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1章 普天华夏 第4节 成汤-比干总谱

 比干星空下 2019-04-16

       对原配嫘祖忠贞不渝的黄帝一生娶了不少妻妾,史载登记在编的就有“四妻十姬”,多数姓氏不详。据传这位老祖宗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女儿数目未有统计。老大螺祖生有两个儿子,即长子玄嚣(少昊),次子昌意。黄帝的儿子们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己、滕、咸、任、苟、僖、姞、儇、依,共十二姓,这十二姓后来繁衍成为十二个胞族。黄帝长子玄嚣(少昊)生蛟极,蛟极生帝喾,帝喾生契,契即子契,就是商汤的先祖,也是比干的子姓始祖。

《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鸟是远古时代华夏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玄鸟的初始形象类似燕子,“玄鸟”本意为“黑色的燕子”。这句话就是说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了一枚黑色燕子的卵(鸟蛋),像有了受孕的感觉,后生下契,为商王族的直系先祖。《吕氏春秋·有始览》云:“北方曰玄天。”契也被称为“玄王”,就是北方之王。

在契之前,生活于夏朝的商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契的父系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子姓氏族。商族因玄鸟而生,玄即黑(一说大,或雄性),玄色即黑色,因此终殷商一朝都崇尚黑色,黑白分明,殷商人的性格也是如此,直截了当,或可视为前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这一崇尚黑色的风尚延续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任劳任怨的契秉承父亲帝喾的遗命,帮助伯父颛顼的孙子、堂弟鲧的儿子,也是自己的远房堂侄大禹治理水患,得到当时的君王即传说中虞朝(唐虞朝)首脑帝舜的赏识,为帝舜时五位名臣之一,担任司徒(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文化部长、国土部长、宣传部长等本兼各职),位高权重,本事大,责任也大。《尚书·尧典》云:“帝(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意思就是安排契以宽恕之道教化百姓。《礼记·王制》云:“司徒(子契)修六礼以节百姓,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考民谣,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教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尚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契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调节部落联盟内的关系(又类似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或首席部长、外交国务秘书等职),劳苦功高的子契后来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一带),成为商部落的首领。契被帝舜赐姓子,从此也叫子契,终殷商一朝,王族及王室皆奉子姓。

由子契到汤(商汤、成汤)的传承关系为: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天乙(商汤、成汤)。

以世界历史地理的目光测量,商是位于东亚地区东、南、西、北四土之中心的广袤国土。至子契时,商已是黄河中下游势力最大的部落,其世系正式以父子相承,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尚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也就是说商族从子契到成汤一共迁都了八次。子契之孙、昭明之子相土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土在承继商族首领后,东逾泗水,在泰山下建立东都;子契的六世孙冥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大力排除水患,是地位仅次于子契的商族先祖。正是在这一时期,到处迁都的商族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站稳了脚跟。

夏朝从帝禹夏后氏的儿子姒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来,历经四百余年,最后一任君主帝癸(?-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第一位暴君。夏桀暴虐无道,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子契下传十四代至汤,汤率领子姓部落起兵反抗夏桀的暴政,灭夏朝而代之天下,是为商朝。

商汤,商朝开国领袖,子姓,名履,字汤,庙号“天乙”,后世有“成汤”或“武汤”之称。

汤始建都于亳。商汤的亳都在今河南商丘北,另有说在河南偃师县一带、郑州商城遗址、安徽亳州等地,说法不一。亳,本高台之意,与“邑”、“京”均谓都城、宗庙或盟地之所在。

从子履(商汤)至商朝的第十七世第十九王盘庚期间,商朝又五次迁都。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蒙(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对外称国号为“殷”。《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百四十六里。”到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时,商朝的综合国力和统治疆域达到鼎盛时期。《诗经·商颂·玄鸟》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盘庚时期的殷朝势力北面达到今内蒙古地区,南面达到长江流域,东至渤海辽东半岛,西抵青海湖,“殷”遂为天下号。自盘庚迁殷直到殷朝最后一任帝王辛(殷纣王)灭亡,持续了273年,这个确切年份有考古发掘的甲骨文记载。

自商汤开基到帝辛亡国,殷商一朝绵延国祚近六百年,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近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称为“殷商学”,与传统的“先秦学”并列。

商朝第十五代第二十九位君王叫大丁,也叫文丁。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了司母戊大方鼎。该鼎是帝文丁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帝武乙的王后戊而铸造的,鼎重875千克(原重),花纹精美,结构复杂,显示殷朝的青铜制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足称人类青铜文明的集大成者。帝文丁是比干的生父,王后戊就是比干的祖母。大丁(文丁)生三个儿子,老大帝乙继承帝位、老二比干、老三箕子分别担任少师、太师,共同辅佐大哥帝乙的儿子帝辛。

