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的先王(下)

 花锦城 2015-04-08
   (根据历史学堂群2013年8月26日讲稿整理)三、商后期诸王:盘庚——帝辛20.盘庚:盘庚是祖丁之子、阳甲的二弟,《纪年》说他名“旬”,旁系先王。甲骨文里作“般庚”或“凡庚”,合书为
等等,“凡”是“盘”的象形初文,象盛水之盘侧立之形,有的也加“攴”,就是“般”字,“般”、“盘”是古今字。武丁时期的卜辞中还称之为“父庚”,因为他是武丁的叔叔,是父辈;武丁以后或称之为“三祖庚”,因为他前面还有两个以“庚”为日名的王大庚和南庚,他是第三个以“庚”为日名的王,所以叫“三祖庚”。盘庚即位后,仍然都奄。盘庚在九世乱之后即位,这时候因为王位争夺,导致王权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贵族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常常不鸟商王。盘庚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就要抑制、削弱贵族的势力,因此他要迁都。迁都的时候,商的贵族们都强烈反对,但是盘庚力排众议,威胁、利诱,强行迁都于殷。这些事都记在《尚书》的《盘庚》三篇里,这里不再多说了。盘庚迁的殷,就在今天河南的安阳,具体地点有争论,有说就是现在的殷墟,有说是洹北商城,总之都在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实行新政,政局稳定,国家安定,诸侯来朝,又形成了一段小小的中兴局面。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商也被称为“殷商”,周代称“殷”,但是商人仍然自称“商”,不称自己为“殷”。自盘庚迁殷之后一直到商灭亡,商人都没有再迁都。《今本纪年》说盘庚在位二十八年。21.小辛:小辛是祖甲、盘庚的三弟,《纪年》说他名“颂”,旁系先王。甲骨文里合书作“
”,武丁时期的卜辞里也称之为“父辛”。小辛继哥哥盘庚为王,但是水平比盘庚差远了,没有治国的能力,结果他的时候殷商又开始衰落。《殷本纪》里说“帝小辛立,殷复衰”。《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小辛在位二十一年,《今本纪年》里说小辛在位只有三年。这里有件事情是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仓颉、沮诵造字的传说,认为这二人是黄帝的史官。而我认为这个其实商人的古传。殷墟文字是肇始于盘庚、小辛时期,以前无有,盘庚旬就是仓颉,小辛颂就是沮诵,这兄弟二人是殷墟文字的创始者,二人共在位49年,正是文字从创始到成熟的一个阶段,到了武丁时期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文字。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中国汉字的源头。我记得书上说文明的三大标志是城市、文字、青铜器、国家制度,当然还有别的,比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之类,根据文献记载在殷墟以前的时代(包括虞、夏),这些构成文明的元素基本都已经具备,单单没有文字,那么说是“文明”好像有点底气不足。从这一方面来说,殷墟时期文字的产生,是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所以商人有仓颉、沮诵创始文字的传说,只是后来人们不明真相,把故事传走样了。所以,商人虽然使用了文字,但是在盘庚之前是没文字的,更不要说夏代。这个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仓颉、沮诵神话与殷墟文字的起源》,网上可以搜到,这里不多扯了。这个文发表在《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上,虽然是十多年前的旧文,但观点至今没有改变。22.小乙:小乙是阳甲的四弟,《纪年》里说他名“敛”,直系先王。甲骨文里合书为“
”,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或称之为“父乙”,武丁以后或称之为“小祖乙”,合书作“ ”。《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二十年,《今本纪年》说在位十年。他的配偶是妣庚,他们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殷商中兴之王武丁。23.武丁:武丁是小乙的儿子,《今本纪年》上说他名“昭”,直系先王。甲骨文里写作“
”或“
