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治辨证常见病症1

 博道馆 2015-04-06

水肿:水液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

  1.湿热壅盛则表现为水肿遍及全身,皮肤润泽光亮,口渴烦躁,小便短赤,兼见大便秘结,胸闷脘痞,舌苔黄腻或白腐,脉沉数。治以清热利湿消肿。

  2.脾阳不足多为水肿以腰以下为甚,反复不愈,按之凹陷不起,神倦纳呆,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此证可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治宜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3.肾阳虚衰表现为全身浮肿,腰以下为重,也可见面部浮肿,水肿按之没指,凹陷不起,神倦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宜温暖肾阳,化气行水。


  消瘦:人体因疾病或某种因素而致体内脂肪和蛋白减少,体重下降超过正常标准 20%以上时,称为消瘦。

  本证主要由内热亢盛,壮火食气,使机体消耗过盛;或脾气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所致。

  1.脾胃虚弱多表现为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拟健脾益气。

  2.气血两虚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倦怠少气,舌淡苔薄,脉细弱,多见于造血不良性贫血。治宜补气养血。

  3.肝火亢盛表现为形体消瘦,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疼痛,口苦咽干,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肝火。


  肥胖:人体内脂肪贮量过多,致使体重超过正常标准 20%以上者,称为肥胖。

  肥胖多与湿盛和气虚有关。

  1. 痰湿内蕴表现为形体肥胖,肌肉紧实,胸痞脘闷,肢体沉重倦怠,痰多而清白,恶热,或饮食较多,喜食肥甘厚腻之品,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拟祛痰化湿。

  2.中气不足表现为外形肥胖,而肌肉松软,短气乏力,动则汗出,恶风怕冷,面浮虚肿,神疲嗜卧,饮食较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拟补气健脾。


  多汗:汗腺分泌过多,称为多汗。

  1. 阳虚自汗表现为自汗,动则加重,肢冷形寒,纳呆便溏,腰膝酸软,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两尺尤甚。治宜温阳益肾,敛阴止汗。

  2.暑气伤阴表现为自汗淋漓,烦渴引饮,胸膈痞闷,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无力。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3. 心血不足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治拟补血养心敛汗。

  4.阴虚火旺多见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拟滋阴降火敛汗。

  5. 脾虚湿阻表现为盗汗常作,或兼有自汗出,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化湿和中,宣通气机。

 咳嗽: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

  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二大类。外感咳嗽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

  1.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表现为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法。

  2. 风热犯肺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喘促:喘促,是指呼吸困难,气息迫使为主证的病证。

  1.痰热遏肺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满,痰多粘稠色黄,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苔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泄痰热平喘。

  2.水凌心肺症见咳逆气喘,倚息难于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形寒肢冷,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3. 肾气虚症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咳而尿失禁,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纳气定喘。


  气少:气少病因多由肺气不足、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所致,故治疗上当从肺、脾、肾三脏进行论治。

  1. 肺气不足见气短、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语声低微,神疲乏力,常易感冒,舌淡,脉虚软,治以补益肺气。

  2. 脾气虚弱见气少,腹胀纳差,倦怠无力,便溏,面色萎黄,舌胖嫩苔薄腻,脉虚弱,治以补脾益气。

  3. 肾不纳气见气短气促,动则尤甚,咳逆汗出,腰膝酸软,面色浮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纳气归肾,健脾益气


  不寐: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是因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实证:

  1. 失眠虚证多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证多因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所致。

  2. 心火亢盛症见心烦不寐,躁扰不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小溲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治以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3. 肝郁化火症见急躁急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虚证:

  1. 阴虚火旺症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2. 心脾两虚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3. 心胆气虚症见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易醒:易醒是指睡眠反常,不能熟睡,时时欲醒而言。

  1. 心肝血虚症见睡眠不熟,时时醒来,面色少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治以滋肝补心,养血安神。

  2. 心胆气虚症见睡眠不安,易于惊醒,心悸不宁,胆怯惊恐,甚则坐卧不安,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弦虚,治以补心安神,宁胆定惊。


  多梦:多梦是指睡眠后梦多,不能熟睡的一种病证。

  1.心胆气虚症见闭目入睡即有梦扰,梦见多为惊险事物,时易惊醒,心悸不安,遇事易惊恐,舌质淡,脉弦细无力,治以补心宁胆。

  2.心脾血虚证见睡后梦扰,梦见多为往事遗迹,心悸怔忡,遇事善忘,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治以补益心脾。

