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解读病因大全

 乐乐书屋 2017-09-12
子 午 流 注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辰看,一天24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颜。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 3点至1 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咳而排屁。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 
酉时(17点至1 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人贮藏精华的时辰。
戌时(1 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则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
为方便记下,特录“纳子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巳脾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脏腑失调后的症状
1.水肿
水液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
湿热壅盛则表现为水肿遍及全身,皮肤润泽光亮,口渴烦躁:小便短赤,兼见大便秘结,胸闷脘痞,舌苔黄腻或白腐,脉沉数。调理以清热利湿消肿。
脾阳不足多为水肿,腰以下为甚,反复不愈,按之凹陷不起,神倦纳呆,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此证可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调理宜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③ 肾阳虚衰表现为全身浮肿,腰以下为重,也可见面部浮肿,水肿按之没指,凹陷不起,神倦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沉细无力。调理宜温暖肾阳,化气行水。
2.消瘦
人体因疾病或某种因素而致体内脂肪和蛋白减少,体重下降超过正常标准20%以上时,称为消瘦。
本证主要由内热亢盛,壮火食气,使机体消耗过盛;或脾气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所致。
①脾胃虚弱多表现为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调理宜健脾益气。
②气血两虚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倦怠少气,舌淡苔薄,脉细弱,多见于造血不良性贫血。调理宜补气养血。
③肝火亢盛表现为形体消瘦,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疼痛,口苦咽干,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调理宜清泻肝火。
3.肥胖
人体内脂肪贮量过多,致使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以上者,称为肥胖。
肥胖多与湿盛和气虚有关。
①痰湿内蕴表现为形体肥胖,肌肉紧实,胸痞脘闷,肢体沉重倦怠,痰多而清白,恶热,或饮食较多,喜食肥甘厚腻之品,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调理宜祛痰化湿。
②中气不足表现为外形肥胖,而肌肉松软,短气乏力,动则汗出,恶风怕冷,面浮虚肿,神疲嗜卧,饮食较少,舌淡苔白,脉细弱。调理宜补气健脾。
4.多汗
汗液分沁过多,称为多汗。
①阳虚自汗表现为自汗,动则加重,肢冷形寒,纳呆便溏,腰膝酸软,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两尺尤甚。调理宜温阳益肾,敛阴止汗。
②暑气伤阴表现为自汗淋漓,烦渴引饮,胸膈痞闷,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无力。调理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③心血不足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血养心敛汗。
④阴虚火旺多见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调理宜滋阴降火敛汗。
⑤脾虚湿阻表现为盗汗常作,或兼有自汗出,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调理宜化湿和中,宣通气机。
5.粉刺
好发于颜面,乃至臀部。患者以青年男女居多。皮损为散在性的红丘疹,顶端可见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性疤痕。
①肺胃蕴热多见于颜面、前额,重者还可发生在胸背区域,皮疹呈散在分布,针头至芝麻大小的丘疹、色红或稍红,部分疮顶可见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或黄稠脓头;肤色油滑光亮,伴见口干,便秘,溺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调理宜清宣肺胃。
②气血郁滞多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伴有经血来潮皮疹加重,经后减轻,或者平素月经不调,经行带血块,腹痛,男性患者面色晦暗或紫红,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调理宜行气理血,解毒散结。
③痰瘀结聚多表现为面颊及下颌部的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失,并且增至黄豆或蚕豆的肿块,高突不平,色紫红,挤压可见脓血或黄色胶样物,破溃后遗留疤痕,舌质淡红,苔滑腻,脉濡滑,调理宜活血化瘀,消痰软坚。
6.无汗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汗闭。
本病阴液亏损证多见无汗,肌肤灼热,盛夏全身亢热难忍,口干咽燥,颧红,手足心热,或见便干如羊粪,兼见气短、无力、疲乏、肢麻等,舌红,苔光剥,脉细数。调理宜滋阴生津,和营益液。
①先天精乏证多自幼无汗,并见皮肤干燥枯槁,毛发稀少,指甲变形缺损,牙齿异常诸症,舌质裂纹,苔少,脉细数无力,调理宜补肾益精,和血调营。