”等,卜辞里或称他为“毓(后)祖丁”。上面说过,盘庚在迁殷之前,大商经过了九世之乱,已经非常衰微了,到了盘庚之时,迁都于殷,振兴了一下,可是时间不长,到了他弟弟小辛的时候又衰落了,前后大概也就二十来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的“复兴”恐怕不是那种大的复兴,但是“复衰”一定是衰的挺厉害,殷商王朝有点风雨飘摇的感觉了。这个时候殷商要想继续下去,就需要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王的治理。商人很幸运,他们这个时候有了武丁。不过,武丁很可能并不是小乙的嫡长子,《说命下》:“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孔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河洲也。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艰苦,故使居民间。”《正义》:“于时盖未为太子,殷道虽质,不可既为太子,更得与民杂居。”武丁自己说自己过去曾遯于荒野,并且在河居住过,后来又从河到了亳,要知道当时他的父亲商王敛(小乙)还是居住在殷的大邑商,武丁不会无缘无故地逃到荒野,又到了河和亳,肯定是有什么变故。《正义》的推断十分正确,当时他应该已经成年,还不是太子,说明太子另有他人,我们看看卜辞,武丁至少有七个兄弟:兄甲、兄丁、兄戊、兄己、兄庚、兄辛、兄癸,武丁时期的卜辞中还有“多兄”、“多介兄”的名称,都是在武丁之前死了,故而武丁向他们致祭。我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必是为了王位的问题发生了很严重的内乱,他那些没逃走的兄弟可能都在自相残杀中死光了。武丁还比较有眼色,先逃了,避过了一劫,期间经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大邑商继承了王位,这里面一定有一段很曲折的经历。有人认为武丁即位的时间很早,说“武丁即位时的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这个说法很难让人接受,《书·无逸》里记载的周公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说高宗武丁在位五十九年,而《汉书·杜钦传》说:“高宗遭呴雉之戒,饬己正事,享百年之寿,”《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也说武丁是“致百年之寿”,这是今文家说,他们认为高宗武丁享国五十九年,活了一百岁,说明武丁的寿命很长,即使是不到一百岁,大概也得九十岁以上,那么他即位的时候应该是在三十岁以后了,如果他真的活了一百岁,那就应该是四十一岁即位。正因为他即位甚晚,所以周公才说他“旧劳于外,爰暨小人”,“旧”是久的意思,就是说他在外面吃苦受累时间很长,情况和“小人”(平民)一样了,从这一点上来推断,武丁可能本来不是太子,他没有即位的资格,所以才被发往民间去劳作,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回到国都当了商王。武丁即位后,充分利用宗教和占卜的力量,还采用联姻的策略,将殷商臣民、属国凝聚起来。他是逢事必卜,所以迄今发现的殷墟卜辞,武丁时期的卜辞占了绝大部分;在联姻方面,就是他从各个方国大肆地娶老婆,据统计,仅见于卜辞的武丁诸妇就有95人,肯定还有不见于卜辞的,说明他的后宫非常壮观,这应该是他笼络属国的手段之一。同时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他这时期的卜辞中有大量的占卜农业的内容,他的王后妇妌也亲自在丘商这个地方种黍,可见他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国力逐渐雄厚,然后就是大力加强军队建设,他那时的卜辞里有作左、中、右三师的记载,还经常“登人”、“登旅”组建临时军队,“登”是召集的意思,“旅”在当时属于临时征发的军队,相当于后来的民兵。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目的就是打仗,武丁时期不断对外用兵,除了征伐敌国之外,还征伐叛贰不朝的方国,据《甲骨学一百年》统计,武丁在位期间,征伐的方国有81个,几乎一辈子都在打打杀杀,连他的王后妇好也是暴力倾向严重,经常领兵打仗,夫妻二人都武功赫赫;到了他儿子祖庚、祖甲的时候,征伐的方国只有2个,估计是都被他们的老爸打服了,没什么仗可打。到了廪辛、康丁时候征伐的对象有17个,武乙、文丁时期有28个,这个时候可能是武丁时期的威慑力和殷商的统治力减弱,有些国家又反叛了;到了帝乙、帝辛时期征伐的有8个方国。总而言之,武丁以后殷商诸王的武功都不及武丁,可能是武丁因为武功盖世,所以在他的庙号上加了个“武”字。由于这些措施,殷商勃然中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是殷商空前鼎盛的时期,所以武丁被认为是殷商的“中兴之主”。