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芦苇

 华山论剑802 2015-04-05

家乡的芦苇

家乡的芦苇

我的童年是在芦苇丛中度过的。离开故乡后,我还时常做着绿色的梦,那千枝万杆青青的芦苇,在我梦中簌簌摇曳……

故乡是江淮平原上一个小小的村庄,三面环水、河汊纵横。湖湾里,河浜上,尽长满青青的芦苇,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简直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浪翻滚,涛声阵阵。儿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伏在河沿细数刚刚露尖的芦芽,钻进深深的芦苇丛中“藏猫猫”,或是把鲜嫩的芦叶卷成筒,吹得满河荡“呜哇呜哇”响。到了端午节,我们最高兴的是就是精心挑选又宽又长的芦叶,拿给家里包粽子。在我童年时代里,芦苇简直就是我幸福欢乐的象征。

芦苇是家乡的一大宝,每到秋天,乡亲们从湖荡里把芦苇割掉晒干,摊在晒场,拖来石碾子一辗。就成了白花花、亮闪闪、又细又长的苇蔑子,这些芦苇篾子在乡亲们灵巧的手指间舞动起来,舞着舞着,各种型号的芦席出来了、四四方方的芦芭出来了,长达数丈的芦哲出来了,形形色色、精珑剔透的花席、斗笠、芦簾出来了……那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将编好的芦席等用板车运到城里收购站去卖,归来时,板车上总装载了从城里新购置的塑料脸盆、暖水瓶、花布和被面等物品,我小小的书包里,也都装满了我心爱的铅笔盒、连环画等等。那些年,由于国家大规模建设需要,城里收购站每年要从我们村里收购几十万张芦席和芦芭。乡亲们送去的芦席和芦芭,堆在那里黄灿灿、亮闪闪,像一座座金山。

小小的芦编制品给国家的贡献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可乡亲们却因此变得富裕起来,我亲眼看到村里低矮破落的茅草房变成一排排整齐敞亮的新砖瓦房,一些人家的屋里响起缝纫机的“哒哒”声。记得一次父亲从城里卖席回来,怀里竟然抱着一台崭新的收音机。我乐的一蹦多高,飞一样出门告诉小伙伴,哪知他们一点也不惊奇,原来他们家里也有了同样的收音机。

可是,有那么一阵子,突然刮起了刹资本主义的怪风,在“大造万亩丰产田”的口号下,乡亲们全被赶到河滩上挖河填沟,搞所谓“人造田”。满河湾茂密的芦苇,一时被折腾的七零八落,乡亲们空对着秋风下瑟瑟发抖的芦花叹息,金银条子毁了,财源断了,乡亲们又贫困起来,有的人家被迫卖掉缝纫机,有的家里只好又揭瓦还茅……

这以后,因为参军和读书,我远远离开了故乡。

去年春节,我有幸又回到家乡。一进村就楞住了。崭新的青灰砖瓦房排排齐整,家家户户大门上的春联鲜红崭亮、一派喜气,收音机里飞扬着欢快的歌声。到了自家门口,印象中的家全变样了,一排三间青砖瓦堂屋,里外白灰抹的雪白透亮,堂屋正墙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母亲见了我回来,高兴地合不拢嘴,妹妹正坐在地上编芦席,她甩甩手中的苇条子说:“哥哥,队里实行责任制,鼓励社员搞副业,你猜咱家今年分红分多少?”我憨憨的笑着,妹妹右手食指弯了个弯,喜滋滋地告诉我,“九千块”。

正在这时,父亲回来了,一进门就指着家里新添的缝纫机、自行车。和桌上那台崭新的“黄山”牌电视机,说:“都看到了吧,拖党的福,党的农村政策贯彻后,咱们的日子就像满河滩的芦苇,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茂茂盛盛啊!公社马上要在咱村建设芦苇编造厂,以后编席要实现机械化呢!”说着,全家开心笑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走到河堤上,暖风习习、细雨沾衣,每根芦苇从杆到叶都是鲜绿鲜绿的,青翠的闪闪发亮,在晨风中闻着芦苇的清香,思绪很不平静,甜蜜和辛酸同时涌上心头。我想,如果没有极左路线的干扰,乡亲们的生活会过的更好。不过这些毕竟都成了过去,乡亲们已经在富裕大道上飞奔,好日子还在后头,就像这满河湾密密匝匝的芦苇,在阳光雨露下丰盛茁壮……

(本文发表在1981618日《淮南日报》“百花村”副刊版,作为三热爱“征文特稿,并被评为二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