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例

 美青 2015-04-10

简介

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

总结:少阴表证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解表

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撋僖醪∈嫉弥捶⑷龋龀琳撸榛聘阶酉??? 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摲??? 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的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欲眠等症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地推求出这样的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已44岁,估计手术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闭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中医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眼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卒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活动,或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功;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遣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个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服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l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者。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及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大剂量附子应用经验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附子是一味极为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之功。用之得当,确能救生命于垂危。然附子有毒,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通过临床实践,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例少则30g,多则300g),从未发生一例中毒现象。而其要在于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确为寒证、阳虚证,所谓“大寒必用大热”。若为热证、阴虚证,用之毫厘,亦可导致中毒,甚则毙命。本文通过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重用附子治疗脏寒颈痛、太阳少阴两感证、坐骨神经痛等例,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大辛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能。缪希雍谓其“乃是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阳火之上剂(《本草经疏》)。”陈修园谓其“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经读》)。”张锡纯亦谓其“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雷山:“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络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张景岳:“(附子)大能引火归源,制服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汇言》)。”吴绶:“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引自《本草纲目》)。”
1. 脏寒颈痛  张某,女,42岁,于2006.3.10.就诊。素有颈疾,突于前日感寒,以致颈痛加剧,难以转侧,且需人以重物击打或踩其背方能缓解。刻诊:舌苔白、质淡白而边现齿痕,脉左手浮缓小紧、右手沉细无力。此为阳虚已极、阴寒内盛、复加外感所致,治宜温散风寒、回阳救逆,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当归10g 、黄芪30g 、桂枝30g 、芍药15g 、附子60g(先煎1小时)、细辛10g(后下)、干姜30 g、肉桂10g(后下)、羌活10g、炙甘草30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水煎服,一日一剂,3剂。服后一剂痛减,两剂若失,三剂而愈。
按: 此例获效奇佳,关键在于抓住阳虚寒盛这个要点,重用大剂散寒回阳药,故能获效。
2. 太阳少阴两感证  陈某,女,48岁,于2006.2.25.就诊。素有咽疾,近日感冒已有十余日,打针输液非但未见其效,反而愈来愈剧。今见头痛鼻塞、咽痛怕冷,咳嗽多痰。刻诊:舌苔白腻,舌质淡而边现齿痕,脉左手浮缓小紧、右手沉细而微。诊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治宜温阳散寒、化痰通窍,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30g、芍药15g、麻黄10g、附子30g(先煎30分钟)、细辛10g(后下)、干姜15g、半夏10g、肉桂10g(后下)、白芷10g、辛荑6g(后下)、炙甘草15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水煎服,一日一剂,3剂。服药后症状减轻,后附子逐渐加至150g,共服十余剂而愈。
按: 近人一见咽痛,即以其为火性炎上,必以大剂量清热解毒或抗菌消炎药以治之。岂知阳虚之人愈用阳愈虚,必致格拒。本例头痛怕冷,舌质淡而边现齿痕,脉沉细而微,显系阳虚之证,故以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治之。
3. 坐骨神经痛  孟某,女,56岁,于2005.2.10.就诊。言其患坐骨神经痛已有数月,几经辗转,未见明显效果,故来求治。刻诊:舌苔薄白、舌体瘦小、舌质嫩红而边现齿痕,脉细微、略带小紧。此乃阴阳俱虚,复被寒邪,经络痹阻所致。治宜温补阴阳气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治之:桂枝30g、白芍15g、麻黄10g、附子30g(先煎30分钟)、细辛10g(后下)、干姜15g、当归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30g、山萸肉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肉桂15g(后下)、黄连6g、木香10g、生山楂20g、威灵仙30g、丝瓜络30g、炙甘草15g、生姜五片、大枣八枚,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方毕,患者因素觉夜热少寐而惧怕附子,未敢用药。辗转两月余,于2005.5.6.复求治于余。察其脉观其舌,复如其故,仍执前方与之。服至药尽,其痛大减,后依前方加减,附子渐增至250g,共计20余剂,其疾告痊。
按: 本例虽然素觉体热,舌体瘦小而红,然其苔白质嫩而现齿痕,脉带小紧,皆系阳虚寒盛之明证,故当以大剂热药以逐其寒,其疾乃克。
小结  关于附子之用量历代医家皆有探讨,如李时珍谓“乌、附毒药,非病危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白户,平日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本草纲目》)。”其实,时珍所言之禀赋实乃今之体质。依此推之,体寒即阳虚之质,故日啖附子而无恙,体燥即阴虚之体,虽啖数分亦烦躁不堪。所以超大剂量应用附子,要在分清阴阳虚实寒热,确属阴证寒证,量其情节,但用无妨。若属阳证热证,用之毫厘,亦足毙命。
    近代名医吴佩衡擅长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其经验系统归纳十个方面:1.助阳解表,扶正祛邪,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用量为30g;2.益火之源,回阳救逆,代表方是四逆汤,附子用量至每日120g;3.温补脾阳,燥湿运土,代表方是附桂理中汤,附子一般用量为30-60g;4.温阳托毒,活血通滞,代表方是阳和汤,附子用量为60g;5.温经通络,祛风止痛,以乌头煎化裁,附子剂量常用为60g;6.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是附子汤,附子用量为30-120g;7.暖水燥土,温阳止泻,代表方是四神丸,附子用量为30-60g;8.祛痰止咳,温化痰饮,代表方是附子加苓桂术甘汤,附子常用量为30-60g;9.温暖胞宫,调经止痛,常以桂枝茯苓丸化裁,附子用量为30-60g;10.滋养补虚,温通寒结,多用于老年寒性便秘,以附子理中丸化裁,附子常用量为60g。吴老在超大剂量应用附子时,特别强调须久煎,以煎液不麻口为度。而且服药后3-4小时内忌食生冷,避风寒[张寿,等,云南中医杂志,1982;(5);1]。
    据此,附子虽然有毒,只要确切掌握其适应证,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应当是安全的。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久煎,以0.5-4小时为宜,具体标准是煎液不麻口,目的是降低 或消除其毒性;2.剂量应逐渐加大,不可盲目地一次性 加大剂量;3.适应症必须明确,必须是寒湿之证;4.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附子的毒性和中毒反应及其救护措施;5.服药期间应禁酒、避风寒、禁食生冷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浅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可知少阴病,当无热恶寒,而此处却“反发热”。这是此汤证之立法准绳。“反发热者”可知其既不能类同于太阴,也不类同于少阴,但又不能摒弃太阳和少阴之法。三阴之病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方中麻黄解太阳、少阴之寒,细辛附子温少阴之经。既可使深入之外邪外出,又可使内在之阳气不乘邪而外越。由此可知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乃少阴同太阳同病的处方原则。少阴本是水火的交会之处,生命元气根本人体的生命存在之主宰。疾病发展到少阴病时,也预示着人体元气衰惫之极,正气剥至于根,阳气始衰,欲有竭其泉源之势。《伤寒论》的少阴病脉证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从其脉证提纲可知,病如少阴之主症为脉搏动无力,形 态细小,似睡非睡的迷糊状态。有何缘故导致此证侯出现,是探究的重点。“脉微细者”,是阳气衰弱,营血不足之证候,也是阳不足而阴有余的表现。郑氏解为“阳主开故寤,阴主阖故寐。寤则从阳,寐则从阴,故知邪入少阴也。”也就是说阴阳的开阖失司可导致神志不清的类似证候,以至于出现似睡非睡的病理状态。
    少阴病,可有直中与传经两种传变形式。前者是寒邪直接侵袭少阴,病发直接就为少阴症状,后者是由他经发病而直传至少阴。且他经之邪为太阳经邪居多。因为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太阳受病,机体正气充盛,邪可从太阳之表而解,正气不足,邪即乘虚入里,病发少阴。也可由太阴传入,少阴病是虚寒性的全身证侯,较太阴中焦胃阳虚更盛一筹,显现为心肾阳虚,阴霾之气弥漫内外,故厥逆怕冷,下利清谷精神困倦等阴盛阳微出现。可是少阴本阴标阳,既可以从阴化寒,又可以从阳化热,这也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需注意的。
    在搞清了少阴病的脉证提纲机理,我们就可较易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首先对其方药配伍有一个明了的认识。方中麻黄发汗解表,能驱外寒,附子温经扶阳,以逐里寒;麻附配伍,可使正气充盛表邪易解而无损于心阳;再兼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又可以佐麻黄以散外寒。三者合用,微发其汗,无损阳气,太阳侵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
    通过上述明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条文,汇通汤证机理,我们还要圆融活法,明白此汤证在临床上的病证范畴。由以上的分析,和参考前贤之经验,本人觉得其可以治疗以下病证。一、可以治疗喷嚏不已。因为肾通络于鼻,嚏属肾,知病在少阴,故可治之。二、可治腰痛难转于侧。虽然腰痛可由各种原因导致,但是兼见难以转侧,可知是肾脏不温,阴寒凝滞之故,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治愈。三、可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由于先天之阳衰于内,无力蒸腾气化,导致寒湿内生,内冷身重,阳虚水泛,全身浮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辛大热,温肾扶阳,振奋阳气,鼓动气化,则可消退诸证。四、可治慢性咽炎。因为少阴经循于咽喉,挟舌本疼痛多由“不通则痛”而引发,所以咽喉疼痛多是少阴痹阻不通则发痛居多。麻黄开玄府而宣通肺气;细辛可温经通络,使经脉通而疼痛愈,药到病瘥。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针对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太阳与少阴同病,里阳虚而外寒束诸证,以发表温经,表里两解立法处方遣药。总之,经典条文的研究还待各位医学同仁共同深入探究创新,裨益临床!
日期:2014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这样用

