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親密關係與依戀 (attachment Theory) 那些温暖的人一定是曾经被温暖过的人

 青衣问道 2015-04-12


被爱过了,然后学会了爱。那些温暖的人一定是曾经被温暖过的人。


親密關係與依戀 (attachment Theory) 

 

 

依戀型態與愛情關係──個體從嬰兒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有情感上的依戀對象(Bowlby,1958,1979;引自郭靜晃,1994)。

 未成年兒童的依戀對象是父母,然後轉為同儕、朋友,以及親密關係中的伴侶,因此,嬰兒其形成的依戀品質與型態,與日後種種關係有著牽連,故Hazan 和Shaver(1987)加以推論假設愛情亦是一種依戀型式,愛情關係中的雙方有義務相互滿足對方的需要,就像嬰孩學會信賴照顧者,相信其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樣,每個成年伙伴也學會信賴對方、預見與滿足他(她)需求的能力,並形成相互依賴與情感支持的依戀型態。而不同的依戀型態會影響個體對愛情關係的感受與行為,就像不同特質的嬰兒對母親的依戀行為有所差異一樣。


   愛情關係是一種依戀行為──另外有一派學者提出了「愛情是童年依戀行為的再現」的觀點。根據依戀理論的演化觀點,標明個人早期所形成的「依戀型態」並不隨著時間開展而有所更動,在往後與重要他人互動時,便會顯現類似幼兒時所經驗的親子關係(李維庭, 1995),Hazan 和Shaver(1987,1990)從這個愛情觀點發揮,結合幼兒的依戀本能論,主張浪漫愛情也是依戀作用。


   他們檢視Ainsworth(1979)那三種展現於嬰兒與照顧者間的依戀型態,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三種依戀型態。他們的研究發現,依戀型態不同的受試者在愛情關係中所展現出的特徵有所不同:安全依戀者對愛情的描述有較多的快樂、友善與信任,他們也較能接受對方的缺點,關係也比其他類型的依戀者來的持久;逃避型依戀者的特徵是害怕親密、情緒起伏較大和嫉妒,對愛情的正面描述低於平均值;焦慮/矛盾依戀者帶有強迫的想法,渴望互惠與契合、情緒起伏大,以及重視生理上的吸引與容易嫉妒。在依戀型態的脈絡下檢視愛情的成分發現,愛情就像大多數社會行為一樣,是一種先前社會經驗的部分再現。
   雖然依戀型態起源於嬰兒時期,它們並不會在那個時期或其他任何時期定型。這些型態會持續地受到新經驗的影響,但我們如何知覺新經驗則視我們先前經驗的的概念化而定(Deaux et al.,楊語芸譯,1997, p.384)


 許多研究依戀的學者認為,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適用於夫妻與情侶間的關係:一人從另一半身上獲取舒適與安全,想與他在一起的念頭(特別是在有壓力時),顯示出情侶間的關係是一種成人依戀行為(Ainsworth, 1989;Hazan & Shaver, 1987;Shaver & Hazan, 1988;Weiss, 1991)。
 的確,當青年人墜入愛河時,他們表現出許多帶有母親與嬰兒間依戀系統特點的行為,包括希望維持與被愛者的身體接觸,對被愛者提供減輕痛苦的安慰和保證的效果,以及和其他朋友、親戚、熟人相比之下的排他性或偏愛性成分等。而對於某一種依戀關係之認知表徵形式,可能影響了一個人對他的親密伙伴的期望與其情緒適應,並內化成為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Newman &Newman, 1991;郭靜晃等譯,1994;王澄華,2001)。
Bartholomew(1990)等人則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與「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為向度,區分出四個不同的人際依戀型態,且經一連串的實證研究獲得證明(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Griffin & Bartholomew, 1994; Scharfe & Bartholomew, 1994;王慶福,1995;Feeney, 1999;Crowell, Fraley &Shaver, 1999),其分別為

 