  3. 心肺气虚症见睡后梦忧,梦见多为悲惨事情。面色苍白,气短咳喘,心悸不安,舌淡嫩,脉虚弱,治以补益心肺。

  4. 心肾不济症见睡后梦扰,梦见多为水中事物,心悸心烦,头晕目眩,耳鸣,遗精,舌红,脉细数。治以补肾宁心。

  5. 肝火扰心症见睡后乱梦纷纷,梦见多为野外草木,大火燔灼,神烦不安,头痛目赤,胸肋胀痛,舌边尖红,脉弦数,治以清泻肝火,养心安神。


  烦躁:烦躁为一精神异常症状,烦指胸内热而不安,即心烦,多为自身感觉;躁是指外形热而内不宁,即是体躁,多为他觉所察;由于烦、躁往往同时出现,故称之为烦躁。

  1. 胆经郁热症见烦时作,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时时欲呕,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治以和解少阳,清胆泄热。

  2. 肝火扰心症见心烦,甚则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睡眠差,多梦,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解郁除烦。

  3.阴虚火动症见心烦不安,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午后潮热,颧红,口干,舌红,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


  健忘:健忘的病因主要有:劳心过度,思虑伤脾,暗耗精血之故;禀赋虚弱,神志失聪,由先天不足,肾虚髓空所致;肝郁脾虚,脾失健运,痰火内生,蒙遏神机;气滞血瘀或由内外伤引起脑部血瘀,亦可发生健忘;老年人健忘,多因五脏俱损,气血亏虚,脑失充养所致。

  1. 脑髓亏虚症见恍惚善忘,远近无记,少寐头昏,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行动笨拙,伴齿摇发脱,腰膝酸困,男子阳痿或遗精,女子经闭或不孕,两耳失聪,二目昏花,面色暗滞,舌质红,脉沉细数无力,治以补肾益精,充养脑髓。
  2. 精气不足症见遇事即忘,语言零乱,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腰酸腿软,行动迟缓,神志恍惚,反应迟钝,气短乏力,纳少尿频,心悸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以补益气血,养精固本。

 


  痴呆:痴呆是老年人所患一种难治性疾病,其病因多因髓海空虚,脾肾亏虚,痰浊蒙窍,瘀血阻脑所致,目前尚无很好治疗方法,中医辩证施治有一定的疗效。

  1. 髓海不足症见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治以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2. 脾肾两虚症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腰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3. 痰浊蒙窍症见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治以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吞酸: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叫做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

  1.热证多见吞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饱闷,大便臭秽,口干渴,或心烦易怒,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治以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2. 寒证表现为吞酸时作,嗳气酸腐,喜吐涎沫,饮食喜温,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食欲差:食欲差是指对食物缺乏需求的欲望,中医称之为纳差。

  1.外邪犯胃表现为突然纳食减少,起病较急,兼有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表证。治当疏散外邪,醒胃运脾。

  2.饮食停滞症见纳差,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大便秽臭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多于情志抑郁时纳差,胸胁胀痛,食后脘胀,嗳气,舌边红,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4.脾胃阳虚多表现为纳差,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大便溏薄:大便溏薄是指大便不实,泻下溏薄如酱,或如鸭屎,又称为“溏泻”。

  1.脾胃气虚症见泻时肠鸣腹内隐痛,往往食后即欲大便,经久不止,中气愈虚,神疲倦怠,饮食减少,面色萎黄,脉象濡弱,治以补益中气,涩肠止泻。

  2.湿热下注症见大便糖薄,泻时腹痛不畅,肛门灼热,粪色深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多见于夏秋之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
  3.肝火亢盛者症见腹内胀痛不舒,大便溏薄,多有矢气,性情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肝泻火健脾。

大便秘结:1.热秘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或兼有腹胀腹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润肠。

  2.气虚便秘主要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汗出短气,大便并不干硬,面色苍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治以益气润肠。   3.血虚便秘表现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脉细涩,治以养血润燥。


  夜间多尿:夜间小便次数增多,且尿量增加,称为夜间多尿。

  1.夜间多尿多见于肾阳虚衰、脾肾两虚。肾阳虚衰表现为夜间多尿,小便频数,尿后余沥,腰背酸软,滑精早泄,耳鸣,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治以温肾固涩。   2. 脾肾两虚表现为夜间小便频数,量多,形寒肢冷,体倦神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以温阳固涩。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多由虚证和湿证引起,虚证可有脾胃气虚与营血不足之分,湿证其实亦由脾虚而来,即脾虚湿阻。

  1.脾胃气虚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纳后腹胀,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拟益气健脾。

  2.脾虚湿阻表现为面色萎黄,面浮肢肿,四肢困重,食少腹胀,倦怠乏力,语言重浊,尿少便溏,舌质淡白,舌体胖而有齿痕,苔滑腻,脉缓无力,拟健脾利湿。   3.营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拟益气养血。


  脱发:本症多因血热风燥、湿热上蒸、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及瘀血阻滞等所致。

  1.血热风燥表现为头发干燥焦黄,稀疏脱落,搔之有白屑叠飞,或有自觉头部烘热,头皮燥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治拟养血润燥消风。