  李某,男,78岁,2011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糖尿病史30余年,高血压病史20余年,长期使用胰岛素、降血压药维持治疗。近2年精神欠佳,反复“感冒”,要求中医治疗

  诊见:少气懒言,体胖汗多,鼻流清涕,晚上口干、足热。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证属:阳虚阴盛,卫表不固。治则:温振阳气、祛邪固表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桂枝9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制附子(先煎)15克,炙甘草3克。7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有所好转。上方持续服用28剂,精神明显好转。之后间断服用,虽然仍有汗多,但生活质量较好,不再反复“感冒”。

  分析:本案症见少气懒言,脉见沉细,可辨为“但欲寐,脉沉细”之少阴病。结合反复鼻流清涕,笔者首先想到的第一个方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属麻黄剂,症当见无汗。而患者平素汗多,用麻黄剂显然不合适。笔者又想到了有汗用桂枝。于是,仍然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以桂枝、白芍、炙甘草取代方中麻黄,变麻黄剂为桂枝剂。

  或谓:案中处方似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立足于太阳病,本案处方立足于少阴病,二方有别。

日期:2013年8月6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温阳散寒开喑窍治暴喑咽痛

  冬季为一年中的最后一季。冬季气候寒冷,流水结冰,寒水的太过则为淫邪。其时间为:阴历十月至十二月的六个节气。冬三月属寒水,是冬令的主运主气,其气运严寒冷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所谓“闭藏”,其特征为:天气寒冷,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冬季大气沉降收藏,大寒前后,阳气沉潜,人与天地相应,内有阳气虚弱的人,感大气寒湿之气,内外合邪,容易发生少阴兼太阳感寒的暴喑证。笔者临证30余年,对少阴兼太阳感寒暴喑证,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屡收捷效。

  王某某,女,41岁。2010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3天前因受寒气侵袭后,引起暴喑并咽痛,手、足、膝冷痛,在外经输液抗炎治疗,服用清热利咽等药,声音嘶哑反而加重,转我处求治。有类风湿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病史。诊见:声哑不能够发出来声音,咳嗽咽喉不爽,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手触冷感,舌淡苔白,脉沉而紧。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证属少阴兼太阳感寒,而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声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的暴喑证。当治以温阳散寒开喑窍,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克,制附子30克(先煎30分钟),细辛6克,甘草10克,百部10克,桔梗10克,蝉蜕6克。2剂,水煎服。