②寒闭腠理证表现为突然全身无汗,病期较短,兼见身寒,皮肤起粟如鸡皮状,或有痒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紧。调理宜散寒开腠,升阳达表。
7.咳嗽
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
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二大类。外感咳嗽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
①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表现为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调理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法。
②风热犯肺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调理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8.喘促
喘促,是指呼吸困难为主证。
①痰热遏肺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满,痰多粘稠色黄,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苔黄或腻,脉滑数,调理宜清泄痰热平喘。
②水凌心肺症见咳逆气喘,倚息难于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形寒肢冷,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调理宜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③肾气虚症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咳而尿失禁,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弱,调理宜补肾纳气定喘。
9.气少
气少病因多由肺气不足、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所致,故调理上当从肺、脾、肾三脏进行调理。
①肺气不足见气短、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语声低微,神疲乏力,常易感冒,舌淡,脉虚软,调理以补益肺气。
②脾气虚弱见气少,腹胀纳差,倦怠无力,便溏,面色萎黄,舌胖嫩苔薄腻,脉虚弱,调理以补脾益气。
③肾不纳气见气短气促,动则尤甚,咳逆汗出,腰膝酸软,面色浮白,舌淡苔白,脉虚弱,调理以纳气归肾,健脾益气。
10.不寐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是因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实证:
失眠虚证多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证多因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所致。
①心火亢盛症见心烦不寐,躁扰不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调理以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②肝郁化火症见急躁急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食,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调理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虚证:
①阴虚火旺症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②心脾两虚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调理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③心胆气虚症见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调理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11.易醒
易醒是指睡眠反常,不能熟睡,时时欲醒而言。
①心肝血虚症见睡眠不熟,时时醒来,面色少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调理以滋肝补心,养血安神。
②心胆气虚症见睡眠不安,易于惊醒,心悸不宁,胆怯惊恐、,甚则坐卧不安,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弦虚,调理以补心安神,宁胆定惊。
12.多梦
多梦是指睡眠后梦多,不能熟睡的一种证状。
①心胆气虚症见闭目入睡即有梦扰,梦见多为惊险事物,时易惊醒,心悸不安,遇事易惊恐,舌质淡,脉弦细无力,调理以补心宁胆。
②心脾血虚证见睡后梦扰,梦见多为往事遗迹,心悸怔忡,遇事善忘,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调理以补益心脾。
③心肺气虚症见睡后梦忧,梦见多为悲惨事情。面色苍白,气短咳喘,心悸不安,舌淡嫩,脉虚弱,调理以补益心肺。
④心肾不济症见睡后梦扰,梦见多为水口事物,心悸心烦,头晕目眩,耳鸣,遗精,舌红,脉细数。调理以补肾宁心。
⑤肝火扰心症见睡后乱梦纷纷,梦见多为野外草木,大火燔灼,神烦不安,头痛目赤,胸肋胀痛,舌边尖红,脉弦数,调理以清泻肝火,养心安神。
13.烦躁
烦躁为一精神异常症状,烦指胸内热而不安,即心烦,多为自身感觉;躁是指外形热而内不宁,即是体躁,多为他觉所察;由于烦、躁往往同时出现,故称之为烦躁。
①胆经郁热症见烦时作,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时时欲呕,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调理以和解少阳,清胆泄热。
②肝火扰心症见心烦,甚则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睡眠差,多梦,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调理以清肝泻火,解郁除烦。
14.健忘
健忘的病因主要有:劳心过度,思虑伤脾,暗耗精血之故;禀赋虚弱,神志失聪,由先天不足,肾虚髓空所致;肝郁脾虚,脾失健运,痰火内生,蒙遏神机;气滞血瘀或由内外伤引起脑部血瘀,亦可发生健忘;老年人健忘,多因五脏俱损,气血亏虚,脑失充养所致。