从武丁喜欢用兵这一点上看,他应该是一位比较强权的王,他的“中兴”局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武力征服实现的。古籍上说他的庙号是“高宗”,但是卜辞中不见此名,可能是殷末的追加。关于武丁的故事古籍中有不少,因为他那时期的卜辞也很多,使我们对他的故事能有个比较具体的了解,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商王武丁相关问题述略》(上、下),那里面说得比较详细。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占卜后的甲骨上刻署卜辞当是肇始自武丁,以前还没这行为,这是武丁的一个创举,这个也是我在《仓颉、沮诵神话与殷墟文字的起源》里的观点。实际情况是,直到目前为止,仍没发现武丁以前的甲骨卜辞,武丁以前的卜骨据说发现了不少,但遗憾的是上面都没有刻卜辞。武丁的配偶有三人:妣戊妇妌(司母戊)、妣辛妇好(司母辛)、妣癸(司母癸),其中妣癸的妇名不知道。这三位应该都有儿子被立为太子或继承王位,这个下面我们还要说到。24.【祖己】:祖己是武丁的太子,典籍中称之为“孝己”,甲骨文写作“
”,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称之为“小王”,在廪辛、康丁时期的卜辞中称之为“小王父己”,以后的卜辞中除称他为“祖己”之外,也或称之为“中己”。根据典籍中记载,武丁的太子孝己非常孝顺父母,武丁因为听信了后妻的谗言,把他流放而死于荒野,因此没能即位,因为他以笃孝闻名,所以死后在他的庙号上加了“孝”字,不过这个在卜辞中没有这个称呼。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有祭祀“小王”的卜辞,说明在武丁活着的时候祖己已经死了,的确没即位。但是他仍然在周祭中与商先王一起享受祭祀,这是商朝的制度,太子即使是没即位,照样也入周祭。1991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殷墟范围内的花园庄村东1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坑甲骨,编号为91花东H3,也被简称为“花东卜辞”。该坑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龟甲1558片,有卜辞的574片;牛胛骨25片,有卜辞的5片,有字甲骨共579片。其时代相当于武丁时期。而根据卜辞的内容看,这坑甲骨的主人却不是时王武丁,而是一个被称为“子”的人,这些卜辞中有部分记载了“子”与武丁时期的一些大臣来和子交往的过程,最显眼的是里面还记载武丁的王后妇好也经常到他这里来。据杨升南先生研究,这位“子”有权利祭祀祖先,能主持祭祀,并拥有除了时王之外最大的占卜机构,在占卜后他有权判断卜兆决断吉凶作占辞;同时,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祭祀时用牲数量很大,其经济实力仅次于时王武丁,也就是说,这位“子”拥有一个仅次于时王的小朝廷。因此杨先生认为这个“子”就是当时还没被废黜的太子、小王孝己。(杨升南《殷墟花东H3卜辞“子”的主人是武丁太子孝己》,载《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如果杨先生的判断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说,孝己的被废逐极有可能不是武丁听信了谗言,而是孝己当时搞得太大,自立小朝廷,分散了武丁的权利,对于武丁这样一位强权的人物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废黜了他。上面说了,武丁有三位王后,而武丁也正好有三个儿子地位非同一般:祖己是太子、小王,祖庚、祖甲都先后即位为王,从卜辞中与武丁配享的数量来看,妣戊最少,妣辛次之,妣癸最多,根据这个情况推测,祖己的母亲很可能是妣戊妇妌,也就是司母戊,妇妌死的时候祖己还活着,他地位特殊,所以祭祀他母亲也比较隆重,大家看看那口令人惊叹的司母戊鼎就知道了。但是,因为他没有即位,所以其后的商王在祭祀武丁的时候,很少以妣戊配享。25.祖庚:祖庚是武丁之子,《纪年》里说他名“曜”,武丁死后他即位为王,旁系先王,甲骨文写作“
”或“
”等,还称之为“康祖庚”,写作“
”。根据与武丁配享的次数推断,他的母亲可能是妣辛妇好(司母辛),因为他是旁系先王,所以他之后的商王祭祀武丁时以妣辛配享的次数要多于妣戊,但少于妣癸。《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七年,《今本纪年》里说他在为十一年,总之在位时间相对较短。26.祖甲:祖甲是武丁之子、祖庚的弟弟,直系先王。甲骨文里写作“