  服完2剂后,声音恢复,疼痛缓解。继以当归四逆汤加减3剂,手、足、膝冷痛诸症亦随之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暴喑咽痛之证,辨证必须分清阴阳。临床多以阳热论治,药用甘寒、苦寒之品,而附子大热药往往视为大忌。本例声哑咽痛,参之舌脉诸症,与风热燥热邪实上犯之咽痛有本质区别。此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久服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更损阳气,导致白细胞减少,体内阳气防御功能明显降低,风寒外邪极易乘虚而入少阴,寒邪闭束少阴,寒客咽喉而致暴喑咽痛,此乃为本虚标实,阳虚寒凝,太少两感之暴喑咽痛。故太阳少阴两经同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阳解表,通达内外,发中有补,于扶阳中促进驱寒,于散寒中伤阳气,以致邪去正安。由此亦见,咽痛非阳热独有,临床上属阴寒证屡见不鲜。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解表散寒开喑窍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苦温,发散风寒;附子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细辛通达内外,助麻黄以驱表寒,助附子以温阳逐痼寒,此方有强大的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功用。故不论临床表现怎么千变万化,应用该方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就能很好地应变。这其中阳虚可能因素体羸弱,或者医者错投发汗及苦寒剂以致伤阳,此均为阳虚之因。在临证过程中,除暴喑咽痛之证及《伤寒论》中少阴病“发热,脉沉”,“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外,尚可见口淡不渴,神形憔悴,畏寒怕冷,恶寒发热,阳痿尿频,四肢欠温、舌质胖大多白嫩水滑或暗红(此因寒凝血滞故)等全身症状,同时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查找有无受寒病史及既往阳虚体质的可能,为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提供详尽的依据。

  值得强调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输液抗炎药或自服清热解毒药,此皆寒凉之品,易伤阳气,如久治不愈反会有加重趋势,应结合时令、体质、脉证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日期:2013年1月30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鼻炎

 李某,女,44岁。2011年9月1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因发作性喷嚏、流清涕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近几年呈全年性发作,于每年8月至10月加重。近2周来发作性鼻痒、喷嚏、流大量清水涕,鼻塞咽干,时有咽痒、咳嗽,晚上气喘、痰鸣。纳食尚可,大便正常。1月前因“宫外孕”行手术治疗,术后精神欠佳。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缓。证属寒饮停肺,治以温肺散寒化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5g,桂枝6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生白芍10g,射干10g,吴茱萸3g,生甘草3g。7剂,水冲服(用免煎中药),每日1剂,2次分服。

  2011年9月7日二诊:药后鼻痒、喷嚏、流清涕减轻,晚上痰喘渐平,周身舒服许多,鼻塞明显。舌、脉同前。证属阳虚饮停。治以温阳化饮,祛风通窍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生麻黄5g,细辛3g,制附子6g,干姜3g,五味子6g,僵蚕10g,蝉蜕6g,葶苈子10g,辛夷6g,炙甘草3g。10剂,水冲服,每剂分2次服,每日服3次。

  2011年9月14日三诊:诸症已愈,偶有咽痒,精神好转,尚有疲乏感。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缓。健脾益气佐以温化寒饮善后。四君子汤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10g,生白术10g,茯苓10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葶苈子10g,炙甘草3g。14剂,水冲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按:治疗过敏性鼻炎,小青龙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为笔者常用的两张方剂。理论上讲,小青龙汤治疗太阳病,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阳、少阴合病,二方证鉴别不难。但在实际应用中,当二方证临床表现包括舌象、脉象不典型时,鉴别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临床加减中,小青龙汤常可加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常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笔者在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时,也常以桂枝、芍药易方中麻黄。证有常与变,方有加与减,这样使得临证选方具有了一定的难度。笔者临证体会,当二方证表现不典型而选方出现困难时,通常单纯过敏性鼻炎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伴有咳、喘、哮时选用小青龙汤加减,疗效较好。本案中,前两诊舌象、脉象无多大差别。首诊选用小青龙汤缓解咳喘效佳,次诊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鼻塞效佳。加用射干取其利咽,加用僵蚕、蝉衣取其祛风止痒,加用葶苈子取其泻饮,加用辛夷取其通窍。二诊方中实际含有四逆汤方意。诸症缓解后,治从脾胃收功,也属笔者常用方法之一。

日期:2012年4月28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扶阳解表之功。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案1  牙痛

  缪某某,女,39岁。2010年5月23日初诊。右侧牙龈肿痛连及面颊2月,每因刷牙、洗脸,局部受凉而牙痛复发。西医诊断为牙龈炎、智齿冠周炎。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稍效,继转中医治疗,服清热泻火之剂10余天无效,症状时轻时重。刻诊:精神差,面色少华,右上侧牙龈肿而暗红,轻压痛,纳差,倦怠乏力,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综观脉证,结合病史,辨为过用苦寒而伐阳气致阳明经脉空虚,寒邪凝滞而痛,当以扶阳温经,散寒止痛为法。处方:麻黄10g,附片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白芷10g。2剂,水煎温服。

  药后牙痛明显缓解,继进2剂牙痛消失。3月后随访牙痛未再发作。

  按:本病西医认为是因炎症所致,常用抗菌消炎之品,有些中医亦为炎症所惑而用清热之剂乏效。寒凉之品多伐阳气,以致形寒肢冷,牙痛遇冷或受凉而复发,故温阳散寒而获捷效。

  案2  郁证(癔病)

  袁某某,女,35岁。2009年6月3日入院。1天前因与家人争吵后突发昏厥,牙关紧闭,入院后经针刺人中、涌泉、合谷,其神志渐清,但昏昏欲睡,惊惕易恐,倦怠乏力,喜向隅而卧,时感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虚气郁,邪中寒凝,故药用麻黄、细辛、菖蒲各10g,附片、郁金各15g,益智仁12g。3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转佳,食欲复常,继用上方冲服逍遥丸调理1周出院。