  2.脾胃湿热表现为头发潮湿,状如油擦,甚则数根头发彼此粘连在一起,鳞层油腻,舌红,苔黄腻,治拟健脾祛湿。

  3.肝肾不足表现为脱发病程久长,伴有头昏,耳鸣,目眩,舌红而干,苔剥,脉细,治拟补益肝肾。

  4.气血两虚表现为头发细软干燥少华,头发呈均匀脱落,日渐稀疏,少气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肢体麻木,舌质淡,少苔,脉细弱,治拟大补气血。   5.瘀血阻滞表现为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日久不长,常有头痛,口渴饮而不欲咽,面色晦暗,舌质暗有瘀斑,脉细涩,治拟活血化瘀。

 

头晕:头晕又称眩晕,是以视物昏花旋转,如坐舟车之状,严重者睁眼即感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

  1.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拟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2.气血亏虚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萎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3.肝肾阴虚表现为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拟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面浮:面浮以虚证为主,可分为肺气虚弱和脾阳不足。

  1.肺气虚弱表现为面浮,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咳不愈者,面色萎白,气喘息短,语言无力,动则气急,形寒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拟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2.脾阳不足表现为面浮,其色萎黄,四肢不温,自觉面部发胀,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肌肉消瘦,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治拟健脾益气升阳。


  颧红:颧红是指患者面部两颧泛红,常于午后加重,中医认为两颧发红多属阴虚有内热之象。

  1.阴虚内热表现为两颧红赤,午后为甚,咳嗽痰少质粘,或有咳血,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骨蒸,五心烦热,口渴,失眠,性情急躁急怒,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痨瘵证,拟滋阴降火。
  2.气阴耗伤表现为两颧发红,午后潮热,咳嗽无力,气短声低,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苍白,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拟益气养阴。


  发白:发白是指头顶、前额或两侧鬓角的头发变白,并可逐渐发展至全部头发变白。

  1.肝肾不足表现为头顶及两鬓头发日渐疏变白,或见面色憔悴,头晕目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盗汗,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拟滋补肝肾。

  2.气血亏虚表现为毛发苍白,干燥易折,伴有头发稀疏,少气乏力,纳食减少,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濡细无力,拟益气养血。

  3.若青少年阳盛,出现热盛血燥之象,可表现为头发早白,散在于黑发之中或白发日渐增多,多无明显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拟凉血清热润燥。


  

 

雀斑:雀斑是指面部皮肤生长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有时也可出现在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这是一种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皮肤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1.本症多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邪郁血分,外感风邪,风火相结而成。

  2.肾精不足表现为面部斑点色淡,数少,损害较小,或伴有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怕冷拟滋阴补肾。

  3.火郁经络表现为面部褐色斑点色深,数目较多,损害较大,伴口干口苦,心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拟凉血活血,清火祛风。


  蝴蝶斑:蝴蝶斑又称“黄褐斑”,是指面部皮肤出现点状或片状的褐色斑点,不高出表皮,其颜色加深与日晒有明显的关系,常分布在鼻翼两侧、颧部、前额、上唇、眼眶周围,有时状如蝴蝶。本症一般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女性。

  蝴蝶斑多由肝气郁滞、湿热内蕴及阴虚火旺等引起。

  1.肝气郁滞表现为颜面、鼻周、眼眶周围皮肤的褐色斑点,边界清楚,伴有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嗳气频频,纳谷不香,舌苔薄黄,脉弦,拟疏肝解郁理气。

  2.肝火上炎表现为面部褐斑较深,伴有头痛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拟清肝泻火。

  3.湿热内蕴表现为面部褐斑,边界不甚清楚,自边缘向中心斑色逐渐加深,伴有重胸闷,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拟清化湿热,宣通气机。   

  4.阴虚火旺表现为面部褐斑,其色或淡或深,呈点状或片状,大小不一,境界尚清,但边缘不整,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拟滋阴降火。


  畏光:畏光是指眼对光线刺激的耐受下降,又称羞明,有此症状的病人,一遇强光则难于睁眼,强行睁开眼即觉疼痛、流泪。

  1.实热者,症见面红目赤,口干欲饮,溺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
  2.虚热者,症见颧红目赤,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


  流泪:泪液经常溢出睑弦而外流者称为流泪,有热泪与冷泪之分。

  1.热泪多为眼结膜炎,角结膜炎,眼异物等外障眼病的症状之一,因眼部受炎症等刺激,使泪腺反射性分泌增加所致。

  2.冷泪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流泪,泪水清冷稀薄,迎风流泪更甚,其症类似西医之泪道系统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泪溢症”,多见于老年人。

  3.冷泪长流者多属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所致,所谓“泪为肝之液”。治宜养肝益肾,固摄敛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