据此推断,比干为黄帝之子少昊(玄嚣)、黄帝之孙蟜极、黄帝曾孙帝喾的三儿子契的直系一脉,黄帝的第三十三代裔孙,从祖姓,也叫子干、子比干。

比干之名另有“王子干”一说,“王子”既是古姓,同子姓,也是王室称号,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最早的王氏即源于殷商王族,“王子”也是“子姓王氏”的缩称。“王子干”既可以理解为“姓王子,名干”,也可理解成“子姓王氏(王族),名干”,或者“三王子,名干”。据清朝程大中《四书逸笺》引《孟子杂记》云:王子干,封于比,名比干。

“比”在今山东淄博一带,古人以封邑为氏,故称比干,后世也有人称借商朝、殷朝之名称其为“商比干”、“殷比干”,或“子比干”(这是将姓氏和封地结合在一起的称呼)、“林比干”(“林比干”之称极少)。因比干的先祖子契曾给帝舜有虞氏做过司徒官,比干又被称为虞比干。

历史上,子姓与唐、虞、姬、殷、商、比、林为一家,故有“比干八姓”之称,其中林姓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比干之子林坚(比坚、子坚)之后,又有“六兰同堂”或“六兰同宗”之说,“六兰同宗”即萧姓、沈姓、尤姓、叶姓、钟姓、林姓的始祖皆为比干,与“比干八姓”同为比干家族的后裔。姓和氏分开后,原部分王氏演变成王姓,与孙姓、辜姓、柴姓、尹姓、纪姓、李姓、杨姓、毕姓、柴姓等姓在血缘上均与比干家族和比干的祖先家族一脉相承。比干以下的子姓姓源纽带就更多了,如黄姓、陈姓、宋姓、孔姓等等。

比干的同父同母长兄帝乙死后,公元前1075年(丙寅年),帝乙的小儿子辛继王位,即“纣王”。“纣王”并不是正祀的帝号,是以周武王为代表的后人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义损善”;这位不争气的黄帝后裔、成汤子孙是商朝的第十六世第三十王帝乙的二儿子辛,又名子辛、受辛、受德,继位后也叫“帝辛”。比干作为王叔和托孤重臣,帝乙死后即与三弟箕子辅佐侄儿帝辛治理朝政,史载“比干时年三十五岁。”

比干二十岁时即以“少师”即首席大臣的高位辅佐长兄帝乙,帝乙死后,又以托孤大臣兼类似于“首席执行官”的身份辅佐侄子帝辛,其与帝辛的关系远非君臣关系,更像是一种执政联盟或监国。据传帝文丁曾想把帝位传给二儿子比干,比干坚辞不受;帝乙死前又想把帝位传给二弟比干,比干第二次坚辞不受,而是扶持二侄子帝辛上位。故此,比干在殷商末期的身份帝位远非一个首席大臣可比,相当于隐形帝王,而这种身份帝位恰恰为他的人生悲剧直至“挖腹剖心”的千古惨剧埋设了不可逆转的祸因。

根据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商朝历代帝王世系表如下(约公元前1600-约前1046年):

1、商汤

中国商朝开国领袖,在位三十年(约公元前1617-公元前1587年),子姓,名履,字汤,又名商汤、成汤、天乙、大乙等。商汤的祖先子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国号商。商汤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商国逐渐强盛起来,又因夏朝的时任君王姒癸(夏桀)荒淫暴虐,民怨沸腾,商汤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在商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统华夏民族的大商朝。商汤修《汤刑》、《明居》等王法,注重经济建设,关心民生疾苦,宽刑多恤。商汤继承商族大统位十七年后践商朝天子位,在天子位上十三年崩,庙号“太祖”。

2、太丁

殷墟甲骨卜辞作大丁,此“大丁”年号与第二十九位商王大丁(文丁)有重复,疑似“太”字少一点,甲骨文错漏笔画。太丁的生卒年不详,子姓,商汤的长子。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但在商朝王室祭祀中仍列为第二世第二王。商汤死后,太丁之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位,分别列为第二世第三王、第四王。甲骨文没有记录太丁继位的情况,但关于太丁的甲骨文卜辞很多,他曾协助父王商汤主持军事。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祭祀。因太丁作为嫡长子未能实际继位,甲骨文未见太丁的庙号。

3、外丙

在位三年(约公元前1587-公元前1585年)。外丙是商汤的二儿子,太丁的弟弟,子姓,名胜。大儿子太丁先于父王商汤死去,商汤死后,外丙继位,为商朝第二世、第三王,在位三年崩,庙号“哀王”。

4、仲壬

一作中壬,在位四年(约公元前1585-公元前1582年)。仲壬是商汤的三儿子,太丁和外丙的弟弟,子姓,名庸。第二世第三王外丙死后,按照商朝早期的王室继承法,先弟后子,仲壬继任,为商朝第二世第四王,在位四年崩,庙号“懿王”。