 (1)安全依戀(Secure):對自己及他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他人都是接納的、有好回應的,在關係中保有親密與自我獨立性兩者。
 (2)焦慮依戀(Preoccupied):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不可愛的負面自我意像,而對他人的評價則是正向的,使得此類型的人會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接納藉以肯定自我,這類型接近Hazan 和Shaver 的焦慮矛盾依戀型態。
 (3)逃避依戀(Fearful):認為自我是沒價值的、不可愛的負面自我意像,同時對他人的認知也是不可信賴的,他們渴望親密但又難以信任他人,故藉著逃避和他人的親近,來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絕。此型接近Hazan和Shaver 的逃避依戀型態。
 (4)排除依戀(Dismissing):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正向自我意像,但卻認為他人是不可信賴和拒絕的,雖同樣逃避和他人親近,卻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失望、受傷,此型與Hazan 和Shaver 的逃避依戀類型並不完全相同。排除依戀者強調成就與自力更生,不喜歡與他人相互依賴。

 


   不同依戀型態對愛情關係的看法:

1.安全依戀型(Secure attachment)
 安全的愛戀者相信,雖然浪漫的愛會有高低起伏,但一段關係剛開展時的親密會持續地出現在關係中。亦即,「蜜月期」會不只出現一次。他們也相信,浪漫的愛在某些關係中一點也不會褪色。也就是說,他們相信他們對情侶的「依戀」是相當安全的。安全依戀的受試者最重要的浪漫關係是快樂的、友善的、信任的而且對親密並不感到恐懼。他們在關係中的自我揭露程度高,且對伴侶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自我揭露的彈性高且主題是互相的、反映的、同理地傾聽;對關係持有正向的看法,對關係也有較多的信任、滿意、親密、熱情、互賴及較多的承諾;感受到關係是愉悅的、友善的、信任的,較能接納、支持伴侶,尤其在焦慮情境中較能給予對方支持;能以建設性的策略處理衝突,較合作地問題解決策略;對伴侶表達信任的情感;在愛情關係中的體驗多是正向情緒。


2. 焦慮/矛盾依戀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
 這一類型的人他們覺得他人是複雜且難以了解的。並相信「真」愛是極端罕見的,雖然他們認為他們很容易戀愛,也經常宣告,他們開始談戀愛了。他們會過度涉入關係中,表現出強烈的想親近他人或強迫式的佔有伴侶的反應,但又擔心他人不肯付出真正的愛情,而在付出之後,也希望對方給予同樣的回饋,而常有極端情緒反應,所以在關係中情緒起伏高,也有較高的忌妒情感,也容易害怕、焦慮、寂寞及憤怒;常出現過度親密的自我揭露,且對伴侶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但對關係滿意度低、對伴侶的信任低;在關係中有較多的衝突與矛盾,因為既很想與他人親密又害怕被拋棄、拒絕,所以極度渴望關係中的承諾,會不斷的要求對方給予承諾,覺得這種關係的難題難以解決,強調自己的感情需求,而較不關心對方的情感及需求。焦慮/矛盾的依戀者常以情緒兩極化、極端的專注、性吸引力、對結合和回報的渴望以及一見鍾情等,來描述他們的關係。


3. 逃避依戀型(Fearful attachment)
 逃避者對愛情比較悲觀,他們相信「深陷」情網只是暫時的,愛並不會持續,而且人們也很難找到「真」愛。逃避型的受試者指出,他們的關係少有接納,但帶有很多很多的嫉妒。他們對於他人表現出防衛、且對被拒絕很敏感,對關係不信任、滿意度也低,無法給予承諾、害怕親密,所以逃避自我揭露,對他人的親密自我揭露也覺得不舒服,害怕情緒起伏跟害怕忌妒;逃避親密的社會接觸(尤其處於痛苦或壓力的情境時,他們寧願一個人),而補償性地投入非社會性的活動,用工作來逃避與社會的互動,藉由逃避與他人親近同時也保護自己免於失望。


