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古今共享 2015-04-03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保持“无为”,却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侯王如果能够坚持遵守自然无为之“道”,那么万事万物就会按照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
    倘若贪欲在万物(中的人)在自我化育中萌发,我将用“道”的真朴之性来教化抑制它。用“道”的真朴之性来抑制贪欲,人们便将不会萌发贪欲(而重新回复到“自化”的状态)。人们不萌发贪欲就会心灵清静,这样天下自然而然就安定太平了。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者遵“道”而行,自然无为,不现其“德”,因此最为有德。“下德”者有意而为,自以为有“德”,并处处显示、坚守不失,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达到“德”的境界。具有“上德”的人行为顺其自然,是无心作为;“下德”之人的有位是故意的,而非自然的。尚“仁”者,因崇尚仁爱而有意识地去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还能做到不图回报;尚“义”者,遇到事情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合乎道义,然后才决定其行为,是有心作为;尚“礼”者,讲究和追求形式上的“礼”,却没有谁愿意响应他,于是“尚礼”者便强行让人家服从他所倡导和推行的“礼”。
    所以,离失了“道”就会离失了(上)“德”,离失了(上)“德”便会用“仁”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而离失了“仁”便又用“义”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离失了“义”则用“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崇尚(远离大道的)“礼”,只会导致人们忠信观念日益淡薄,成为社会动乱的罪魁祸首。
    先知先觉者(凭主观)所倡导和推行的仁、义、礼,不仅是“道”的虚华外表,还是导致人类愚昧盲从、思想混沌的开始。因此,大丈夫为人处世应存心于厚道的境界,而不居心于刻薄的境地;处于朴实的“上德”境界,而不居于虚华的“下德”境地。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自古以来,天地万物在得到“一”(即“道”)之后,便会出现如下情形:天得到“一”便会清明,地得到“一”便会安宁,神明得到“一”便会灵异神通,沟谷得到“一”便会充盈,万物得到“一”便会生存,侯王得到“一”便会成为天下人所尊敬的正人君子。他们分别所达到的境界,皆为得到“一”的缘故。
 推而言之,天如若没有得到“一”而清明,恐怕就要开裂;地如若没有得到“一”而安宁,恐怕就要陷塌;神明如若没有得到“一”而灵异神通,恐怕就要失去神的功能;沟谷如若没有得到“一”而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如若没有得到“一”而生存,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如若没有得到“一”而成为天下人所尊敬的正人君子,恐怕就要使自己遭受挫败。
 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者以低者为基础。因此,侯王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所以如果以至高无上的美名自称,反而得不到美名。因此,不要追求像美玉那样为人们所尊敬,而宁愿像粗劣的石头那样被人们所鄙夷。

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守柔处弱,是道(根据自身具有的柔弱特性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天下万物都是从“有”(即有形的本源或母体)中所产生出来的,这个“有”又是从“无”(即无形的最初本原“道”)中所化生出来的。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说“道”,会努力地去遵行;“中士”听说“道”会将信将疑——认为“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下士”听说“道”,会因不相信而嘲笑。其实,假如不被他们嘲笑,“道”反而不配称为“道”了。所以,古贤的主张中有这样的话:上士闻“道”之后明白了大“道”之理,却好像糊涂一般;上士勤而行“道”,虽有所进步,却觉得好像后退了似的;上士行于大道中,十分谨慎,就好像有人本来行于平坦的大道上,却视之若崎岖之道而小心翼翼唯恐跌倒。
    上士具有崇高的品德,却认为自己的品德好像溪谷一样低下;上士心灵纯洁,却认为自己的心灵还有污垢;上士具有广大的德,却认为自己的德仍然不足;上士努力立德,却认为自己好像因循苟且;上士的品质达到了质朴纯真的境界,却认为自己好像远离质朴纯真。
    最方正的物体,反而觉得好像没有棱角;具有杰出才能的人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造就;最大的声音,反而觉得声音微小;最大的形象,反而觉得没有形象;大道无形无声幽隐不见,因而不可名状,没有名称。
    只有努力遵行“道”的上士,才能做到善始善终而不半途而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处于静止状态的混沌一气)发生运动而成为“一”(处于运动状态的混沌一气),由这个“一”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气,由和气化生出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的和谐状态。
 人们所讨厌的“孤”、“寡”、“不谷”这些词汇,王公却用作自己的称谓。故而,有的事物损害它反而会得到利益,有的事物利益它反而会遭受损害。人家教导我(的话),我也用来教导人。强横凶暴的人不得善终,我把它作为施教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