①脑髓亏虚症见恍惚善忘,远近无记,少寐头昏,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行动笨拙,伴齿摇发脱,腰膝酸困,男子阳痿或遗精,女子经闭或不孕,两耳失聪,二目昏花,面色暗滞,舌质红,脉沉细数无力,调理以补肾益精,充养脑髓。
②精气不足症见遇事即忘,语言零乱,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腰酸腿软,行动迟缓,神志恍惚,反应迟钝,气短乏力,纳少尿频,心悸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调理以补益气血,养精固本。
15.痴呆
痴呆是老年人所患一种难治性疾病,其病因多因髓海空虚,脾肾亏虚,痰浊蒙窍,瘀血阻脑所致,目前尚无很好治疗方法,中医辩证施治有一定的疗效。
①髓海不足症见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调理以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②脾肾两虚症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腰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调理以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16.吞酸
①热证多见吞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饱闷,大便臭秽,口干渴,或心烦易怒,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调理以清肝泄火,和胃降逆。
②寒证表现为吞酸时作,嗳气酸腐,喜吐涎沫,饮食喜温,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调理以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17.食欲差
食欲差是指对食物缺乏需求的欲望,中医称之为纳差。
①肝气犯胃多于情志抑郁时纳差,胸胁胀痛,食后脘胀,嗳气,舌边红,苔薄,脉弦,调理以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②脾胃阳虚多表现为纳差,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调理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18.大便溏薄
大便溏薄是指大便不实,泻下溏薄如酱,或如鸭屎,又称为“溏泻”。
①脾胃气虚症见泻时肠鸣腹内隐痛,往往食后即欲大便,经久不止,中气愈虚,神疲倦怠,饮食减少,面色萎黄,脉象濡弱,调理以补益中气,涩肠止泻。
②湿热下注症见大便糖薄,泻时腹痛不畅,肛门灼热,粪色深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多见于夏秋之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调理以清热利湿。
③肝火亢盛者症见腹内胀痛不舒,大便溏薄,多有矢气,性情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调理以清肝泻火健脾。
19.大便秘结
①热秘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或兼有腹胀腹痛,舌红苔黄,脉滑数。调理以清热润肠。
②气虚便秘主要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便不出,汗出短气,大便并不干硬,面色苍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调理以益气润肠。
③血虚便秘表现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脉细涩,调理以养血润燥。
20.夜间多尿
夜间小便次数增多,且尿量增加,称为夜间多尿。
①夜间多尿多见于肾阳虚衰、脾肾两虚。肾阳虚衰表现为夜间多尿,小便频数,尿后余沥,腰背酸软,滑精早泄,耳鸣,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调理以温肾固涩。 
②脾肾两虚表现为夜间小便频数,量多,形寒肢冷,体倦神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调理以温阳固涩。
21.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多由虚证和湿证引起,虚证可有脾胃气虚与营血不足之分,湿证其实亦由脾虚而来,即脾虚湿阻。
①脾胃气虚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纳后腹胀,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调理宜益气健脾。
②脾虚湿阻表现为面色萎黄,面浮肢肿,四肢困重,食少腹胀,倦怠乏力,语言重浊,尿少便溏,舌质淡白,舌体胖而有齿痕,苔滑腻,脉缓无力,调理拟健脾利湿。
③营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调理宜益气养血。
22.脱发
本症多因血热风燥、湿热上蒸、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及瘀血阻滞等所致。
①血热风燥表现为头发干燥焦黄,稀疏脱落,搔之有白屑叠飞,或有自觉头部烘热,头皮燥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调理宜养血润燥消风。
②脾胃湿热表现为头发潮湿,状如油擦,甚则数根头发彼此粘连在一起,鳞层油腻,舌红,苔黄腻,调理宜健脾祛湿。
③肝肾不足表现为脱发病程久长,伴有头昏,耳鸣,目眩,舌红而干,苔剥,脉细,调理宜补益肝肾。
④气血两虚表现为头发细软干燥少华,头发呈均匀脱落,日渐稀疏,少气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肢体麻木,舌质淡,少苔,脉细弱,调理宜大补气血。
5.瘀血阻滞表现为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日久不长,常有头痛,口渴饮而不欲咽,面色晦暗,舌质暗有瘀斑,脉细涩,调理宜活血化瘀。
23.头晕
头晕又称眩晕,是以视物昏花旋转,如坐舟车之状,严重者睁眼即感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