”。祖甲的即位也是兄终弟及,据《尚书·无逸》里周公说,武丁死后,众臣是希望祖甲即位的,但是他认为不立哥哥而立自己是不义,不想当这个王,逃到了民间,混杂在平民之中,吃苦劳作,直到祖庚死后他才被迎回来即位,因此他很能明白民间疾苦,所以当了三十三年的王(《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在位十六年)。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祖甲是太甲,蔡沈认为不对。不过《史记·殷本纪》中说祖甲不是个好王,“淫乱,殷复衰”,可能有误。祖甲的母亲可能是妣癸,因为他是直系先王,所以其后人祭祀武丁时以其母妣癸配享最多。祖甲的配偶是也是妣戊。祖甲有三个儿子:先、嚣、良,其中嚣和良是孪生兄弟,这个是《西京杂记》卷三里的说法,属于后出的文献记载,而且《杂记》也不是严谨的史书,不一定可靠。27.(廪辛):《史记·殷本纪》以廪辛为祖甲之子,《纪年》和《汉书·古今人表》都作“冯辛”,《纪年》说他名“先”。“廪”字本是“稟(禀)”字的或体,古音笔锦切,用拼音注音就是bing,后来又有力锦切之读lin。“冯”字古亦读若“冰”,所以河伯冯夷也作冰夷,“冰”、“禀(廪)”古音同帮母双声、蒸侵通转叠韵,属于音近假借。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廪辛不在周祭谱内,说明廪辛既没被立为太子,也没曾即位为王。武乙时期的卜辞中有一片祭祀“三祖辛”的卜辞,郭沫若认为这个“三祖辛”就是廪辛,但是廪辛应该是武乙的父辈,他不应该被称为“祖”而应当称“父”,武乙、文丁时期也不见有祭祀“父辛”的卜辞,所以这个“三祖辛”是否是廪辛还有争论,不能确定。总之卜辞中没有“廪辛”或“冯辛”之名,《纪年》、《史记》中说他是商王之一,《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还说他在位六年,很可能是后世史官的误记,所以在他名字上加个()。28.康丁:《殷本纪》里作“庚丁”,古字“庚”、“康”通用(“康”字即从“庚”声)。康丁是祖甲之子,直系先王,甲骨文中写作“
  ”,也称之为“康祖丁”,写作“
”。《今本纪年》里说他名“嚣”,应该是编《今本纪年》的人根据《西京杂记》为说的。《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三十一年,《今本纪年》说他在位八年。他的配偶是妣辛。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商人对先王的周祭谱到康丁而止。29.武乙:武乙是康丁之子,直系先王,甲骨文中写作“
”,《今本纪年》说他名“瞿”。武乙时期最大的事情就是周人来投靠殷商。周人本来是夏人的后裔,夏末窜到西北戎狄之地,一直受戎狄的气,大王亶父让戎狄赶到岐山下的周原。到了季历为王的时候,周人开始壮大,他们想靠棵大树好乘凉,所以在武乙三十四年的时候,季历来朝见武乙,等于是投靠殷商,武乙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同时支持周人和戎狄开战,因为戎狄也是殷商的敌人。到了武乙三十五年的时候,周人伐西落鬼戎,大获全胜,俘虏了二十个狄王。周人就这么在殷商的支持下,不断和四周的戎狄打仗,势力逐渐膨胀起来,后来终于成了殷商的心腹之患。武乙是个很有性格的王,殷商人笃信鬼神,敬畏上天,唯独他不信、不敬,他玩的一种游戏就是让人用皮囊装上血挂在高杆之上,他用弓箭射那皮囊,皮囊破了,血水横飞,他把这个叫做“射天”,意思是自己把天射流血了。结果可能是触怒了上帝神灵,要报复他。在他即位三十五年的时候,到河、渭之间去打猎,上帝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兴起了雷暴雨,然后瞄准武乙扔下个雷来,武乙当场被震死。当然也有人怀疑做掉武乙的不是上帝,而是周人。周人一直对大商有野心,看到武乙到自己的地盘附近来打猎,觉得是个好机会,就下了毒手,具体怎么搞的不详,总之武乙就这么挂了。殷人觉得武乙被一个小小的周给做掉了,太窝囊,才编了个被雷劈死的话儿。周人暗杀了武乙,这也是导致后来文丁杀掉周王季历的一个重要原因。武乙的配偶是妣戊,当是文丁的母亲。30.文丁:文丁是武乙之子,直系先王。《太平御览》等书引《纪年》作“大丁”,《史记·殷本纪》作“太丁”,“大”、“太”古同字。但是《纪年》作“大丁”可能有误,《北堂书钞》卷四十一引《纪年》作“文丁”,而殷墟卜辞中作“文武丁”,
,其中“武丁”是合文,又或称“文武”或“文武帝”(一说“文武帝”是指帝乙,见下)。从庙号上看,文丁可能是一个比较自负的王,后人也拍马屁,他死后庙号里文、武都给他加上,但是后世的史官不买账,估计是觉得他的武功和前面的武丁没得比,配不上“武”这个字,所以给省了,称“文丁”,后来又形讹作“大丁”,作“大丁”是不可能的,因为商汤的儿子就是大丁,他不可能与之重复,只是因为“文”、“大”形近搞笔误了。文丁之时,周人在西方蓬勃兴起,对戎狄的作战连连获胜,地盘大了,势力雄厚了,结果成了殷商的威胁,文丁做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就是把周王季历召到殷商,把他囚禁在塞库这个地方,然后又派人把他杀掉了,这么做就是为了遏制周人势力的发展。