  按:本例患者有明显受凉史,平素少动,阳气少生,喜向隅而卧,而知阴气较盛,参合脉证“脉微细,但欲寐”,乃为少阴病寒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案3  痹证

  苟某某,男,44岁。2008年8月4日初诊。胸脘痞闷,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入院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身重倦怠,少气懒言,口苦,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黄中根部厚而黏腻,脉沉细无力。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示:慢性胆囊炎。此属寒痹,治以蠲痹散寒,温经止痛,处方:麻黄、细辛、桂枝各10g,附片、独活、羌活各15g,淫羊霍30g,如桂枝汤法服之。4剂,水煎服。

  药后感身暖,微汗出,身重乏力等症有减。上方稍事加减,更进20余剂而病愈出院。

  按:本例首先惑于辅助检查,失治于胸脘痞闷,口苦苔腻。患者病史奇特:20年前在东北当兵时经常露卧雪地,外侵风寒;回内陆工作也常处高楼凉爽之地,得天之阳气较少;复因患者性格内向,懒言少动,阳气少生;加之诸医治“胸脘痞闷、口苦苔腻”常用清热除湿之剂而伐中阳。三因相加,阳气虚于内,寒湿浸于外。虽时值盛夏患者也有形寒肢冷,关节疼痛之时,此阳虚寒痹证,胸闷苔腻,大便溏薄是湿从内生之表象,病本在阳虚,温阳则收全功。

日期:2012年4月7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名方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 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少阴伤寒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李××,年三十二岁,于夏季得伤寒证。
【病因】
午间恣食瓜果,因夜间失眠,遂食余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时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又复隐隐作疼,惧甚,遂急延为诊视。
【证候】
迨愚至为诊视时,其寒战腹疼益甚,其脉六部皆微细欲无,知其已成直中少阴之伤寒也。
【诊断】
按直中少阴伤寒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因在梦遗之后,腹中作疼,则寒凉之内侵者益深入也,是宜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再加温暖补益之品。
【处方】
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净萸肉(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煎汤一大盅,温服,温复取汗,勿令过度。
【效果】
将药服后,过一点钟,周身微汗,寒战与腹疼皆愈。
【或问】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始得发热脉沉也,今斯证寒战脉沉细,夫寒战与发热迥异矣,何以亦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乎?答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由太阳传少阴也,为其病传少阴是以脉沉,为其自太阳传少阴是以太阳有响应之力而发热。此证昼眠冻醒,是自太阳传少阴,又因恣食寒凉继而昼寝梦遗,其寒凉又直中少阴,内外寒凉夹攻,是以外寒战而内腹疼,太阳虽为表阳亦无响应之力也。方中用麻黄以逐表寒,用附子以解里寒,用细辛以通融表里,使表里之寒尽化;又因其少阴新虚,加熟地黄、萸肉、山药以补之,养正即以除邪也,又因其腹疼知寒侵太深,又加干姜、丁香助附子、细辛以除之,寒邪自无遁藏也。方中用意周匝,是以服之即效。至于麻黄发汗止二钱者,因当夏令也,若当冬令则此证必须用四钱方能出汗,此用药因时令而有异也。至若在南方虽当冬令用麻黄二钱亦能发汗,且南方又有麻黄不过钱之说,此又用药因地点而有异也。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

  近6年来,笔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喉炎等疾病,多获佳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案例1:患者,女,75岁,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半年余,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用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刻诊: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伴全身乏力、头晕,时有心悸,舌质淡紫,苔薄,脉弦迟。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听诊:心率42次/min。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心阳虚衰、寒凝血瘀。治以温补心阳、散寒通脉、活血化瘀。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片10g,细辛3g,党参20g,桂枝10g,当归12g,炒白芍12g,川芎10 g,丹参20g,麦冬10g,五昧子1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心率50次/min。药证相合,守方稍作加减,续服30剂,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临床表现为心胸憋闷、心悸、气短、舌瘀黯、脉迟等,多因心阳虚衰、寒凝血瘀而引起。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中麻黄辛温散寒、宣降肺气,肺气宣降可助调节心血运行;制附片补火助阳、温运心脉;细辛散寒通脉;加以党参、甘草、桂枝益气散寒通脉;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白芍、麦冬、五味子养心阴、补心血,同时反佐麻黄、附子、细辛、桂枝之燥热,使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心阳、活血化瘀、散寒通脉之效。

  2急性喉炎

  案例2:患者,男,42岁,2007年2月3日初诊。3 d前,患者大汗后不慎受寒,突然出现声音嘶哑,全身疼痛、发热,在本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喉镜示:声带淡红水肿。诊断为急性喉炎。经用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显效。现患者声音嘶哑,咽喉胀紧,全身疼痛,阵阵恶寒,无汗,咳痰清稀,时时胸闷,舌质淡,苔白,脉弦紧。中医诊断为急喉痦,证属阳气虚弱、风寒袭肺。治以疏风散寒温阳、宣肺理气开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片6g,细辛3g,桂枝10g,厚朴10g,炒杏仁10g,川芎10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2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声音嘶哑、咽喉紧胀明显减轻,全身疼痛、恶寒、咳嗽、胸闷基本消失。药证相合,效不更方,继服3剂而愈。

  按:急性喉炎属中医“急喉痦”范畴,临床上因感受外邪性质不同及患者体质差异,有风寒、风热、肺热壅盛之分。该患者素为阳虚之体,复感冬季寒邪,致风寒束表,肺气郁闭,失于宣降,肺气不利而见诸症。方中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宣肺;制附片补火温阳以祛寒:厚朴、炒杏仁宣降肺气;川芎行气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温阳、宣肺理气开音之效,药证相合而获良效。

