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古今共享 2015-04-03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书法中缺省),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明知自己力量强大,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愿做天下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如果人宁愿做天下最低处的溪沟,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从而便可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纯真质朴的精神境界。
 深知自己明白,却使自己保持糊涂的样子,并(在这一方面)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如果人努力在大智若愚这方面去做天下人的模范,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而不会出差错,从而便可复归到无极之“道”。
 知道自己荣耀,却使自己持卑辱的心态,而且宁愿做两山之间的空谷——保持虚怀。如果人宁愿做两山之间的空谷,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从而便可复归到原始未化的纯真质朴的精神境界。
 混元无极之“道”化生出宇宙万物,而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有“道”的人用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如此便会成为百官之长而受到人们的拥戴和尊敬。所以,人们要使已分化或离失的真朴之性复归到原始状态,使之不分割。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遗缺)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执政者)想要拥有天下而又为所欲为,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犹如神圣的器物,不可以对它为所欲为,也不可以强力把持。对于天下,如果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会使之受损;如果强力把持就会丧失它。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其禀性、性格、意志、风格等,都各不相同。这就像走路一样,有的前行,有的后随;像呼气一样,有的缓慢,有的急促;像身体一样,有的强健,有的羸弱;像车子上载运的东西一样,有的乘载于车,有的堕落于地。
 有道的人会去掉那些过度的、过分的、极端的主观行为。

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辅佐国君的人,不凭借兵力逞强而称雄于天下。因为“以兵强天下”(即发动战争),这种事情容易遭到还报:军队打仗经过的地方,遍地长满了荆棘;庞大的军队征战之后,必然会出现凶荒的年月。
 善(用兵)者只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已,不敢凭借兵力来获取强大之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而不要自尊自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而不要自夸,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了而不要骄傲,因为(通过还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乃是出于不得已,这就叫做只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果”)而“不敢以取强”——不敢凭借兵力去获取利益、显示强大。
 为什么不能“以兵强天下呢”?为什么“善者果而已(即“善者”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罢休)呢”?这是因为万物达到强盛,就会走向衰败。同理,人们处事如果走向极端,也会导致衰败。所以说,处事走向极端叫做不符合“去甚”“去奢”“去泰”之“道”。这种不符合“去甚”“去奢”“去泰”之“道”的行为,就应当赶紧停止。(否则,就会导致提早败亡。)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处左,上将军居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器具。众人或许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去打仗)。
     君子平常坐时,是以左方为贵;如果用兵打仗时,就以右为贵。兵器是一种不祥的器具,不应当是君子所使用的器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使用它。即使因迫不得已而使用它,也要以淡然处之的心态为最好;即使因迫不得已而使用它,并战胜了敌人,然而也不要炫耀胜利、得意忘形。如果炫耀胜利而得意忘形,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那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个人的愿望了。
    吉庆的事情(譬如婚礼、寿礼等)崇尚左方之阳位,凶丧的事情(譬如丧事、兵事等)崇尚右方之阴位。因此,(出征时)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就是说(用兵打仗的礼仪)是按照丧礼来处理对待它的。用兵打仗必然杀人众多,因此要以哀伤悲痛的心情上战场;即使战斗胜利了,也要用丧礼来处理对待它。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永远不与万物争名,并质朴无华。它虽“小”——“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但连天地也不敢使它称臣。侯王如果能够遵守或效法“道”的“无名”(不求名)与“朴”(朴质),天下万物都将自然而然地服从或归顺。
  天地相互配合以降落甘露,人们没有谁命令它,而(甘露)能够自然而然地均匀分布。
  (人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起初都是没有名称的,)自从人们开始制定(即命名)后才有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既然有了,人们也要知道行事有所限止。知道行事有所限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侯王若能守之(道),万物将自宾”——打个比喻,这就好像“道”之在天下一样(因其泽被万物而万物莫不尊之);就好像川谷之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入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一个高明的人,是一个明智的人。战胜别人、胜过别人的人,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战胜自己弱点、超越自我的人,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对平淡生活)感到满足的人,是一个精神上富有而幸福的人;克服困难而勉力从事、努力去做的人,是一个有志气的人。
    保持自己的淳朴本性使其不迷失的人,可以平安长久;肉体死亡而精神不朽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的作用(像洪水泛滥一样)广泛啊,它(像洪水可以超过左右两岸而漫流一样)无所不至而无处不在。万物皆因依赖“道”而得以生化、生存、生长,然而“道”并不干涉万物;功业成就,然而“道”并不自以为有功。“道”像父母给子女衣服穿、被子盖那样而养育万物,然而“道”并不自以为是主宰,(也永远无所欲望而不要求回报,)因此可以称“道”为“小”——显得微小。万物与“道”须臾不可离,皆归附依赖于“道”,然而万物并未感觉到这个“道”即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因此可以称“道”为“大”——作用巨大。
 (由于大“道”匿德藏名而不自以为伟大,)因此圣人效法大“道”始终保持不自以为伟大;(正是因为圣人效法大“道”始终保持不自以为伟大,)所以反而成就了他的伟大。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足既。
译文:
 执政者掌握和运用大道之“无为”的特征来“处事”,即运用“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天下的人民就会归往它。人民移心归往它而互不伤害,天下就会太平。
 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够使过路的客人为之驻足。然而道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觉清淡无味,不像美味食物那样;人们想见道的形象却无法看到,即“大象无形”,想听它的声音却无法听见,即“大音希声”。然而,运用“道”的特性却可以发挥它无穷无尽的作用。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合拢它,必须先暂且张开它;想要削弱它,必须先暂且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先暂且抬举它;想要得到它,必须先暂且给予它。这就叫作微妙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鱼不可以离开深水,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向对方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