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习俗及诗词赏析

 爱雅阁 2015-04-04

_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_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 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 . 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 明 节 习 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
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
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
古往今来,有许多清明诗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
宋朝有一位诗人陈与义所写的《清明》诗,就洋溢着春的气息。

清 明 诗 之 一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诗里说的,春风吹来一阵阵游春人的喧闹声。
诗人也许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
是坐在家里度过清明这一天的。
他看着春天明媚的阳光,
直到落日收尽了它最后的一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风中杨柳袅娜多姿,
百花盛开,一切都是那么地美丽姣好。
清 明 二 绝 之 二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
这首诗写的也是清明节人们户外游乐的情景。
少女们头上的髻,就像黑黑的乌鸦。
她们赶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东风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树都装点得花团锦簇。

清明是人们赏春、游春的大好时节。
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
写尽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李氏园林位于洛水之滨。
全诗意思是说,清明后就要暮春了,
快快游赏,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
如此美好的风光,我们可以尽情地观赏,
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准的,不必传话给它。
自然万物,如天上明月,山间清风,耳得之为声,目遇之为色,
无论穷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样畅开胸怀,
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尽贡献。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权利。
让我们在花前尽情地喝酒,尽情地赏花,让我们尽醉而归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清 明 时 节 思 人 生
黄庭坚的《清明》诗则别有一格,
它从清明想到人们的各种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价值。
它写的不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诗是这样的:
清 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
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
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顺便说一下,同样的清明节,诗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个叫高菊卿的诗人得到的结论是及时行乐。他写道:
……
日落狐狸眠家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应该及时行乐,活着时吃到的才是真实的,
死以后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
这话固然不错,但是,这种想法,比起黄庭坚来,境界毕竟不高。
繁 华 尽 处 是 萧 瑟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
从冬至经105天,就是寒食节。
寒节时不烧火,不举火而食,
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
扫祭祖先坟茔。陈与义的寒食诗: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
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肃瑟,正是这个原因,
它写诗说,说“客居空佳节,莺宛转啼唱”,
过节是草草了事,(草草随时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
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
另一个和尚诗人仲殊写的一首寒食词
则透露出一种看透人生的顿悟之心:
诉 衷 情·寒 食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首词的前半阙,极写杭州西湖寒食节的热烈场面:
红花酒地,红船满湖,红男绿女,游人如炽,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阙在浓艳的背后,却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乐极易生悲,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繁华尽头处,悲哀暗暗来。
舞榭歌台,最后都变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全诗读来触目惊心。
清 明 诗 句 名 篇
《途 中 寒 食》(唐)宋 之 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 食》(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 门 即 事》(唐)张 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 明》(宋)王 禹 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 惟 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 食 上 冢》(宋)杨 万 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 行 即 事》(宋)程 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 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 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
(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唐)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日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
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
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
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
乌鸟正西东。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
轻红沾雨不胜衣,
才回倦眼又迷离。
情到伤心频无赖,
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
漫见新柳娇眼垂,
疑君逸影踏风归。
回眸映雪成千古,
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
风吹残杏舞絮轻,
唤起愁肠千百萦。
疑天亦解伤情恨,
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
昨夜听春愁不堪,
初晴天气泣容颜。
赏芳时节清明日,
百般明丽也怅然。
其八
清明把酒释别愁,
欲赏春花且忘忧。
谁想栏杆拍倚遍,
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
清明节气杏花天,
诗酒清吟祭华年。
折尽长条倚春雨,
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
撩乱春风惹杏花,
断送清芬到天涯。
历历如君离别日,
哀魂和雨泣流沙。
其十一
新莺嘹乱柳烟低,
断魂春雨断肠期。
歌君一曲还偷泪,
怎是伤心无处依。
其十二
粉杏轻柔岸柳新,
清明春雨两相侵。
半洗天光晴如碧,
半和残泪一沾襟。
其十三
或有追思到天涯,.
天应怜我泪黄沙。
半园新杏连绵雨,
送尽清明百姓家。
其十四
春雨杏花满清明,
追思犹怨水烟轻。
合化子规啼血尽,
不悼家川悼君茔。



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清明是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