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的浪漫

 真友书屋 2015-04-04

“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

——献给尚未开业、已经关门和在风雨飘摇中的书店、旧书店和书摊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奥德翁路是巴黎一条小街,只因为有了两家不大的书店,在1920到1930年代成为文化地标,犹如艺术家眼中的蒙马特尔和蒙巴纳斯。奥德翁(Odeon)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是诗歌吟咏的剧场。这里平时很少有人经过,只是到了中午,阳光照得街面像金色的河面,有两位青年妇女站在“两岸”面对面愉快交谈。一位是阿德里安娜·莫尼埃,背后是书友之家书店,一位是西尔维亚·碧奇,背后是莎士比亚书店

 

阿德里安娜是在巴黎白手起家独立做书店的第一位女性。1915年,她在奥德翁路7号找到一家已经关闭的家具店,开了“书友之家”。阿德里安娜自幼受母亲启蒙,认识了象征主义,喜欢梅特林克和德彪西,十岁时听《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热泪盈眶。稍长后热爱马拉美、兰波、魏尔伦、拉福格,接着自然而然欣赏他们的接班人瓦莱里、克洛岱尔、纪德。她对文学的品位与法国水星社和新法兰西杂志社是一致的,前者是象征派的大本营,后者是新思想的实验室。在巴黎,书友之家独家拥有这两家出版社的全部书目。阿德里安娜进书内容不讲主旋律,只凭优劣,她选择的作者是面向未来的精英,读者则是在彷徨中寻找思想出路的青年。


不到一年,巴黎先锋派作家除了纪德和克洛岱尔稍为年长以外,十九世纪七零后的有瓦莱里、雅姆、苏亚雷斯、法格;八零后的有拉尔博、于勒·罗曼、杜亚曼、勒韦迪、桑德拉尔、阿波利奈尔;九零后的有布勒东、阿拉贡、苏波、阿尔托、米肖等,都成了书友之家的常客。纪德、瓦莱里、克洛岱尔来这里比去贵族沙龙还喜欢。奥德翁路在他们嘴里加上了后缀,变为“奥德翁尼亚”(Odeonie),俨然成了一座新文化王国——“文学议会”。大家见面时问:“奥德翁尼亚有些什么吗?”也就是问巴黎文坛有什么新动向。书友之家卖书、借书、开讲座、组织座谈,还给作家与读者穿针引线,向杂志社或出版社推荐青年作家。文学青年纷纷来寻找公立和大学图书馆不进的新潮流书刊。不但可以遇见心仪的作家,还可邂逅有趣的同好闲聊。诞生于瑞士的达达运动的杂志就是首先通过书友之家散发而在法国传开的。

  

萨特与波伏瓦从1927年起做了书店会员。出现在会员册中的不仅有文学大家,还有其他领域的人物,如音乐家米约,画家白朗希,剧作家演员库波、若韦、维拉尔、巴罗尔特,甚至还有心理学家雅克·拉康。1921年听过乔伊斯讲座,五十四年后写出一篇奇特的《乔伊斯综合征》。

阿德里安娜不遗余力地宣扬本国优秀文艺,也支持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学作品。她被认为是《尤利西斯》法语版的出版人、海明威在巴黎的引路人,却不精通英语。在这方面给她起桥梁作用的是另一位书店女店主。对面人行道12号是莎士比亚书店,橱窗后面笔直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她是西尔维亚·碧奇,两次大战之间在巴黎当之无愧的美国民间文化大使。

  

西尔维亚的父亲是巴黎美国长老会牧师;她自己1902年十五岁初次到巴黎,之后常来,1916年后长居于此。1919年11月,西尔维亚放弃在伦敦开一家法语书店的打算,决心在巴黎开一家英语书店。阿德里安娜帮助她在附近杜布特朗路找到店面,开出了莎士比亚书店。她爱说,“莎士比亚是我的合伙人。”过了一年多,奥德翁路12号一家商店关闭,西尔维亚马上把书店搬到这里。从此西尔维亚与阿德里安娜在同一条街,一个单号,一个双号,面对面隔几步路,经营语言不同、模式相同的两家书店,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她俩也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十五年。

  


莎士比亚书店开张不到几个月,就成了英语国家侨民和游客的必经之地。书籍符合时代需要,售书以外还提供借阅,教师与学生享受八折优待。阿德里安娜给她源源不断介绍熟客。纪德穿长大衣戴大礼帽如飞跑来,瓦莱里周四下午在法兰西文学院开完例会后翩然而至。阿拉贡下午四点后常来奥德翁尼亚,衣冠楚楚,风流倜傥。美国人与英国人更是辗转相传,格特鲁德·斯泰因、爱丽丝·托克拉斯第一次进门就登记当会员。乔伊斯、庞德、舍伍德·安德森、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温弗雷德·布莱尔、希尔达·杜利特把书店当作约会地点。

书友之家与莎士比亚书店的这种魅力与能量在巴黎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不是巴黎右岸的贵族沙龙,不备美酒与佳肴招待,但是出入的文坛名人则是一样的。他们隔一阵子在两家书屋举行讲座与座谈,吸引文学青年把店堂挤得满满实实。两位店主给读者作出很有见地的建议,还为青年作家提供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帮助。安德森给西尔维亚写信引荐海明威,海明威最初的几部杰作都是在巴黎孕育写成的,而最早赏识他的天赋与见证他的成功的是阿德里安娜和西尔维亚。连一向占了便宜还卖乖的乔伊斯也不得不承认,西尔维亚“把一生中最好的十年当作礼物送给了我”,还说,“《尤利西斯》也应该是她的战利品。”

尽管后来,两家书店没有熬过国际形势的惊涛骇浪,但是,它们在文学史上留下的印记将永不磨灭。

本文节选自《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

作者:马振骋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