4. 排除依戀者(Dismissing attachment)
 他們否認對親密關係的需求,防衛地否認有強烈的社會性接觸需求或慾望,基於保護自我避免受到傷害而維持一種獨立自主與不受傷害的情況。對他們來說,獨立和自給自足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既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希望被他人束縛,通常他們寧可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並且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就可以過得很好了,不需要另一個人的親密情感,故傾向獨身。

    婴儿的依附关系的形成决定于一岁时的重要抚养人,三岁之前基本形成。通过“母子分离”的实验可以大体看出孩子的依恋模式:妈妈离开孩子到回来孩子身边的这段时间,孩子是什么表现
    您和您的伴侣冲突起来是怎样的?是怎么和好的?结果如何?从这几个问题自己整理起来,也就能知道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模式。(在人的一生中基本固定不变)

     焦虑矛盾型: 妈妈离开 孩子使劲哭闹,用各种方式吸引成人注意;妈妈回来,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怒
成人实例:45岁的主妇,总是觉得丈夫对他不够贴近,不够热情甚至是不够爱他,必须要用念叨、抱怨指责之类的方式追着丈夫要答案。不然就感觉内心极度不安。
   逃避退缩型:妈妈离开也没什么反应,显得不需要妈妈似的。妈妈回来也没有太大的欣喜的感觉。
成人实例:28岁的男士, 对待恋人给他的热情、关心毫无感觉,总喜欢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游戏、工作。显示出一幅不理不睬的样子。习惯避免冲突,不希望惹起纷争,恋人对他如何他都顺从或是敷衍,也从来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一直退缩到忍无可忍而爆发。
  紊乱型:妈妈离得近了也难受,远离也难受。情绪反应忽上忽下,忽冷忽热。(爱他的人就是伤害他的人)
成人实例:24岁女生,总不能投入稳定地进入一段关系,离爱人近一些感觉窒息,离爱人远一些感觉危险。爱人来了开始高逃避,爱人走了开始高焦虑。自己也很难受,不知道为什么。
  安全型:妈妈离开也可以感觉很安全,反应不是太强烈,妈妈来了也感觉很安心,比较温顺。(有弹性的依恋)
成人实例:35岁男士,阳光、成熟。 可以包容女友的坏脾气,给人强烈安全感,自如地把握距离远近,不会为亲密关系过度焦虑,也不会采取逃避的态度。 

 


看到现在,您知道自己是什么型儿的嘛?
 
   依附关系虽然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从焦虑矛盾型变为逃避退缩型),但通过个人的心理疗愈及成长,可以逐渐向象限中间靠拢,使型态不会太过明显,也更有利于两个人的关系和谐。我们的目标就是每个人都能成长到趋向于安全型的程度。这需要自我的努力和专业的过程。

 

我是XX型,这么“作”,我该怎么办?

     焦虑矛盾型的人,通常需要对方不断地贴近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想让自己不那么患得患失,就需要调整不当的表达方式,比如本来心里想的是需要对方的疼爱,嘴上却在谩骂对方,这样起不到正性的效果。另一个根本还是要提升自我。通过成长改变低自尊的自我,充分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逃避退缩型的人,通常对人没有太热烈的体贴关爱,讨厌被控制、总是在避免冲突。给人一种疏离感。他们需要做到的是学着说出来自己的内心感受,敢于直面两人存在的问题。(有一些人发现,他们总是难以喜欢上追他的人。这样的人在幼年与父母生活的环境中,可能很少的有过“无条件接纳”的经历。无条件接纳即——不管你怎么样,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 而不是因为你哪里好,所以我才爱你。 他们受不了别人贴近,因为别人爱他,意味着他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来“偿还”。


    紊乱型的人,属于边缘型人格,早年在与抚养人的生长过程中受过创伤,“爱他的人就是伤他的人”,所以他一方面需要爱,一方面害怕被伤害。反反复复。他不知道哪一个地方是不能碰的是会引起爱人的攻击,所以总是跌跌撞撞,边界僵硬。紊乱型的人需要慢慢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 懂得爱自己、懂得尊重,就是爱的方式。这类型的人需要一个长久的安全的“抱持”(安全型的人、有拯救情结的人,或专业心理治疗师),才能慢慢对边界清晰,懂得合适的距离、可以把握施与受的程度。
 
    安全型的人:保持你的安全吧!你是其他三型的温馨港湾,伸开你的双臂关爱他们吧!