  3结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疏风宣肺之功效。该方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即少阴兼太阳之阳虚外感证,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咳吐清稀痰涎,胸闷喘息,舌质淡,脉沉迟等。笔者用于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喉炎,分别属于中医“胸痹、心悸”、“急喉瘩”范畴,二者的病机均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二者病机相同,故均用该方治疗而获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 过敏性鼻炎
  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 喉源性咳嗽
  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3 支气管哮喘
  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血常规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
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3剂,每天1剂,水煎服。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血常规示:E0.03,余指标基本同前。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老药新用]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得显著效果。现举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1  过敏性鼻炎

女,35岁。200505—03初诊。患者素体虚弱,患过敏性鼻炎近10年,近年来每日晨起则突发鼻痒、流涕、喷嚏不休,长期门诊中西医治疗,可间歇控制症状,稍遇风寒或油烟刺激即会诱发或加重病情。诊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白无华,畏寒,四末不温,鼻涕清,纳可眠差,大便溏,夜尿多,舌淡边有齿痕,苔白稍润,脉细沉。脉证合参:证属素体阳虚,卫外失司,风寒侵袭留滞鼻窍,治以温阳解表,散寒祛风,宣通鼻窍,佐以培土生金固窍。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蝉蜕、苍耳子辛夷花、防风各10 g,熟附子15 g(),细辛5 g补骨脂20 g,炒白术30 g,黄芪30 g,生甘草5g生姜6片。3剂后晨起鼻痒、喷嚏症状明显减轻,续服12剂后已无晨起喷嚏、流清涕,精神疲倦及畏寒肢冷等其它症状亦明显好转。以后嘱患者每周进服3剂,随访6个月后无复发。

2  病毒角膜炎

男,33岁,2006-01-08初诊。患者2周前5点晨起骑摩托运货,未带头盔及面罩,寒风吹于头面双目,凛冽刺痛,仍坚持30 min。至下午1718点时,觉双眼胀痛不适,不可视物,久视则干涩胀痛不适,需反复按压揉搓眼部周围稍舒,或以热毛巾外敷亦可减轻症状,第2日至西医眼科门诊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给角膜宁、阿昔洛韦眼药水滴眼治疗2周无效。诊见:神疲,微恶风寒,无汗白睛红赤,双眼干涩胀痛,久视某物或迎风则症状加重,局部热敷后稍可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追问病史,发病前晚曾酒后与妻子同房。脉证合参:证属少阴肾阳亏损、头面诸窍失于濡养温煦固卫、风寒邪气留滞肝经眼窍。治当温。肾助阳、解表散寒、祛风通窍。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蝉蜕、白芷、防风、荆芥柴胡10 g,熟附子15 g(),细辛8 g吴茱萸8 g,炒白芍10 g,黄芪30 g,生甘草5 g,生姜6片。1剂汗出,诸症减轻,5剂后,白睛红翳散尽,已无畏风及双眼干涩胀痛等症。

3  室性早搏

    男.3l岁,2006—0716初诊。患者平素易感冒2周前空腹劳累后汗出,因正值盛夏午时。,自觉烦热异常,当汗出未尽时,即以凉水从头至脚冲之,至午后即出现心悸,夜间休息时更加明显,自觉心脏忽停忽跳,心中惕然而不安。至外院查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继发性T波改变,经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即来我院就诊。诊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心悸不安,短气少言,动则汗出,夜卧难眠,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结。脉证合参:证属正气不足,汗出腠理疏松之时受寒,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两经,寒邪痹阻及损耗导致心肾阳气不振,故见上述诸症。治当益气温阳、振奋心阳通阳散寒、安神定惊。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甘龙骨牡蛎汤

真武汤加味:麻黄、防风、细辛各10 g,熟附子、生龙骨、生牡蛎30 g(),炒白术、云苓各20 g,黄芪30 g,炒白芍、桂枝、炙甘草各15 g,生姜6片。6剂后复诊,已无心悸感,其余诸症亦明显好转,脉已不结,复查动态心电图未见早搏。继以桂甘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加味调治2周而停药。随访3月症状未见复发。

4  感冒失音

男,41岁。200604—12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咽痛、干咳、恶寒发热、声音嘶哑,经服桑菊饮、银翘散、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清热利咽解毒中药及以西药抗炎治疗后未见好转,声音嘶哑加重难以言语。诊见:倦怠乏力,厚衣畏寒,面色白,咽喉痛,声哑不能言,头身酸楚,无汗,干咳少痰,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而润,脉沉紧。咽部检查:双扁桃体未见充血肿大,咽后壁稍充血;体温371~C,血常规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脉证合参:证属少阴阳虚受寒,寒邪客于会厌,闭阻气道,仍属太少两感之证。治当助阳解表,宣肺散寒,利咽通闭。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防风、细辛、荆芥、桔梗、木蝴蝶各10 g,熟附子15 g(),生甘草6 g,生姜6片。服l剂后微汗出而声音嘶哑减轻,2剂后干咳、身体酸楚及畏寒大为减轻,5剂服毕,声音已不嘶哑,言语清亮,诸症消失而病愈。

5  嗅觉丧失

    女,51岁。2006—09—30初诊。患者形体偏胖,平素易感冒。2006-09初不慎受凉后出现头晕头痛不适,头痛以两侧为甚,伴疲倦乏力,畏寒肢冷,中西医抗感冒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近日又出现伴嗅觉消失,香臭不分。诊见:疲倦乏力,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鼻塞流涕,嗅觉消失,两侧头痛,腰膝酸软,喜热饮,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弱,尺脉尤甚。脉证合参:辨证考虑为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外感后风寒之邪直中三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肺气闭郁,肺气不宣,鼻窍不利,鼻气不和,故见鼻塞流涕、嗅觉消失;寒邪直中足少阴肾经、太阴脾经,故见恶风怕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不适;仍属阳虚外感之证。中医病机为肺脾。肾虚、风寒阻窍;治以温补脾肾、宣肺散寒、辛温通窍。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细辛、辛夷花、白芷、桂枝、炙甘草各10 g,党参、炒白术、云苓、石菖蒲各20 g,熟附子30 g(),生姜8片。3剂后已略知香臭,疲倦乏力、畏寒肢冷明显好转,面色转红润,头痛及腰膝酸软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中加入麝香01()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续服3剂后,则觉香奥分明.余症悉除而病愈。  