①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调理拟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②气血亏虚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萎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调理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③肝肾阴虚表现为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调理宜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24.面浮
面浮以虚证为主,可分为肺气虚弱和脾阳不足。
①肺气虚弱表现为面浮,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咳不愈者,面色萎白,气喘息短,语言无力,动则气急,形寒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调理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②脾阳不足表现为面浮,其色萎黄,四肢不温,自觉面部发胀,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肌肉消瘦,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调理宜健脾益气升阳。
25.颧红
颧红是指患者面部两颧泛红,常于午后加重,中医认为两颧发红多属阴虚有内热之象。
①阴虚内热表现为两颧红赤,午后为甚,咳嗽痰少质粘,或有咳血,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骨蒸,五心烦热,口渴,失眠,性情急躁急怒,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痨瘵证,调理宜滋阴降火。
②气阴耗伤表现为两颧发红,午后潮热,咳嗽无力,气短声低,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苍白,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调理宜益气养阴。
26.发白
发白是指头顶、前额或两侧鬓角的头发变白,并可逐渐发展至全部头发变白。
①肝肾不足表现为头顶及两鬓头发日渐疏变白,或见面色憔悴,头晕目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盗汗,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宜滋补肝肾。
②气血亏虚表现为毛发苍白,干燥易折,伴有头发稀疏,少气乏力,纳食减少,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濡细无力,调理宜益气养血。
③若青少年阳盛,出现热盛血燥之象,可表现为头发早白,散在于黑发之中或白发日渐增多,多无明显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调理宜凉血清热润燥。
27.雀斑
雀斑是指面部皮肤生长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有时也可出现在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这是一种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皮肤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①本症多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邪郁血分,外感风邪,风火相结而成。
②肾精不足表现为面部斑点色淡,数少,损害较小,或伴有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怕冷宜温补肾阳。
③火郁经络表现为面部褐色斑点色深,数目较多,损害较大,伴口干口苦,心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宜凉血活血,清火祛风。
28.蝴蝶斑
蝴蝶斑又称“黄褐斑”,是指面部皮肤出现点状或片状的褐色斑点,不高出表皮,其颜色加深与日晒有明显的关系,常分布在鼻翼两侧、颧部、前额、上唇、眼眶周围,有时状如蝴蝶。本症一般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女性。
蝴蝶斑多由肝气郁滞、湿热内蕴及阴虚火旺等引起。
①肝气郁滞表现为颜面、鼻周、眼眶周围皮肤的褐色斑点,边界清楚,伴有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嗳气频频,纳谷不香,舌苔薄黄,脉弦,调理宜疏肝解郁理气。
②肝火上炎表现为面部褐斑较深,伴有头痛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调理宜清肝泻火。
③湿热内蕴表现为面部褐斑,边界不甚清楚,自边缘向中心斑色逐渐加深,伴有重胸闷,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宜清化湿热,宣通气机。
④阴虚火旺表现为面部褐斑,其色或淡或深,呈点状或片状,大小不一,境界尚清,但边缘不整,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宜滋阴降火。
29.畏光
畏光是指眼对光线刺激的耐受下降,又称羞明,有此症状的病人,一遇强光则难于睁眼,强行睁开眼即觉疼痛、流泪。
实热者,症见面红目赤,口干欲饮,溺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调理宜清热泻火。
虚热者,症见颧红目赤,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宜养阴清热。
30.流泪
泪液经常溢出睑弦而外流者称为流泪,有热泪与冷泪之分。
热泪多为眼结膜炎,角结膜炎,眼异物等外障眼病的症状之一,因眼部受炎症等刺激,使泪腺反射性分泌增加所致。
冷泪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流泪,泪水清冷稀薄,迎风流泪更甚,其症类似西医之泪道系统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泪溢症”,多见于老年人。
冷泪长流者多属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所致,所谓“泪为肝之液”。调理宜养肝益肾,固摄敛泪。
31.目干涩
眼部赤肿不显,只觉眼内干涩不舒者为目干涩。
目干涩者多为阴液不足,目失濡养。
①阴液不足可分为肺阴不足或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肺阴不足者,调理宜滋阴润肺。
②肝肾亏损者,调理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32.耳鸣