 

 

 

 

 

 


走出焦慮依戀,變成更勇敢的人                                     

「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但是又無法停止......我知道他工作在忙,但是就是無法可克制地想打給他。他那天跟我說,我太黏了,這樣下去他會受不了,我跟他說我知道、我會改,但是每次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害怕、很孤單,最後還是不爭氣地拿起電話傳Line。後來有幾次,我們吵到幾乎要分手了,我說『如果這就是我們的愛,不要也罷!』可是我一說出來就後悔了,我幾乎不敢相信我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好像很爛,怎麼辦?」她說,手掌抱著臉頰,撲簌簌地哭泣著。
 青島東路的夜,燈光昏暗著,大家都不敢睡。我聽著她的故事,熟悉卻又帶著酸辛。
 我們都知道焦慮依戀再配上逃避依戀根本是災難,但弔詭的是這兩種人經常在一起。為什麼焦慮的人不去跟安全的人在一起呢?其實是這是一個配對上的數字法則(Law of numbers)。
 如果你遇過逃避依戀者,你會發現她們可能有「季節性情人」。因為逃避依戀的人通常戀情比較短,換季=換伴,過著「今朝與你天長地久,明日與他海角天涯」的生活,所以常處於「活會」的狀態;相反地安全依戀者的戀情通常較為穩定長久(系統預設值:死會),所以這些焦慮依戀者能遇到的、可以在一起的,往往是逃避依戀者。
 如果你是焦慮依戀者,Work Health Life的Shepell-fgi建議是:不要再聽信那些把妹/兩性書了!什麼要裝神祕啦、拉高自己身價啦、欲擒故縱啦等等,因為所有「不表現出真實的你」的行為,的確會讓你更有吸引力,但這也意味著會吸引到逃避依戀的人,然後繼續一段悲慘或辛苦的關係。
 你真正該做的,是辨識出那些安全的人,然後跟他們相處,他們才是能幫助你改變的對象。

 如果你是焦慮依戀者,而且已經有另一半,你可以嘗試:
(A)承認並接受自己的真實關係的需要(承認自己需要陪伴,而且怕孤單)。
(B)讓你的伴侶知道你在關係很需要安全(我真的很需要安全感,尤其是你不理我或是沒聽到我說話,我會很緊張)。
(C)學會早一步辨認怎樣的人是逃避依戀者(防衛、對關係不信任、無法給予承諾、害怕親密,不想說自己的事)
 (D)學會用有效的方式溝通,而不是「抗議式」的溝通(如狂打電話、瘋狂忌妒吃醋)
 (E)窗外還有藍天,學會了解還有很多其他的人、其他可能的對象(Abundance philosophy),沒有必要談個戀愛就把自己綁死在一個人身上。

 「就像小說裡說的,我害怕孤獨也害怕被辜負。每次我打給他、他沒有接的時候,我就會咬指甲。結果一年多下來,我的指甲都長不長,坑坑巴巴地。可是,他後來都會回打給我,跟我說剛剛他在忙......。我其實很清楚他的工作是很難中斷的,可是還是常常忍不住......有時候想想,還好有他在,不然我可能會更不安。幾段感情下來,我學到一件很老梗但也很真實的事情,就是珍惜你身邊的人。很多你以為的『以後』,其實不見得真的有以後......」她說,前面的主持人將麥克風舉起來,帶大家一起唱島嶼天光。

 是阿,天色漸漸光,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勇敢的人。

 

 

 


矛盾型依恋者:你这么拧巴是想做天津大麻花吗!

 

心理心语:矛盾型依恋的人在爱情里,习惯反反复复、正话反说,纠结拧巴折磨自己折磨爱人。这些人想学会爱别人,首先需要被爱,在被爱的过程中放下焦虑嫉妒,尽量的相信自己爱的人。与其自己内心纠结成一根大麻花,不如放下你的防备,让爱你的人陪你一起解开这个结! 
     