6  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3味,但组方严谨,方中麻黄宣肺开窍.散寒,解太阳之表邪;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以峻补肾阳,补命门之火而温阳散寒;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通达内外,内可助附子以温阳,外可助麻黄以解表,3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开窍之功。通过临床的摸索与运用,我们发现,本方补散兼施,可上可下,可表可里,可通可利,可升可降,临证运用关键在于抓住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因病机,对明确外感病因者,当据风寒之所停滞处辨证用药,所谓邪留之所,正虚之处也。除以本方常规酌加防风、荆芥、苏叶等疏风散寒解表之品,针对肺阳虚弱,风寒停滞鼻窍所致的鼻窍失利,可在本方加辛夷花、苍耳子以辛温散寒、宣通鼻窍;如嗅觉不灵者可加麝香以辛香通窍,并可加玉屏风散益气补肺,祛风固窍;对肝气不足,风寒停滞肝经眼窍所致目睛红赤,干涩胀痛者,可加吴茱萸以补肝散寒;对寒邪客于会厌,咽喉不利,气道闭阻者可加桔梗、木蝴蝶等开窍利咽之品;对心阳不足,寒中少阴的心悸不安者,可加黄芪、桂枝以补心、肺之阳,并以龙骨、牡蛎、炙甘草安神定惊。

    此外,笔者认为运用本方时,如阳虚阴寒较甚,可加重附子、细辛用量,附子宜30 g以上,细辛宜lO g左右,以增强温经助阳、宣散风寒之功,并可加生姜同煮,一可协助麻黄、细辛解表散寒,一可监制附子毒性。综观目前l}缶床报道:本方应用已不仅仅限于伤寒之太少两感症,如再以它药或它方适当配伍,则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多种病症。故认为凡有外感之因而症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口淡不渴,喜热饮热食,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等阳虚阴盛之候,无论有无外感症状,均可大胆运用本方,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可取殊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阳虚感冒、梅核气)

中华医药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办《辨证论治》专栏,邀请本地中医师撰写临证心得,与读者及同业分享、交流。专栏逢隔周五刊出,公众假期顺延,敬请留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肾阳虚之谓。「反」者,非常也。肾阳素虚之人,本不易发热。但内寒者易招外寒,肾阳素虚之底子再逢外寒入侵,则太阳少阴表里经同时受邪,而致发热。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沉而不浮。此时,若单纯温少阴里寒,则太阳表寒无以汗解,而表热不退,甚或留邪。若以麻黄汤发汗解太阳之表,每易汗出伤阳,而引邪内陷,故法当扶正除邪同用。原方药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温阳散寒,温经解表,使两经并解。笔者在临床中,紧紧把握住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多种病证,颇获良效。

阳虚感冒

郭某某,女,38岁,2007年12月8号初诊,患者平素体弱,汗较多,易患感冒,背部易有冷感。自诉两天前感冒,微恶寒,身微热,全身酸楚不适,以头颈尤甚,无汗,鼻塞,流清涕,纳稍欠佳,大便正常,小便清,舌略淡,苔薄白润,脉沉无力。此属典型的太阳少阴两感证,治当温阳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生麻黄6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羌活10g,苍耳子8g。水煎服。上方2剂后,身微汗,寒热消,全身酸楚减轻,已无鼻塞、流涕。脉仍沉,以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北芪30g,白朮20g,防风12g。3剂,以温阳固表,诸症悉除。


按:本案例本体阳虚,再感风寒,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之太阳少阴两感证无疑。应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太阳表寒;附子温阳以解少阴里寒,且附子味辛,走而不守亦可散表寒;细辛色黑,可入少阴以温里寒,味辛可行太阳以散表寒,沟通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导寒而出;羌活纾解太阳经头痛与身痛;苍耳子解表以开鼻窍。合而鼓荡阳气,祛邪外出,两剂而表解。继以熟附子加玉屏风散温阳固表治其本,阳虚得复,则诸症悉除。

梅核气

锺某,男,48岁,2007年6月15日初诊,有慢性咽炎史,平素畏寒,近日因家庭因素致情绪压抑,时觉胸闷,一周前感冒,使原有的喉间不适加重,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喜饮温水,痰白,查咽后壁不红,舌淡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诊为「梅核气」,阳虚气郁痰阻,外感诱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处方:生麻黄4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制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5g,桔梗12g,甘草6g,2剂。药后喉间异物感顿减,去麻黄,熟附子减为8g,余药如前,继服3剂,气顺痰去寒消,继以逍遥散调理10天,安适如常。

按:本案例之病机较为复杂,患者平素畏寒是少阴阳虚之征,肾经「入肺中,循喉咙」,阳虚则易有痰伏,在情绪压抑下气郁则痰阻,再兼外感寒邪,寒性凝滞,加重气郁痰阻而产生本病证,患者胸闷、咽中有异物感,此为痰气交阻之征,故取半夏厚朴汤治之。方中以制半夏、厚朴、茯苓顺气祛湿、化痰散结。阳虚之质,有感寒之因,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只是表证不显,故麻黄仅用轻量,证减即去。合而看之,半夏厚朴汤方意虽有顺气化痰散结之力,但缺助阳行津之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散寒,温经通窍,以复之肺肃,肾之气化;再以桔梗甘草汤宣肺利咽,合半夏厚朴汤方意以升降气机。三方相合,则凝聚之痰气可一击而溃。在气顺、痰去、寒消后,再以疏肝健脾祛湿的逍遥散以善其后,使获良效。

日期:2009年9月16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举隅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笔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屡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今仅举数例,以供同道参考。