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
①肝火上扰表现为耳鸣如潮声,或如风雷声,暴怒之后,突发或加重,头痛头晕,目赤面红,口苦咽干,烦燥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调理宜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②脾气虚弱表现为耳呜如蝉呜或如蚊叫,持续不息,常产生于思虑太甚或疲劳过度之后,伴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细弱,调理宜健脾升阳,益气通窍。
③肾精不足可表现为耳内常闻蝉呜声,昼轻夜重,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调理宜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4.肾元亏虚表现为两耳鸣响,声细而微,持续不休,昼轻夜重,头晕健忘,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调理宜温肾壮阳,祛寒通窍。
33.鼻流清涕
鼻流清涕是指鼻流出清稀分泌物,常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①外感风寒表现为鼻塞,涕多清稀,喷嚏频作,局部检查见鼻内肌膜肿胀淡红,讲话鼻音重,全身可见头痛,恶寒重、发热轻,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调理宜辛温通窍,疏散风寒。
②肺气虚弱表现为鼻窍奇痒,喷嚏频频,多见一侧鼻塞,流大量清涕,半塞不适,嗅觉减退,鼻窍粘膜多呈淡红或苍白,鼻下甲水肿;患者平素恶习怕冷,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调理宜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③脾气虚弱表现为鼻塞、鼻胀较重,时而喷嚏,鼻流清涕,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鼻下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质暗,或呈息肉样变;患者平素常患头重头昏,神疲气短,怯寒,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调理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④肾气虚弱表现为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窍粘膜苍白水肿,鼻底有清涕;平素畏恶风冷,四肢不温,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来细弱,调理宜温肾壮阳。
34.口淡
人之味觉,辨证归之于脾。口淡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失健运则分为两种证候;一是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起于大吐大泻、久病失养,除口淡之外,可兼见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缓按之无力;一是外湿入侵或饮食失节,导致脾运不健,而湿浊内生,表现为中焦湿阻,可见口淡粘腻,胸闷,脘痞不饥,大便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35.口苦
口苦指感觉饮食有异常苦味,甚或自觉口中苦味。
肝胆郁热者,主要可见头痛头晕,目赤目眩,两胁胀痛,尿黄便干,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热象明显者,调理宜清解肝胆郁热。
②另有一证,口苦常为伴随症状,即痰热扰胆证,临床多表现为惊悸不寐,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此宜清降积热,化痰宁神。
36.口干
口干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觉口内干燥的症状。
①肺燥伤津多由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肺阴受损,症可见口干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若燥邪胜舌干无苔,脉细者,调理宜清燥润肺,养阴益气。若肺胃津伤明显,舌红少苔,脉细数者,调理宜清润肺胃,甘寒生津。
②阴虚火旺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被灼,肾阴虚,相火亢而开合失司,症可见口干咽燥入夜尤甚,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虚烦失眠,或大渴引饮,小便量多,调理宜滋阴降火。
37.口臭
口臭指自觉或他人闻及病人口气臭秽的症状。
凡口臭大多数因肠胃积热而致。所谓积热,属于实热范畴,包括蓄积之热和食积所化之热。
①蓄积之热,每由素食辛辣厚味,化生内热,聚积肠胃,并循经上炎,可见龈肉萎缩,牙痛,并见口渴喜冷饮,或伴有大便秘结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调理宜清胃泄热。
②食积化热者,起因于宿食停滞,浊气上冲于口,见口气酸腐,或带食味,如蒜葱等,可兼有脘腹胀满,食欲减退,舌苔必垢厚,脉实或迟,此宜清热导滞。
38.牙痛
风寒牙痛症见牙齿抽掣样疼痛,遇冷痛甚,得热痛减,时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迟缓,调理宜疏风散寒止痛。
①热邪所致牙痛可分为胃火牙痛与虚火牙痛。胃火牙痛症见牙齿疼痛,胀痛为主,或牙龈发红肿胀,痛引头脑,口气热臭,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干,苔黄,脉洪数或滑数,调理宜清泄胃热止痛。
②虚火牙痛症见牙齿隐隐作痛,牙根浮动,腰膝酸软,口干咽燥,颧红潮热,虚烦不寐,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调理宜滋阴补肾。
③气虚牙痛症见牙痛隐隐,痛热绵绵,牙龈不甚红肿,面色萎白,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调理宜健脾补气缓痛。
39.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指咽喉部一侧或两侧肿胀作痛,吞咽不利症状,可波及咽喉全部,是咽喉部最常见症状之一。
咽喉肿痛多因风热邪毒侵犯及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