 
  

 


 

最近半年我转变了自己的一种观点:开始觉得矛盾型依恋的人会比较聪明——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大脑反应机制,而懂得爱是人类文化的新起点。

 在某份研究里说中国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的人大概只占46%,换句话来说就是那种对爱感到不那么信任和信赖的人会比较多。

 让安全型依恋风格和非安全型依恋风格者进行配对还不能保证1:1的分配配额呢!“求上天掉下一个安全型的爱人给我吧!”

这样的数据会让我理解到为何大学时候谈恋爱会有那么多的纠结:一个是青年期的核心心理发育就是亲密关系的建立。大家都是新手,自然磕磕碰碰的多,谈不好恋爱倒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我知道和矛盾型依恋者谈恋爱有多么的艰辛,因为我是其中之一。

 哈哈,现在想起来也是很惋惜的。

 关于依恋风格的解释,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的,不过对于爱没有安全感的体验则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就会很容易理解:

我们期待一份不变的爱情,然后期待爱人能真正的喜欢自己,同时希望对方能明了自己,关键是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吓唬对方,考察对方,不断地推开对方来保持特定不舒服的亲密距离:让人不能抛弃自己,也不可以放松下来好好爱。

 很多时候会正话反说,越是期待得到心灵的抚慰,越是做出激烈火爆的对抗。一般人都会很崩溃的。

 很多年以后慢慢懂得:你得先自己搞懂自己,然后别人才比较好懂你自己。

 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往往矛盾型依恋者最希望自己的爱人是一个共情能力特别好的知己,能真正的读懂自己,超越自己的父母和所有的建议者、批评者。

从某些心理治疗理论来看,矛盾型依恋者最需要的是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原生情绪,可以做到:“诚意”(四书五经里《大学》里面的一个概念)

 诚其意,就可以比较真诚和表里如一,当内心是恐惧的时候不要装腔作势,当需要爱的时候可以大胆说出来,当委屈的时候可以柔韧地坚持沟通。这样子才会少点人际误会,少点勾引别人来伤害自己。

 道理都是很简单的,不过心理治疗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因为这些能到个案室里来的矛盾型依恋者需要吃过足够的苦痛,并且发现自己是亲密关系模式有严重的障碍的时候,才会来到我们这里。这些时候,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严重的自闭、焦虑、火爆、抑郁、多次的失恋或者婚外恋。

 我总觉得对于这些痛苦的“众生”,只需要爱就可以治疗好他们。爱依然是治疗室里最核心的心理疗愈因子。

 爱怎么会是一种心理疗愈的因子呢?

 很简单的事情是:当一个男人对某个女人感到兴趣的时候,他的大脑里会分泌出比较多的催产素,这样的改变能让这个男人比较能集中精神来观察那个女人,他会发现自己比较能懂得眼前这个女人,然后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就出来了,于是“爱”就这样发生了。

爱是一种人际连接,是共情,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是基于生物学的催产素变化而产生的人和人的关系靠近,是抚慰孤独、安抚紧张、制造幸福的体验。

 因为被爱过,所以会懂得爱的体验,于是那些矛盾型依恋风格者会在体验够被了解,被理解,被接纳,被懂得,被爱的时候放下自己的恐慌和张牙舞爪然后学习到亲密的爱。

 对威胁保持警惕,这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激发焦虑和嫉妒,同时让爱人接受无数的的审查和争辩;

 单纯的相信对方,把自己置于脆弱可能受到伤害的风险之中;

 两种亲密关系模式哪种会更好呢?我不敢做出断言。

“爱”是人心通往人心的桥梁,只有被通往过的人,才能学习到爱。

 很感谢我的那些伟大的被治疗者,他们总是愿意去学习爱,然后放下了自己,传播爱。

我们是被爱过了,然后学会了爱。那些温暖的人一定是曾经被温暖过的人。

 文/陈文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