5、太甲

间断在位三十三年(一说二十三年、三十二年),具体年代不详。太甲是商汤的长孙,太丁的儿子,子姓,名至。太甲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辅国大相(相当于后世一些国家的“最高国务资政”)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重新修德,复使海内诸侯归顺,百姓安宁,成为商朝的有成之君。这就是史上传说的“桐宫悔过”故事。太甲为商朝第三世第五王,庙号“太宗”。

6、沃丁

在位二十九年,具体年代不详。沃丁是太甲的儿子,子姓,名绚,别称羌丁。沃丁为商朝第四世第六王,在位二十九年崩,庙号“昭王”。

7、太庚

在位二十五年,具体年代不详。太庚又名大庚,是太甲的二儿子,沃丁的弟弟,子姓,名辩。太庚在位期间,履行商汤成法,是商朝的一代名君。太庚为商朝第四世第七王,庙号“宣王”。

8、小甲

在位十七年(一说三十六年),具体年代不详。小甲是太庚的大儿子,子姓,名高。殷墟卜辞将小甲列为旁系先王祭祀,原因不明。民间和野史有说小甲是太庚的私生子,继位时名不正言不顺,待考。小甲为商朝第五世第八王,庙号“敬王”。

9、雍己

在位十二年,具体年代不详。雍己是太庚的二儿子,小甲的弟弟。商朝在雍已一代开始衰弱,很多周边小国都拒绝朝贡,叛象频仍。雍已在商朝历代帝王中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位,甲骨文对其政绩不著一字,显得神秘而又平庸。雍乙为商朝第五世第九王,庙号不明。

10、太戊

在位七十五年(约公元前1535-公元前1460年)。太戊是太庚的三儿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甲骨文又称大戊、天戊,子姓,名密。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势力大增。太戊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葬于太戊陵(今河南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太戊为商朝第五世第十王,庙号“中宗”。

11、仲丁

在位十一年(一说七年),具体年代不详。仲丁是太戊的大儿子,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即位后迁都于嚣。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镇)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西迁于嚣(亦作隞或敖,今河南郑州古商城),商朝自此屡兴迁都之举,后世商王迁都成性,是中国历史迁都最多的一个朝代。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挑头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其后一百多年的九世之乱(即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世代),商朝一度中衰。仲丁为商朝第六世第十一王,庙号不明。

12、外壬

在位十五年(一说十年),具体年代不详。外壬是太戊的二儿子,仲丁的弟弟,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子姓,名发。外壬为商朝第六世第十二王,庙号不明。

13、河亶甲

在位九年(约公元前1414-公元前1406年)。河亶甲是太戊的三儿子,仲丁和外壬的弟弟,甲骨文也称作戋甲,子姓,名整。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他北上迁都于相(今安阳内黄),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河亶甲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使叛乱的诸侯安定下来。河亶甲在位九年病死,河亶甲为商朝第六世第十三王,庙号“戈甲”,死后葬于相(今河南内黄县)。在殷墟卜辞中,子河亶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原因不明。

14、祖乙

在位十九年,具体年代不详。祖乙是河亶甲的大儿子,亦称且乙,子姓,名滕。祖乙即位后,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因邢发生河患,再次迁都于庇(今河北广宗城北沙丘平台一带)。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朝国势再度兴盛。祖乙为商朝第七世第十四王,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

15、祖辛

在位十六年(约公元前1361-公元前1346年)。祖辛是祖乙的大儿子,甲骨文又称作“且辛”,子姓,名旦。祖辛一代,商朝进一步衰落。祖辛为商朝第八世第十五王,庙号“桓王”。祖辛病死后,其弟沃甲即位。

16、沃甲

在位二十年(一说二十五年、五年),具体年代不详。沃甲是祖乙的二儿子,祖辛的弟弟,又作开甲,甲骨文称作羌甲,子姓,名逾。沃甲为商朝第八世第十六王,庙号“僖王”。

17、祖丁

在位三十二年,具体年代不详。祖丁是祖辛的大儿子,沃甲的侄子,盘庚的父亲。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子姓,名新。祖丁为商朝第九世第十七王,庙号“庄王”。

18、南庚

在位二十九年,具体年代不详。南庚是沃甲的大儿子,祖丁的堂弟,子姓,名更。南庚在位时,将国都由庇(邢)迁至奄(今山东曲阜),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南庚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南庚为商朝第九世第十八王,庙号“顷王”。

19、阳甲

在位七年,具体年代不详。阳甲是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子姓,名和。阳甲在位时,定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败。阳甲为商朝第十世第十九王,庙号不明。