①病之初起,风热外侵,肺经有热,表现为咽喉肿痛逐渐加剧,发热恶寒,咳嗽有痰,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调理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②若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导致咽喉红肿疼痛剧烈,痛连耳根及颌下,壮热,口渴引饮,口臭,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调理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③脏腑亏损、虚火上炎则分为肺阴亏虚和肾阴虚损。肺阴亏虚则表现为久病、咽喉微肿微痛,干咳少痰或无痰,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搏细数,调理宜养阴清肺,生津润燥。
④肾阴虚损表现为久病,咽干,咽喉微肿痛,头晕耳鸣,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宜滋阴降火。
40.背冷
背冷是病人自觉背部发冷怕冷的一种症状。
①阳虚阴盛,背部为诸阳经所过,过脏腑腧穴所在,脏腑阳气虚衰,背部失于温煦,症见背冷喜暖,得热冷感消失,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调理宜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②痰饮内伏,久病体弱,或年老气衰,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停留,凝聚成饮,痰饮留积,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症见背冷,痰多,头晕目眩,食少腹胀,舌苔白滑,脉沉,调理宜温化痰饮。
41、乳房胀
乳胀是指病人自觉乳房作胀,甚至疼痛的症状。常见于妇女行经前或经期。
①肝气郁结,乳房作胀或痛,兼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善叹息,舌淡,苔薄,脉弦,调理宜疏肝理气解郁。
②肝肾阴虚,乳房作胀,兼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调理宜滋补肝肾,养阴柔肝。
42.腰痛
腰痛可由寒湿、湿热、瘀血、肾虚等原因引起,其中肾虚为主要因素。
①肾虚腰痛表现为腰酸软,喜按喜揉,腿膝无力,卧则减轻,劳则加重。偏于肾阳虚者,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小便清利,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②偏于肾阴虚者,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红,脉细数。
43.腰酸
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且伴有腰部轻度疼痛的病症,称为腰酸。
腰酸可因肾虚及劳损引起。
①肾虚腰酸以腰酸不适,绵绵不已,遇劳累则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稍有缓解为特征。严重者尚伴有酸困而痛,腰膝无力,肢酸膝冷,足跟疼痛等,舌质淡,脉沉细,调理宜温养补肾。
②如兼肾阳虚,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白,五更泄泻,舌淡胖,脉沉迟。
③劳损腰酸以腰酸常固定于腰部某一部位,腰部酸楚症因劳累而加重,卧床休息后腰酸并不能明显缓解,晨起症状加重,轻度活动之后即感觉减轻,除腰酸症状之外,亦可伴随轻度腰痛。但全身无其他异常表现。劳损腰酸轻者除去病因,适当进行导引、按摩、针灸及太极拳等运动即可获愈,经久不愈且症状较重者,多兼有肾气不足,调理同肾虚腰酸。
44.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①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调理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②胃阴亏虚症见胃脘隐隐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调理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③脾胃虚寒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调理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5.半身不遂
上下肢偏左或偏右不能运动,称为半身不遂。为中风症状之一。
①气虚血瘀证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不清,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调理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②肝阳上亢证表现为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调理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46.阳痿
阳痿,又称阴痿。男性未过八八天癸殆尽之年,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持久,致使不能进行性交者,称阳痿。
①元阳不足阳痿,阴冷,腰痛,膝软,耳鸣,脱发,牙齿松动,畏寒肢冷,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白,舌淡胖润或有齿痕,脉沉细尺弱,调理当以温补肾阳为主。
②心脾两虚阳痿,若心脾气虚,则心悸,短气,自汗,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胀,便溏,舌淡,脉细;若心脾血虚,则心悸,怔忡,易惊,多梦,失眠,面色萎白,形瘦神疲,舌淡,脉细。但一般临床所见,多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证,调理宜补益心脾。
③惊恐伤肾阳痿,怵惕不宁,多疑易惊,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平时阴茎尚能勃起,但每同房时则焦虑不安,反致阳痿不举,舌脉往往正常,调理应安神定志。
④湿热下注阳痿,阳痿而兼阴部潮湿或痒痛,小便短赤,舌苔黄或厚,脉弦或数,宜清热胜湿。
47.不育
指男子无精子或精少而不能生育。
