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问生死何物 怎教小儿知晓

 nizijun 2015-04-04



7成家长扫墓时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专家称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要区分教育

  广调查

  读者互动 数据说话

  清明将至,当家长带着孩子去扫墓时,我们该怎样向孩子介绍墓园中的亲人?又如何让懵懵懂懂的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当家族中的一位至亲去世,我们该向孩子隐瞒?还是及时告知?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抉择。

  记者通过电子问卷在网络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显示, 73.87%的受访者会在扫墓的过程中教孩子生死的概念。

  专题采写/记者武威、胡岑岑、于梦江

  调查结果显示,86.93%的受访者表示清明时节会带着孩子去扫墓,仅13.0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带着孩子去扫墓。而73.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扫墓的过程中向孩子传输“生死”的概念,另外26.13%的受访者则不考虑在利用扫墓的机会教孩子“生死”的知识。

  此外,当被问及“如果有亲人过世,会不会向孩子刻意隐瞒”时,有13.57%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暂时向孩子隐瞒,等孩子长大些再告诉他们真相。但86.43%的受访者则认为,他们会直接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事实,让孩子去面对。

  对于孩子是否懂得什么是“死亡”,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对于“死亡”这一概念,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比例达到49.25%。其次,有38.1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是了解什么叫“死亡”的。仅有12.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死亡”。

  八成人认为生命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此外,调查结果还反映出,受访者认为生命教育相较于性教育而言,更为重要,支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比例为80.9%;而认为性教育更为重要的受访者也占到19.1%。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孩子3岁至12岁之间开始进行生命教育比较合适。其中,认为应该在3~7岁时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51.76%;其次,35.68%的受访者认为8~12岁是开始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而有7.04%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在孩子不到3岁时就可以对其开始进行生命教育了。此外,还有5.53%的受访者支持12岁以上才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合适时机。

  什么才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方式呢?八成(82.91%)的受访者认为,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最理想的途径;另有8.04%的受访者则认为,生命教育由老师在学校的课程中进行比较好。此外,有近一成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刻意教孩子“生死”,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比例为9.05%。

  调查结果显示,在与孩子讲起生死时,受访者更倾向于向孩子传输“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的观念,比例达到52.26%;其次,有43.22%的受访者会选择告诉孩子,“由生到死是一种自然过程”。

  对于教会孩子懂得“生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54.77%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知“生死”,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其次,有23.12%的受访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人生;与之赞成比例相接近的是,有22.11%的受访者表示,教孩子“生死”观念,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注意安全,远离意外。

  专家:跳出死去谈生 让孩子珍惜生命

  亲子教育专家、心理作家、《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的作者刘勇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死问题是孩子很感兴趣也很好奇的问题,但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提出的诸如“死了是什么意思”,在对孩子解释亲人离去时,都不知如何开口,刘勇赫说,死亡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家长如果从这些角度去跟孩子解释很难讲明白,孩子也很难懂,因此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说,告诉孩子人也是动物、是生物的一种,万事万物都要经历诞生、衰老、成熟、死亡的过程,给孩子这样一个印象,死亡是自然现象,这样会更容易跟孩子交流。

  现在很多纪念日的教育,比如清明节等会有一些扫墓、祭奠先烈等仪式,这是在丰富死亡的内涵,让孩子通过死亡去明白生的意义。刘勇赫说:“不要过于强调死亡的概念,要跳出死去谈生,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

  刘勇赫表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进行生命教育时有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的区别。

  对于学龄前孩子,可以告诉他们逝者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以后看不见了,或者说是长途旅行去了。

  在学龄阶段,七八岁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对死亡已经有了简单的概念,要告诉他们人死不能复生,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人和动物都会有这个自然过程。他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开始进入理性的思维逻辑判断阶段,开始用理性的方式探索周围,希望能解释身边的很多问题,所以当遇到诸如亲人去世、小动物死亡等现象会很关注。

  刘勇赫提醒,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不能娱乐化,要严肃的去说这个问题,尊重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父母对孩子生命教育的N种类型

  隐瞒型:

  孩子大了自然会慢慢明白

  文女士老家肇庆,来广州工作多年,他与丈夫育有一子,今年10岁。因为夫妻俩平时工作繁忙,从小,外婆就来到广州,一直负责照顾孩子、并时常接送孩子上学,因这段缘故,文女士的儿子与外婆感情十分深厚。

  但去年的一场意外,却让孩子永远地失去了外婆,文女士也极为伤心,但在抉择是否告诉儿子真相时,两口子却犯了难。文女士说:“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和丈夫商量了很久,到底该不该告诉儿子呢?我的丈夫坚决不同意,因为儿子的性格有些脆弱,我们都怕他无法接受外婆突然去世的消息,所以我和丈夫最后决定,不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外婆很忙,她回老家盖房子去了。”

  文女士告诉记者,她和老公的想法是一直不告诉孩子,因为他们觉得,等到孩子长大了,他自然会慢慢明白真相。

  直白型:

  孩子跟着我一起哇哇大哭

  和文女士的情况类似,张女士的母亲去世时,孩子只有5岁多。

  “孩子也是从小被外婆带大的,当时我知道妈妈去世了,我自己也没有控制好情绪,所以一把就抱住孩子哇哇大哭,并且告诉了孩子外婆的死讯。孩子一开始还有些愣神,我又告诉她,‘你再也看不见外婆了’,于是她也跟着哭了起来。”

  张女士告诉记者,事后她很后悔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孩子,因为她感到小家伙似乎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因此她开始向朋友圈寻求朋友的帮助。后来,一位朋友向她推荐了一本名叫《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的卡通绘本,她便买了这本书,并慢慢开导孩子。

  “这本书的原著是法国人写的,后来国内有了译本,上面说,书适合孩子的年龄段在4~7岁,对孩子来说,了解和接受亲人去世似乎太难了。但从汤姆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那似懂非懂的自白、那油然而生的悲伤,也欣慰地看到了那份释怀。对死去的亲人,我们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他们。这本书告诉孩子,‘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

  比喻型:

  生命就像一棵大树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侄子今年只有10岁,但在今年的正月十九,他的爷爷去世了,一家人思考了很久,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告诉孩子爷爷的死讯。

  “我们告诉他,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是连绵不绝的,春天会发出新芽,到了秋天,树叶就会掉落下来,落到泥土里,成为大树的养料,爷爷就像是秋天的树叶,而你正是春天的新芽,在你的血液里,永远都有爷爷留下的‘养料’,所以不要太难过,爷爷的生命其实还在你的身上延续着,就像你的心里,永远会给爷爷留下一个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