    1 胸痛

    患者,女,52岁,农民,自诉患肺心病7年,复发加重伴胸痛9天。刻诊:心悸,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咳嗽喘息不得平卧,痰多,呈白色泡沫状,口唇发绀,舌质淡,边青紫,苔白厚腻,脉滑数。辨证:痰瘀互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治以温阳益气,豁痰化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拟麻黄9g,制附子15g,细辛3g,紫丹参18g,姜半夏9g,杏仁9g,松贝6g,金银花30g,红参6g,炙甘草15g,3剂后,胸痛心悸咳喘症状缓解,守原方,随症加减,共服药16剂,诸症悉平。

    2 水肿

    患者,男,62岁,煤矿工人。患慢性肾炎5个月,久治不愈,反复水肿。症见:颜面及下肢浮肿,形寒怯冷,腰痛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微胀,尿少,阳事不兴,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小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健脾,利水散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制附子15g,细辛5g,白术10g,茯苓15g,生姜10g,山茱萸10g,泽泻20g,黄芪30g,木瓜15g,怀牛膝12g。服4剂后,水肿渐消,再随证辨治,共服中药42剂,水肿尽退,3次尿检均正常,乃愈。

    3 寒厥

    患者,女,54岁,教师。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6年。长期手足发凉,间断性水肿,冬季尤甚。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疲乏,身酸痛,骨节疼痛,腹胀食少,喜卧,夜尿频多,手掌淡黄,指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肾两虚,阳气郁遏致不达四末所致。治以温脾补肾,通阳化气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g,制附子18g,细辛5g,肉桂10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茯苓15g,砂仁6g,檀香6g,大黄10g,鹿角片10g,服药7剂,四肢渐温,腹胀好转,饮食增加,夜尿次数减少,守方治疗30剂,自觉已好转而自动停药。随访1年,冬季再未发生水肿,手足已温。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名方,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证而设,具有助阳益气,散寒解表之功效。用治阳虚感冒风寒之证。方中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散少阴之浮热,为标本并治之剂,为历来医家所尊崇。笔者长用此方,对此颇有兴趣,且累有收获。究其原方,配伍虽精,但却简略,随证加减,实属必要。其实在临证成方活用中,何止上述三则,故不揣冒昧,以荐同仁。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404700 重庆,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

日期:2008年5月30日 - 来自[2007年第3卷第1期]栏目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三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枚, 炮去皮, 切八片 
主治功效 治少阴伤寒, 始得之, 脉虽沉而反发热者, 此阴分之表证也, 宜此主之. 并治寒气厥逆, 头痛, 脉沉细者 
作者见解 右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药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方为: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此方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风寒暴瘖 
   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处方如下:
  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入肺、胃经。《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 
  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据笔者临床观察,这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有的还有周期性发作,普通药物常难以奏效。处方如下:
  麻黄9g,细辛5g,炮附子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南星10g,川芎10g,全蝎5g,老葱头5个(或葱白代之),水煎服。可对入黄酒一小杯。对特别顽固的病人,可加麝香0.1g吞服。
  按:上方依法制成散剂久服,可作巩固治疗。高血压病人上方慎用。
  3.色寒证 
  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是一种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目前尚未有统一病名。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症。并介绍了四个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或伴有发热。面色晦黯或苍白。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脉多弦急或沉紧。舌苔淡白或紫暗。因为此病危急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今列举两例如下。
  例1  黄某,男,60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
  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脉弦紧。舌淡白。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对曰:可也。遂拟处方如下:麻黄9g, 炮黑附15g, 北细辛5g, 川楝9g, 桂枝尖15g, 葱白15g, 急煎服。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饮热粥辅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例2  杜某某,女,30余岁, 1990年秋诊。
  深秋之夜,凌晨约2点,与笔者同住一栋宿舍之李某,突叩门请出诊。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剧,经服药不见好转。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卧,全身颤憟,下腹部坚急、疼痛,四肢逆冷。无呕吐及腹泻。脉弦紧。舌淡苔白。问其阴中是否抽痛,曰:然。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证实无误后,乃处下方:
  麻黄9g, 炮附子15g, 辽细辛5g, 炒小茴9g, 桂枝15g, 生姜15g, 葱白15g, 因患者自己开有中药店,嘱其急急取药煎服。并嘱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至当日上午痛止,两剂而愈。
  按:本证的治疗,在民间也有些土方法,但疗效难以确定。中药的治疗,原则上以温经散寒为主。但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加减。如厥阴寒盛,阴冷囊缩,青筋显露者,应加吴朱萸、炒小茴。胀急者加台乌、香附。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外寒内实,舌苔黄而便秘,有阳明腑证者加大黄,也即大黄附子汤之意。再则,凡遇此证,加入桂枝、葱白、生姜以通阳透表,都是适宜的。
  4.手少阴本经病 
  据有关文献记载,其表现为:“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56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脉沉紧,舌苔稍黄腻。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处方如下:
  麻黄9g,炮附子12g,北细辛5g,琥珀6g,苦参6g,血竭3g 研冲),五剂。
  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蔡子华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医院)
日期:2006年12月16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32例

    寒冷性荨麻疹皮肤科常见病,患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近年来有所增加。32例患者中骑摩托车发病21例,3例从事冷藏工作,8例农民接触凉水发病。近2年来,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治疗寒冷性荨麻疹32例,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门诊患者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8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2年,平均1.1年;见冷风起风团者21例,见凉水、冷物起风团者11例,风团以暴露部位和接触部位为主。

  1.2  治疗方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麻黄9g,附片9g,细辛6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生姜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禁止接触冷水,避风寒,忌生冷饮食。

