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育课堂观察的视域、视角和视点

 阳光历奇 2015-04-05

      (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2012.02)

        被认为起源于科学主义思潮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活力。有科研团队和中小学教师联手,以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对课堂观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开发研究,并提出了系统、详尽的课堂观察维度、视角和观察点,为课堂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也进一步挖掘了课堂观察对于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的重要意义,许多中小学体育教研人员和体育教师也在这一研究热潮的影响下,投入到了体育教学课堂观察的研究之中。在百度上键入“课堂观察”进行搜索,可以获得海量的相关信息。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观察正在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和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一、“课堂观察”成为教研热点的联想与警觉

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秒表、计算器、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比较注重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细节的测算和观察统计,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数据资料,为改进教学奠定了实证基础,在客观、科学、实证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当笔者看到当前许多学科都在使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测量、记录并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的时候,不禁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界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情形。

上世纪80年代,在扬州会议精神的推动下,一批学校体育工作者凭借秒表、心率测试仪(或手指)、记录表等工具,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进行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并在不同教材的平均心率、练习密度、不同类型的心率曲线、运动负荷指数的算法以及体育课堂各项活动(练习、休息、讲解示范、组织工作、浪费等)的合理密度分配等方面获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广大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尤其是对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上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提供了帮助。那个时候,在一般的体育优质课评选或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测试学生心率,测量课的密度的忙碌身影。按照现在“课堂观察”的内涵,这种量化的,具体细致的体育教学研究应当就是一种典型的“课堂观察”研究。如此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应当是国内“课堂观察”研究的“先驱者”了。   

但是,我们那时只是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的观察研究。因此,体育课堂观察的视域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视点有些偏少。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侧重学生生理变化和身体运动的“课堂观察”研究在课改初期曾被视为“科学主义”的或“生物体育观”的表现而受到批评,以至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直到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体育课上那些测心率、测密度的忙碌身影了,有些体育教师甚至不了解“练习密度”这一最具体育课程特色的术语的内涵是什么,更不用说测算方法了。

当前“课堂观察”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提醒我们,轻易抛弃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实在是一种误会和浪费,忽略体育课程的特性而放弃对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生理指标的研究和关注也决不是什么“单纯生物体育观”的表现,更不是课改的初衷和本意。我们应当让早已积累了大量成果和经验的体育“课堂观察”研究方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而重新焕发出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但是,既然“课堂观察”研究方法是半个世纪前科学主义的产物,它就难免沾染某些科学主义的色彩和失误。当我们”旧话重提“时弄不好就会发生诸如重细节轻整体,重分解轻联系,重工具轻人文等倾向。例如过分注重课堂观察的量化和细节,忽略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忽略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个性化的生成过程。又如过分强调课堂观察的分工,量表记录等操作性工作,有可能导致注重数据而忽略经验判断,注重量表而忽略主观感受的失误。于是,在课堂观察研究中如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的问题。当我们运用体育课堂观察的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时刻牢记,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成性和个性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任何教学细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学整体结构的组成因子。我们必须坚持教学经验与观察记录相结合,整体感觉与数据测算相结合,全面考量与细节观察相结合的原则。使量表数据成为总体感受的支撑和证据,使课堂观察成为经验评估与科学观察的统一体。防止出现那种只见数据不见真情,只重细节不重联系,抓了测量丢了人性的科学主义误区。

二、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结构的设想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改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借鉴其他学科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根据体育课程的特性和基本理念,在我国原有体育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体育课堂观察的内容结构,调整课堂观察的视线,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体育课堂观察的内容结构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现有成果,也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回到从前那种过分注重数据注重曲线注重细节,忽略整体忽略感受忽略联系的老路上去。

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性是十分突出和明显的,如体育教师要通过自身示范呈现教材;身体练习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身体要承受生理负荷;教学活动对场地器材的依赖性较强等等。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观察时,必须尊重和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诸多特性,强化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梳理和构建一套能反映体育课程基本性质和体育教学特征,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的课堂观察内容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楚体育课堂应该观察哪些方面(宏观的视域),从哪些角度观察(中观的视角)和具体观察些什么(微观的视点)等具体问题。

观察视域是指课堂观察所涉及的领域或范围,属课堂观察的宏观层面,具有引导观察方向和确定观察重点的作用。观察视域应基本涵盖教师行为、学生状态以及由师生活动衍生出的体育效果和体现出的课程特性等几个方面。

