无过矣。《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63、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64、人非尧舜,安能无过?过而能改,且改之又改,即是圣贤功夫。《陈确集·文集》卷二《遗祝凤师兄弟书》

      

65、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于人;改过伯于人者,贤亦伯于人。尤贤者,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曾国藩全集·文·召晦》

      

66、小人之过必也文。《论语·子张》[注释]文:掩饰。

      

6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68、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69、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70、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扬雄:《法言·君子》

      

71、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集》卷六《与傅全美》

      

72、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过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吕坤:《呻吟语·修身》

      

73、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若指我之失,即浅学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三《金言》

      

74、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75、不贰过。《论语·雍也》

      

76、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贾谊:《新书·大政下》

      

77、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韩愈:《韩昌黎先生集》卷一《五箴五首》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集》卷三《易论第九》

      

79、过于前者,不复于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

      

80、不勇不改,而徒追咎懊悔者,非某之所闻也。《陆九渊集》卷六《与傅全美》二

      

81、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对难。邵雍:《皇权经世·观物内篇》

      

82、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

      

83、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

      

84、小善小恶,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为,小小害道,自谓无妨。不知此“无妨”二字种祸最毒。今之自暴自弃、下愚不肖,总只此“无妨”二字,不知不觉,积成大恶。《陈确集·文集》卷十六》示儿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