①肾精亏虚,精少,腰膝酸软,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健忘,舌淡,脉细弱,调理当补益肾精。
②肾阳虚弱,阳痿阴冷,精少,腰膝软,畏寒肢冷,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白,舌淡胖润或有齿痕,脉沉细尺弱,调理当以温补肾阳为主。
③气血两虚,心悸短气,自汗盗汗,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调理宜补益气血。
④湿热下注,阴部潮湿或痒痛,口苦粘腻不爽,口干不欲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或厚,脉弦数或滑数,宜清热利湿。
48.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一般在20天左右,甚至一月两次者,称为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早、经期超前。
①血热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粘稠或有瘀血块,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调理宜清热凉血调经。
②虚热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或少,色鲜红,质稀,或质粘稠无血块,头晕心慌,腰膝酸软,夜寐甚差,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调理宜养阴清热调经。
③气虚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头晕神疲,气短懒言,纳食较少,大便溏薄,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润,脉虚,调理宜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49.月经后期
①阴血亏虚证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淡红,质稀,无血块,伴有头晕,腰酸,心慌,平时带下甚少,夜寐欠佳,舌质淡红,少苔,脉虚细,调理宜滋阴养血。
②血寒证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或淡,质清稀,小腹冷痛,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萎白,舌淡胖嫩,脉弱无力。调理宜温经理气。
50.经行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无一定规律,为经行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
①肝郁证表现为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暗红,有小血块,行而不畅,小腹胀痛,胸闷不舒,两乳房作胀,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黄白微腻,脉弦,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②肾虚证表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多,色淡红,质偏稀,伴有头昏,腰酸,小便频数,夜寐久佳,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或沉弱无力,宜养血补肾调经。
③脾虚证表现为经来时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宜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51.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增多,一般连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多”。
①中气虚弱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面色萎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动则汗出,或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调理宜补气升阳,摄血固冲。
②血热证主要表现为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有光泽,间有血块,或小腹作胀,血流出自觉有热感。全身可伴见唇干红、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调理宜清热凉血,止血固冲。
③血瘀证表现为经行量多,阵发性出血,色紫黑,有较大血块,小腹疼痛,血块排除后疼痛减轻,出血减少,胸闷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调理宜活血化瘀止血。
④气虚证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水并见,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肢软乏力,小腹空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调理宜补气健脾摄血。
52.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属于月经不调,以经量排出明显减少甚至点滴而净为主要表现,或行经时间过短,不足2天,经量也因而减少者。
①阴血虚证主要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逐渐减少,甚则点滴即净,色淡红,质清稀无块,头昏眼花,腰俞酸楚。
②气滞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经水涩少,行而不畅,经色紫红或暗黑有块,小腹胀痛,胸闷胁肋作胀,经前乳房作胀,烦躁不安,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或涩,调理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③虚寒证表现为经来量少,周期落后,色暗质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排出不畅,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体畏寒,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沉,调理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53.痛经