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昌,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周文王即位后,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复仇,所以从他那里开始正式谋划翦伐大商的计划。《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文丁在位三年,《今本纪年》说他在位十三年。殷墟卜辞记载的商先王之名到“文武丁”而止,但是他没入周祭谱。31.帝乙:帝乙是文丁之子,直系先王,但是帝乙不见于殷墟卜辞。在帝辛时期的青铜器四祀邲其卣铭文中称之为“文武帝乙”,周原甲骨卜辞中也称之为“文武帝乙”。陈梦家据此认为卜辞中的“文武帝”应该是帝乙而不是文丁,这个暂且存疑。帝乙的时候,有几件事可说:一是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周人搞关系,把自己的姊妹嫁给周文王当老婆,所以《周易》里记载了“帝乙归妹”的故事,这个顾颉刚先生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里说了,这里不再多说。二是和东夷打仗,进行东南经略。根据卜辞看,征伐东夷是从武丁开始的,武丁和妇好、侯告曾经征伐人方(也写作“尸方”),也就是东夷,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淮水地区的夷人,他们原来是夏的臣属,有许多部族和方国,势力很强大,一直不服大商,所以武丁开始东南经略,征伐人方,当时人方可能是臣服了,所以武丁时期有占卜人方受年的事儿。后来人方在康丁的时候又叛了,双方又开打。帝乙的时候多次征伐人方,但一直没征服,最后完成这一大业的是他儿子帝辛,也就是纣王。三是帝乙特别喜欢打猎,他这时期的卜辞关于田猎的内容特别多。四是立纣为太子。根据《吕氏春秋·当务》的说法,帝乙的正妻生了三个儿子:微子启、仲衍、受德,受德就是受,即纣。如果按照长幼顺序,应该是微子启为太子,但是他母亲在生微子启和仲衍的时候,还是妾,身份地位很低,后来被扶正,成了正妻,也就是王后,她当了王后之后生了纣,这样论来,兄弟三人虽然是一母所生,但微子启和仲衍是妾生的,而纣是王后生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所以群臣力争立纣,纣就成了太子。这件事说明了当时殷商的宗法制度已经相当严格。不过我觉得帝乙这么做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纣比较有才能,而且崇尚武力,当时尚武之风盛行,帝乙觉得纣勇力过人,可以帮他完成征伐东夷的大略,所以才立了他。《帝王世纪》说帝乙在位三十七年,《今本纪年》说是九年,但帝乙时期的卜辞中有在十祀征伐人方的记录,说明帝乙在位绝对不是九年,《今本纪年》的说法不可靠。32.帝辛:帝辛是帝乙之子,直系先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殷纣王,是殷商最后一任国王。名“受”或“受德”,“受”一作“纣”,是音近通假之故,后来的典籍中多作“纣”,战国时期编的《谥法》里说“纣”是谥号,那是瞎扯,“受(纣)”是他的私名。因此“纣王”之名比较流行。先秦典籍里称他为“商受”、“商王纣”、“王纣”、“殷辛”等。关于他的事情古书里太多了,但是卜辞里没有他的名字。帝辛是殷商的最后一位王,古籍里说他是著名的暴君、昏君,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帝辛文武全才,是他最终征服了东夷,完成的殷商的东南经略,要知道,征伐东夷从康丁时期就重新开始,一直没能征服,到了帝辛时期做到了,说明在帝辛之时殷商的国力非常强盛,并不是后人认为的天怒人怨、国力衰微的状况,不过他比较强权,喜欢独断专行倒是真的。而且他在位时间比较长,一说是三十二年,一说是三十三年,《今本纪年》甚至说他在位五十二年,如果他真象古书里说得那么混蛋,怎么会在位时间这么长。其实他是因为征伐东夷,弄得后方空虚,而且又出了内奸和叛徒,所以被周人偷袭得手,身死国亡。周人为了为自己弑君夺天下找借口,拼命诋毁他,说他多么得昏暴,其实未必是真实。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说我为殷纣王“翻案”,这事儿以我的水平恐怕做不到,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里引用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纣王翻了一下案,结果引来一大堆砖头和臭鞋。关于纣的事儿,这里也不再多说了。《竹书纪年》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上面根据卜辞和传世文献一共说了32王,但如果把圆括号里面的仲壬、沃丁、廪辛去掉(不见于周祭谱),正好是29王,说明《竹书纪年》的说法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