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为的,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依照“道”的法则为政,百姓们就会自生自长而得以充分发展。在百姓们自生自长时如果有贪欲发生,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服。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就不会有贪欲了。百姓们没有贪欲就安静了,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在是有“德 ”的;“下德”的人只表现为形式上不脱离“德”;因此实在是没有“德”的。“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不故意表现出“德”;“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又故意表现出“德”。“上仁”的人表现出的“仁”却不是故意的;“上义”的人表现出的“义”乃是故意的。“上礼”的人表现出“礼”而没有人响应,于是就伸出胳臂使人强从。所以失去“道”而后才有“德”,失去“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起始的因素。所谓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淳厚朴实。 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安宁;人得到“道”而有灵性;河谷得到“道”而充满流水;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为天下首领。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绝灭;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首领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贵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想做美玉,宁可做坚石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