痛经以随月经周期发生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特征。
①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行腹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伴见胸胁、乳房作胀,舌暗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调理以理气化瘀止痛。 
② 湿热下注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少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或有块,平时带下色黄,时或低热起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调理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③ 气血虚弱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调理以益气补血止痛。
④肝肾虚损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经量少而质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有腰酸,少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脉细数,调理益肾养肝止痛。
54.闭经
确诊闭经以后,应辨别证侯的虚实以论治。虚者多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瘀湿阻滞。但病因多端,机理复杂,故在诊断上须通过有关检查,排除生理性闭经,找出引起闭经的原因;或因他病,或器质性原因引起闭经,则又当先治他病,或在判断病势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①肝肾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年逾十八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为闭经,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调理宜补肾养肝调经。
②气血虚弱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水色淡而质薄,继而停经不行。全身或头昏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肢软,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易脱落,赢瘦萎黄,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数,调理宜补气养血调经。
③阴虚血燥型主要表现为经血由少而渐至停闭,全身症状伴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交睫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调理宜养阴清热调经。
55.带下过多
女子阴道内流出的液体超过了正常量,同时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①脾虚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萎黄,脘腹痞胀,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调理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②肾虚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气,或粘腻,绵绵不断,面色萎黄晦暗,腰酸膝软,小腹有冷感,大便时溏,小便清长,或频数失禁,形体畏寒,舌淡苔白,脉细或沉迟,调理宜温补肾阳,固任涩带。
③肝郁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稍粘,或粘稀不一,无臭气,头昏目眩,胸闷烦躁,两胁作胀,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喜叹息,苔腻脉弦,调理宜疏肝解郁,健脾止带。
④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如脓样,或赤白相间,或夹鲜红血液,有臭气,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调理宜清热利湿,固任止带。
56.带下过少
女子阴道内流出的液体过少,甚至不能润泽阴道,主要见于经后期到经间排卵期者,称“带下过少”。
①肝肾亏损证主要表现经后期至经间排卵期,带下过少,甚或全无,阴道干燥,或伴阴痒,头昏腰酸,胸闷烦躁,夜寐甚差,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弦或数,调理宜滋补肝肾,生津养液。
②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经后期至经间期,带下量少,甚或全无,自觉阴道内干燥或兼阴痒,纳差神疲,脘腹作胀,矢气频频,大便或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弱,调理宜健脾和胃,益气生津。
57.不孕证
不孕症是指女子结婚以后,夫妇同居,配偶健康且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2年以上而不受孕者,或已生育、堕胎后未采取避孕措施又连续2年以上不孕者。
肾主生殖,不孕与肾的关系密切,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通冲盛,两精相搏,才能受孕。
①肾阳虚证表现为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无血块,或少量血块,或月经稀发,甚则闭经。小腹觉冷,带下清稀,性欲淡漠,入冬易寒,舌质紫暗,苔白脉细,调理宜补肾助阳,暖宫种子。
②肾阴虚证表现为婚后不孕,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无血块,或月经尚正常,形体消瘦,心情焦急,口干,五心烦热,或形瘦寐差,头昏晕,心悸失眠,腰腿酸,午后低热,脉细带数,舌质红,苔黄,调理宜滋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