  1.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痊愈21例(65.6%),遇冷风凉水不再出现皮肤风团,皮肤色泽如常;显效7例(21.9%),遇冷水、凉水皮肤症状基本消失,但皮肤变白,有不适微痒感;有效4例(12.5%),遇冷水、凉水皮肤症状改善50%以上。总有效率87.5%。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3岁,于2004年10月6日来诊,自诉近2个月来,面部、上肢及暴露部位遇冷起风团、痒,见热后皮损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发现面部、上肢皮肤变白,起皮色和淡红色风团、痒,触之皮肤发凉,用手按压风团5min后风团消失。诊脉浮紧,舌淡苔薄,中医辨证属风寒侵入肌肤,营卫不和,寒邪蕴结,即发风团。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温经发表,调和营卫,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0剂后复诊。患者皮肤正常,无不适感觉,继续服用10剂,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3  讨论

  寒冷性荨麻疹是由于禀性不耐,或表虚卫弱,再遇气候突然变冷,或突然受寒冷刺激,如侵入冷水、接触冷物,在寒冷的刺激下诱发。以暴露部位和接触冷物部位出现皮色苍白,起皮色和淡红色风团、痒,有冷感觉。病机为风寒束表,蕴结皮肤。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温经发表,调和营卫,使风寒之邪由表而出,营卫调和,经络舒通,症状自然消失。

  作者单位: 262700 山东寿光,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

  (编辑:宋  青)

日期:2006年8月27日 - 来自[2005年第3卷第23期]栏目

表里俱寒证

表里俱寒证   证名。表寒、里寒症状同时存在。《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寒证,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多由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或里有虚寒,又感风寒所致。证见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腹痛泄泻,四肢厥冷,小便清长等。治宜解表温里,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等。详见表寒证、里寒证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B]栏目

麻黄细辛附子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概述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治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由麻黄、细辛、附子3味药组成,方中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气味辛温雄烈,佐麻黄外解太阳之表,佐附子以内散少阴之寒,3药组方合用,于温经中解表,于解表中温阳。本方虽为少阴太阳两感而设,但因其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阳气失展的病证,临床上用之多有良效,不仅用于少阴太阳两感,还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在心血系统疾病的作用尤为突出,现将其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李葆华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阳虚寒凝,心阳不振,气虚血瘀型1例,用原方加川芎黄芪丹参,服用20剂,症状消失。罗陆一 [2]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型1例,用原方加人参,服用7剂后,心悸、胸闷症状明显改善。崔明等 [3] 用原方加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桂枝、当归、丹参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心肾阳虚,寒凝血滞型1例,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诸症状改善,疗效满意。卫荣等 [4] 在原方基础上干姜、桂枝、川芎、当归,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四肢末端发凉、胸闷疼痛等症状消失,随访未发。秦兆福 [5] 以原方为基本方化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0例,取得显著疗效。朱社教等 [6] 采用原方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2例,总有效率为92.85%。王有章等 [7] 用原方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6例,临床治愈58例,占76.3%。汤益明等 [8] 用原方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心肾阳虚、寒凝经脉型多例,收到良好疗效。袁瞳 [9] 采用原方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取得满意疗效。吕冬霞 [10] 用原方加桂枝、石菖蒲、甘草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服用2个月后症状消失,随访未发。毛建平 [11] 用原方合保元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0例,取得显著疗效。

  心律失常
     
  赵嗣音 [12] 用原方加菖蒲、郁金、野蔷薇根、丹参等辨证治疗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黄初东 [13] 用原方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4例,显效45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李中平 [14]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早1例,用原方加桂枝、白芍、龙骨牡蛎、黄芪、枣仁、茯苓、甘草,服用2个月后痊愈。丁发扬等 [15]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1例,用原方加薤白、丹参、人参,服用40剂而告愈。伍桂林等 [16] 用原方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7例,显效28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89.47%。张淑云 [17] 用原方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疗效满意。冯辉 [18] 用原方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2例,显效25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93.55%。

  3 冠心病
       
  罗陆一 [19] 用原方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例,服药7剂后,胸闷胸痛减轻,心悸气短好转,继服20余日,病情显著好转。赵云芝等 [20] 治疗冠心病,用原方加黄芪、炙甘草,取得显著疗效。王红霞 [21]用原方加丹参、桂枝、栝蒌、薤白、党参、炙甘草,治疗冠心病1例,服药6剂后,诸症消失。刘新华 [22] 用本方加三七、薤白、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例,服用12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未发。李健明 [23] 用原方治疗冠心病1例,连续服用20剂后,诸症悉除,心电图大致正常。熊家福等 [24] 用本方加人参、黄芪、丹参、红花治疗冠心病1例,连续服用50剂后,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消失,心电图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4 肺心病
     
  董福轮等 [25] 用原方随症加减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其中痊愈10例,好转43例,无效1例,死亡1例。丁发扬等 [26] 以原方加干姜、射干莱菔子紫苏子猪苓车前子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1例,服药5剂,情况明显好转。张颖 [27] 用原方加减并结合西药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40例,取得满意疗效。

  5 风心病
     
  朱宝贵 [28] 以本方加党参、炙甘草等治疗10例,病人病情大减而稳定。彭日敦 [29] 以本方加党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咯血1例,服药3剂后痊愈,以本方加蜜麻黄、太子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衰竭的咯血,服药7剂后咯血未见复发。
     
  低血压
     
  崔明等 [30] 用本方加人参、五味子、炒白术、黄芪、升麻、焦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炙甘草,治疗证属少阴阳虚低血压1例,服用18剂后,血压升至120/75mmHg,继以补中益气丸生脉胶囊善后,随访未复发。马山 [31] 用本方加味治疗低血压,取得满意疗效。牛忻群等 [32] 用本方加减治疗低血压33例,总有效率93.94%。
     
  7 其他
     
  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休克高血压以本方治疗痊愈也有报道。
    
  综上所述,麻黄细辛附子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应用广泛,并且取得较好疗效,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仅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但其药理作用广泛,其对介导组胺H受体Ca 2+ 迁移细胞信息传递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MAPK磷酸化,而且可有效抑制PGE的产生 [33] 。由于麻黄细辛附子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不但要辨病治疗,更重要的是辨证论治,做到“有是证,用是方”,要多实践、多总结,使经方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完整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