观察视角是指能反映观察视域基本特征的不同的观察角度,属课堂观察的中观层面,具有把观察视域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细化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目标制订、教材选择、教学条件等几个角度来考察“课程特性”这一视域,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很好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性。

观察视点是指能反映观察视角特征的具体观察点,属课堂观察的微观层面,也是最具体的课堂观察的“看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讲解是否有效(清晰、准确、简明、语速、音量、节奏)”,“教师示范是否有效(正误、方向、示范面和位置)”等来考察教师在“教材呈现”这一视角的表现优劣。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视域、视角和视点

归纳整理一套可统合又可拆分的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结构体系,对于体育教师进行全面性或专题式的课堂观察,培养教学观察、判断、推论、评价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会有很大帮助。笔者根据上述体育课堂观察的内容结构框架,归纳整理了体育课堂观察的5个视域,15个视角和45个视点,以期能对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堂观察活动有所裨益。(关于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在诸多文献中已有详述,如查阅、记录、询问、观察、录像、测量、计算、制表等。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

体育课堂观察视域、视角、视点详解

视域1:课程特性

视角

视   点

 

目标制订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体能、情意等)是否体现体育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是否适切学生(年龄、性别、基础等)的实际?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清晰、具体、可观察、可评价?

 

教材选择

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性质和选材原则?(教育性、健身性、趣味性、安全性等)

教材难度、容量等是否适切学生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材处理(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等)是否合理,有效?

 

条件创设

场地、器材布置(距离、位置、高低等)是否合理?

场地、器材(人均面积、器材数或每件器材使用人数)是否能满足教学需求?

场地、器材安全可靠性如何?(是否平整坚固无杂物,落地区有无沙坑或垫子)

视域2:教师行为

视角

视   点

 

组织管理

教师口令、哨音(清晰、准确、力度、响度等)是否合理、有效?

教师组织调队是否合理、有效(简洁、省时、利于衔接)?

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应变、调整、机智)

 

教材呈现

教师讲解是否有效(清晰、准确、简明、语速、音量、节奏)?

教师示范是否有效(正误、方向、示范面和位置)?

教师呈现教材的时机是否恰当、合适?

 

学习指导

 

教师能否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动作错误并给出针对性的纠正方法?

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并给予有效地指导?

教师能否及时调整练习(内容、形式、间隔、次数)以有利学生学习?

 视域3:学生状态

视角

视   点

 

学习准备

学生是否提前来到集合地点?

学生着装(衣服、鞋子,饰品)情况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

学生是否对本课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上次课是否预告)

 

练习投入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教师讲解或同学发言,观察教师示范?

学生是否按照教师要求(或创造性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练习活动中是否全身心投入?(次数、幅度、速度、规格等)

 

心理发展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并表现出意志努力?(坚毅、勇敢、果断等)

学生是否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快乐、开心、振奋、激动、不服输等)

学生情绪在下课时和上课时是否有所不同?(积极、消极、平淡等)

 视域4:课堂互动

视角

视   点

 

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勇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或要求?(何时、何地、何问题)

教师语言、行为等是否与学生平等?(口气、语言、声调、表情等)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喜欢、害怕、尊敬、亲近、远离等)

 

关注差异

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和关注差异;体育弱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如何?

教师对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惩戒是否理性?(时机、方式、态度、效果等)

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欣赏、表扬等激励性评价?

 

人际交流

 

学生之间语言或身体的交流(交谈、指导、帮助、保护等)状况如何?

教师与学生是否发生了身体接触?(帮助、保护、抚触、击掌等)

教师与学生是否发生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交谈、指导、鼓励、询问等)

 视域5:体育效果

视角

视   点

 

练习密度

学生全课练习密度达到多少?

练习密度是否与本课练习强度相适应?

教师有没有增加练习密度的意识和行为?(调整器材数量、练习方法、形式等)

 

运动强度

学生最高心率达到多少?出现时间是否合理?

学生平均心率达到多少?与教材内容是否相符?

运动强度(重量、距离、幅度、速度)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动作技能

 

多少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动作技能?(独立或保护下完成)

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如何?(幅度、速度、距离、姿态、稳定等)

学生是否了解或理解与所学动作技能相关的知识?(名称、要领、特点等)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的结构体系只是为我们进行课堂观察提供了方便和基本“看点”,而不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完整性、联系性的解构与分离,更不是提倡对体育教学进行肢解式的观察研究。观察视域、视角和视点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一个观察视域、视角、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环节或要素,而是和其他视域、视角、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观察时一定要把握住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有数据,又有感受;既重细节,又重整体;既凭测算,又凭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