20、盘庚

在位二十八年,具体年代不详。盘庚是祖丁的大儿子,阳甲的弟弟,甲骨文又称作般庚,子姓,名旬。盘庚是商朝大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再次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朝”或“殷商”。迁都后,殷商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盘庚遵循商汤的德政,四方诸侯都来朝见盘庚。盘庚死后葬于殷,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又一次转衰。百姓思念盘庚德行,民间传作《盘庚》三篇。盘庚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王,庙号不明。

21、小辛

在位二十一年,具体年代不详。小辛是祖丁的二儿子,盘庚的弟弟,子姓,名颂。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衰落触底,诸侯国际尾大不掉。小辛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一王,庙号“章王”。

22、小乙

在位二十一年,具体年代不详。小乙是祖丁的三儿子,小辛的弟弟,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子姓,名敛,殷墟卜辞将其列为直系先王祭祀。小乙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可以说,小乙在位二十一年的最大政绩就是培养了武丁这样一个能干的接班人。小乙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二王,庙号“小乙”。自小乙一代,殷商的王位继承法开始废弃传统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双轨制,“父死子继”制渐渐深入人心。

23、武丁

在位五十九年(约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武丁是小乙的大儿子,盘庚的侄子,子姓,名昭,民间传称“武丁大帝”。武丁是盘庚以后最有作为的君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华夏文明第一次与东侵的古印欧人有了战争接触,武丁和他的王后妇好联手击退了这些西方蛮族的进攻。武丁年幼时,曾被父王小乙有意安排到民间锻炼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的生活艰难。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捕获了成批成批的俘虏。武丁一代因着征伐战争的刺激,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为殷商朝第十一世第二十三王,庙号“高宗”。

24、祖庚

在位七年(约公元前1192-公元前1184年)。祖庚是武丁的二儿子,甲骨文又称作且庚,子姓,名跃。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偷偷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继承乃祖成汤仁厚宽德基因的祖庚也继承了“武丁中兴”的事业,积极开拓,遵行礼制,是一个孝悌而有为的贤明君主,他统治下的商朝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祖庚为殷商朝第十二世第二十四王,庙号不明。

25、祖甲

在位三十三年,具体年代不详。祖甲是武丁的三儿子,祖庚的弟弟,甲骨文又称作且甲、帝甲,子姓,名载。祖甲在位期间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和礼制,史称“祖甲改制”,商朝由此再度中兴。祖甲为殷商朝第十二世第二十五王,谥号“定王”,庙号“世宗”。

26、廪辛

在位六年(一说四年),具体年代不详。廪辛又作冯辛、凭辛,是祖甲的大儿子,子姓,名先。廪辛时期,商朝的职官正式分为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外服制度确定。廪辛为殷商朝第十三世第二十六王,谥号“共王”,庙号“甲宗”。

27、庚丁

一作康丁,在位六年,具体年代不详。庚丁是祖甲的二儿子,廪辛的弟弟,甲骨文又称作庚丁、康祖丁或康且丁,子姓,名嚣。庚丁在位期间,继续对西方的羝方、系方等方国部落进行征伐,但未能将其降服。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到王权。庚丁为殷商朝第十三世第二十七王,死后由儿子武乙继位。

    28、武乙

在位三十五年(约公元前1147-公元前1113年)。武乙是庚丁的大儿子,子姓,名瞿。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全面衰落,政治观念和礼制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天神观念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武乙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无神论君王,不信鬼神之说,留下了“囊血射天”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从神权政治转向王权政治的推动者,也是殷商朝迁都次数最多的君王。作为殷商朝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武乙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兼以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武乙为殷商朝第十四世第二十八王,庙号不明。

29、文丁

在位三年(一说十一年),具体年代不详。文丁又称太丁、大丁。文丁是武乙的大儿子,子姓,名托。文丁在位时,迁都于沬邑(陪都,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史称朝歌),辖内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高,文丁忌惮,设计杀之,使得殷商和岐周结下了世仇。文丁为殷商朝第十五世第二十九王,庙号不明。

30、帝乙

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101-公元前1076年),一说九年,帝乙是文丁的大儿子,子姓,名羡。帝乙时期,商朝正式定都于沬邑(今河南淇县),而商朝更加衰弱。文弱的帝乙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史上有“帝乙归妹”的记载。帝乙为殷商朝第十六世第三十王,庙号不明。

31、帝辛

在位三十年(约公元前1075-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辛,一名受、受德,古音“受”、“纣”相同,帝乙的二儿子。帝辛冥顽不灵而又天资聪颖,膂力过人。帝辛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据传帝辛晚年为人残暴,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的岐周势力坐大,趁机纠合诸侯一举灭商。帝辛自焚而死。至此,近六百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商纣与夏桀一样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即中国成语中的“桀纣之君”。帝辛为殷商朝第十七世第三十一王,也是殷商的最后一任君王,谥号“纣王”(周武王追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