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二百八十九:辛弃疾的《闻科诏勉诸子》诗

 杏坛归客 2015-04-08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大词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著作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作者得知皇帝颁发的招考诏令的消息以后,为勉励他的儿子而写了这首诗。

 

《闻科诏勉诸子》(1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2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3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4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5

 

注释

      1)闻:听说。科诏:朝廷发布的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勉:勉励。诸子:儿子们。

  2)秋举:即秋试。亦叫“秋试”或“秋闱”。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乡试。因在秋季举行,所以称“秋试”由朝廷派出主正副考官主持,录取的称举人。天书:封建时代称帝王的诏书。十行:十次,多次。

   3)绝编:即“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后因称《易》为“韦编”。三绝,指多次断开。是说孔子阅读《易》,编联书简的熟牛皮条递了好多次,说明孔子仔细得反复地读书,不怕吃苦。下笔:指作文章。杜甫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三公:周代三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用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后:后代。七尺:指很高的身躯。

   5)吏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选:选拔、考核。梅福:梅花开花,飘香送暖,心情舒畅。仇:匹配,一样。



译文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皇帝颁发招考的诏令,作者知道这一消息以后,勉励他的儿子们说,皇帝的诏令已经颁布下来,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你们要抓紧准备。要学习孔子“韦编三绝”的刻苦读书的精神,上了考场就会写出好文章。你们看见了吗,那些高官子弟,因为平时不努力读书学习,结果一事无成,白白地长了七尺多高的身躯,对国家什么用处也没有。等明年你们参加吏部的考试,祝你们旗开得胜,给我带来好消息。

   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希望儿子们积极应考,恐怕不是要他们升官发财。而是要他们继承他未竞的事业,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而继续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